《轉吧,這偉大的世界》是愛爾蘭裔美國作家科倫·麥凱恩的代表作品,小說自問世以來深受讀者喜愛,獲得了2009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11年度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其譯作在中國傳播后廣受歡迎,在2010年獲得了“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微山湖獎”。故事的場景設置在1974年的美國紐約市,作者以菲利普·珀蒂在世貿雙塔間走鋼絲的表演為線索,串聯了十幾位紐約普通百姓的生活畫面,他們性別不同、社會身份不同,但在這個創傷的年代里經歷著相似的心靈困苦。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充滿孤獨感的年代,“水門事件”的政治丑聞、越南戰爭美軍的死傷慘重給美國民眾的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種族爭議和民權運動加劇了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人們對政府失去信心,對他人失去同情,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危機和倫理考驗,人性異化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就目前國內外關于《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多集中于討論其獨特的敘事藝術和創傷、“9·11”隱喻、孤獨、世界主義等主題;部分學者還從景觀書寫、歷史書寫、文學倫理學等角度解讀了這部作品,但對小說中人性異化的分析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弗洛姆認為:“異化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它存在于人與他們的工作、與他所消費的物品、與他的國家、與他的同胞,以及與他自身的關系中。”在資本化、工業化的社會中,人們被他人、被自己所異化。在那個充滿創傷的年代,在孤獨不安的環境中,出現了自私冷漠的看客、頹廢墮落的青年畫家、濫用職權的法官等,體現了當代社會下人性的異化。麥凱恩通過描寫人物努力救贖的過程,表達了對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本文結合弗洛姆的人性異化理論,分析小說中人物人性異化的生成原因與具體表現,并試圖找出消解人性異化的途徑。
一、人性異化的生成
小說中塑造的異化形象體現了20世紀中后期美國社會個體的真實生存狀態。經濟上,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創造出了“復雜的社會機器”,個體成了他所創造的一切的奴仆,淪為“零件中的零件”;政治上,戰爭、社會等級分化、法律機制失效等使底層民眾成為權力競爭的工具和犧牲品;意識形態上,金錢至上的物質主義和利己主義泛濫導致社會道德滑坡,人們丟失了信仰,變得冷漠而自私。這些共同構成了美國現代社會人性異化的現實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在工業化大機器的生產中逐漸被異化為“社會機器”。雖然國民生產總值的上升使社會總體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但私有制的弊端依舊存在。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機械化,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工作生產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改善生活,個人的自我意識和生存價值變得單一,人成了機器的一部分。在《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作者這樣描寫法官索德伯格:“事實上,他是體制的一部分。一個精巧復雜的龐然大物身上的一小塊皮膚而已。一個齒輪的齒,帶著一系列輪子在轉?!彼麤]能做一個特立獨行的猶太人,也并沒有成為道德的典范。走鋼絲的藝人出現在世貿雙塔邊緣時,一些人在大驚小怪,一些人在咒罵,還有一部分人不予理睬,“他們從地鐵站下面上來……匆匆過了街,不想抬頭傻看。尋常的一天,尋常的憂愁”。每天重復的工作令他們疲于應付,仿佛發生了什么都不能讓乏味的生活激起一絲波瀾。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更多的人被剝奪了思考和自由行動的權利,從而被主客顛倒的“人造世界”所異化。
政治上,統治階級制造出了更多的社會矛盾和虛假的自由。弗洛姆認為,美國自詡為自由之邦,美國人卻無法真正自由地生活?!拔覀児B軍隊,我們供養所有凌駕于我們之上的愚蠢、下流之輩?!币粋€精神上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卻以損害正義、聚斂財富的方式延長自己的壽命。遠赴越南戰場的約書亞在給母親的書信中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厭惡,他認為戰爭是虛榮的聚會,戰爭背后沒有理想主義,只有失敗。而他自己也在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中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給仍在世的親人留下了巨大傷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則承受著更加不平等的待遇,“掌權的精英團體通過軍隊、監獄、警局來規訓大眾,玩弄權術,以權謀私,將他人的身體與生命視為兒戲”。法律本應該是維護社會秩序、公平正義的象征,在小說中,執法者卻濫用職權,處理案件時隨心所欲,損害了法律的權威和公正性。沒有權利的被統治者無法與制度抗衡,只能逐漸變成異化了的邊緣人。
