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于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受廣大讀者青睞,《老人與海》等作品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引起劇烈反響。海明威的創作風格樸實硬朗、個性鮮明,至今仍對整個世界的文學創作產生重要的影響。“冰山理論”是他提出的著名寫作理論,在文學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精神心理學領域中,弗洛伊德也提出“冰山理論”對人類生理、認知活動形成的重要影響。“冰山理論”在海明威很多作品中均有所體現,也是其獨具魅力創作風格的體現,使不同人對作品產生不同的解讀與認知。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所帶來的文學革命,或者是對諸多小說創作者的深遠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其文體風格方面。本文以海明威的相關作品為例,深入分析“冰山理論”的運用。
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多被讀者稱為“文學硬漢”,其獨特的小說創作風格及“冰山理論”的開創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壇的地位,使其成為在美國乃至世界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作為現代文學巨匠,海明威也創作了諸多優秀、膾炙人口的文學巨作,如眾所周知的《老人與海》《喪鐘為誰而