意識形態上,民眾普遍缺失信仰,價值觀扭曲。相對于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的道德水平卻日益下降,在對金錢無休止的追求中迷失自我。他們造就出了不在乎歷史、只追求財富名利和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城市。紐約的紀念場所很少,因為“雕像又不能當飯吃,銅像里也擰不出一百萬美元來”這種普遍的價值觀充斥著整個社會,人們不再勤勉苦修,不再信仰上帝的拯救,只崇拜金錢和物欲的滿足,傳統的道德體系分崩離析。勞拉和布萊恩這對年輕的夫婦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們曾整日縱情聲色,揮霍無度,將藝術創作拋之腦后,如同行尸走肉般浪費和摧殘著自己的生命。布萊恩在賣畫的途中撞到了一輛面包車,他只是扭頭看了一眼,便不顧妻子的勸阻,把油門踩到底逃開了。他為毀壞的車燈、擋泥板、未售出的油畫而嘆息,卻無視他人的生命,這種自私冷漠的利己主義讓萊拉感到無法面對。它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和距離感,導致人際關系的異化。
二、人性異化的表現
在《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生活在紐約這座外表繁華卻又藏污納垢的現代化大都市的普通個體,在動亂不安、剝削壓迫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異化。在這里,人性的異化主要表現為精神生活的孤獨和倫理道德的缺失。
孤獨感在麥凱恩的文字中隨處可見。暴力、恐怖主義、政治運動、戰爭,人們不斷經歷著新的創傷,身處后現代巨大的漩渦之中彷徨而又無助,精神上變得越來越孤獨。小說中的科里根從小就是一個孤僻的孩子,童年時沒有父愛,青少年時期又失去母親,成了無依無靠的人。在無邊痛苦和寂寞中,他將上帝作為精神支柱,為拯救自己也為拯救他人而奔波。作為天主教的修士,他悲憫眾生,給上帝做善事,只為了得到心中上帝的認可。可現實世界有太多異己的力量與他抗衡,使他舉步維艱,“他是門下的一道光,可是這門卻對他關閉著。他只能散發出零零碎碎的自我,最終會被他所穿越的東西阻擋”。科里根獨自承受著這樣的孤獨,直至死亡方得解脫。克萊爾是一位因越南戰爭失去了年輕兒子的母親,她家境優渥,有一個愛她的丈夫,本該過著幸福的生活,卻因為兒子的突然離去備受打擊,屢次徘徊在崩潰的邊緣。她的丈夫選擇掩飾悲傷,投身于乏味的工作之中,很少與她交流,兒子的死也淡化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愛。這導致克萊爾的痛苦更加難以排解,她會在半夜醒來,在黑暗中打開冰箱,讓冷氣灌入身體,麻痹自己的神經,仿佛見到了自己的兒子?!耙粋€被異化的人與自己失去了聯系,正如他與任何其他人失去聯系一樣”??巳R爾在悲痛中出現幻覺,失去了與外部世界的有機聯系,陷入了有苦難言的孤獨狀態。勞拉是一個青年畫家,她和她的丈夫是“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們對美國社會不滿,又無力與政府抗爭,只能讓自己的感情毫無節制地宣泄,酗酒、性愛、吸毒……在一次次淫亂的聚會中,時間成了岌岌可危之物。越是放縱,就越是孤獨。勞拉厭倦了頹廢和失敗,選擇和丈夫搬到了一個偏僻的小木屋去過與世隔絕的生活,期望能回歸淳樸,但突如其來的車禍、布萊恩的自私冷漠讓她再次受到了打擊,獨自承受恐懼和良心上的譴責。異化使人孤獨,孤獨亦使人異化。在這“偉大的世界”中,有太多渺小而無助的個體,他們孤寂無依,該怎樣生活成了一個困擾著所有人的難題。
小說中人物的人性異化還表現為倫理道德的缺失?!按蠖鄶等说闹\生方式僅僅是權宜之計,一種對真實生活的逃避——主要原因是他們不知道,部分原因是他們不想去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钡倮蚴巧钤诓祭士怂沟恼窘旨伺?,她的母親也是站街妓女,一直做到牙齒落了才離開這個行業。母親希望她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可她卻覺得自己生來就是做皮肉生意的料子,從沒想過做正當職業,并把這樣的命運也帶給了自己的女兒,一方面是對現實無奈,一方面是自暴自棄。作為一個黑人妓女,在她可憐可悲的一生中,始終沒有公平正義可言,她恨警察、恨皮條客、恨侮辱踐踏她尊嚴的嫖客,卻又拼命賺著骯臟的錢,任由自己墮落。當走鋼絲的藝人出現在喧鬧城市的上空,走在命懸一線的邊緣時,有人不予理睬,有人漫不經心地朝著人群感嘆一句,有人聚在一起咒罵……當一個紅發男子喊出“你這混蛋,跳啊!”時,人群一起大笑,很多看客們的想法令他們自己都感到不寒而栗:“他們不過是想看到一次驚心動魄的跌落……啪的一聲,砸在地上,讓這樣一個星期三充充電,增添點意義?!狈路鹫驹谀抢锏牟皇撬麄兊耐?,而是一個人形玩具。警察一邊看熱鬧一邊罵,錯過了表演的法官在想著給他一個什么罪名才更有創意,或許有人對他有一點兒由衷的敬佩,但僅此而已。他生或死,這兩種結果對于看客來說并沒有什么情感上的差別。索德伯格是紐約市的一名法官,剛做這份工作時他有著懲惡揚善的理想,但當身邊的所有人都讓他“按規矩”辦事,對暗箱操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時候,他屈服了?!八敵醯睦硐胫髁x情懷,已經塞進了廉價的黑袍子里,而現在,這理想主義,連在他袍子最黑暗的縫隙里都找不到了?!彼膬鹤铀烙趹馉帲匀徊粦岩蓱馉幍墓裕J為它能夠捍衛他在法庭上遭到攻擊的理想,保護著美國自由的基石,這種狹隘的愛國主義無異于恐怖主義。
在紐約華麗的外表下,有多少人像蒂莉一樣自甘墮落,像無情的看客一樣麻木不仁,又有多少人像索德伯格一樣得過且過,思想狹隘,只會盲目崇拜呢?人在異化中失去倫理道德,失去正確的價值觀,導致了大眾和社會情感的消失。因此,如何找到一條通向精神健全之路從而消解人性異化,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三、人性異化的消解
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人性的異化導致人們的生活變得沒有意味,沒有快樂,沒有信仰,沒有真實感。因此,當代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異化的危害,并努力改變這一現狀。“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而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辟Y本工業化把人變成了沒有感情的生產機器,機器人的生存狀態使人類面臨著自身的毀滅。那么要如何消解異化,使人性回歸到正常呢?弗洛姆從個體與社會兩方面給出了答案:“在個體的層面上,人必須與世界建立一種能動的、富于創造性的關系,以期提高并提升人的能力與情感。”健全的社會才能適應精神健全的目的,在這樣的社會中,人是中心,人們按著良心去行事,與他人關系密切,關心社會的事務……
在《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個體的異化也伴隨著對救贖的尋求、對良知的召喚,社會中也不是毫無溫暖光亮??评锔谌鄙訇P愛的情況下還想著普度眾生,他融入窮人的生活,把自己的毯子送給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照顧養老院的孤寡老人,用自己的公寓為站街妓女提供休憩之所……即便身處逆境,他依然能夠懷著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希望。就像書中凱蘭對他的評價:“人類彼此之間即便有喪盡天良的惡行,也不會挫敗科里根的信仰。”勞拉在渾渾噩噩醉生夢死幾年后決定洗心革面,擺脫毒品,專心從事藝術創作。她和丈夫搬到紐約上州偏遠的小木屋里心無旁騖地畫畫,尋找獨創性。在一次賣畫的途中,她短暫的平靜生活被意外打破,丈夫撞車后逃逸,她在車上目睹了一切,感到良心不安,女孩蔓延的血跡一次次出現在她腦海里。她不能像丈夫一樣自私冷漠地忘掉給別人帶來的不幸,最終做出了正確的倫理選擇,向科里根的哥哥凱蘭坦白了真相,獲得了他的諒解。
蒂莉作為黑人妓女受盡壓迫和苦難,身陷牢獄之時想的是怎么保護自己女兒,如何為她頂罪。她也懂得感激陌生人的善意,對尊重她的客人念念不忘,為沒能參加一直幫助她們的科里根的葬禮而感到難過。在得知女兒因車禍去世,女兒的兩個孩子也有人照顧的時候,她坦然赴死,結束了自己孤苦的一生。上流階層的克萊爾反對父親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對黑人也愿意平等相待。當無意中找到了和她一樣在越南戰爭中失去兒子的母親時,她激動又欣慰,和她們聚集在一起講述兒子的故事,把痛苦互相傾訴,共同治愈創傷,最后還和黑人母親格洛麗亞成了知心朋友。法官索德伯格雖然向權勢低了頭,活得沒了理想,但也還懂得人情冷暖。在得知格洛麗亞和他們一樣在戰爭中失去了孩子的時候,也愿意改變態度放下對黑人貧民的歧視和偏見,向她表示同情……如麥凱恩在小說中所說的:“在紐約,萬事萬物都相互聯系,這里沒有孤立的東西,任何事物就和先前的事物一樣奇怪,但又相互關聯?!边@座城市不只有暴力、犯罪,還有從尋常日子之下鉆出的小小善意。面對精神世界的創傷和壓迫,不同的個體可以組成互相認同、友愛互助的共同體,攜手走出異化的
困境。
四、結語
“從表面上看,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極其民主與自由的,但其背后卻是不民主和不自由的?!边@個新型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侵蝕著人的自我意識與創造的能力,使個體的人性逐漸異化。而異化的人會感到孤獨、不安、焦慮,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對物質財富盲目崇拜,給自己制造出虛假的需求;不在乎倫理道德,沒有精神上的信仰和正確的價值觀……社會成了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社會”,人成了“單向度的人”。如果社會已然在精神上病入膏肓,就需要人們去反思,去治療。弗洛姆批判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給所有人帶來的威脅,但他同時也認為“只要一個人生來不是精神上或者道德上的低能兒,那么它生來就具有一種為精神健康、為幸福、為和諧、為愛情及創造進行努力的能力”。因此,想要消解異化,需要每一個個體正確認識自我的價值,重拾理性、良心以及愛的能力,努力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而這樣的社會反過來也可以幫助個體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健全人的心智,給所有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在《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作者描述了被壓抑的孤獨個體經歷了異化后努力回歸精神健全的心路歷程,以此表達了對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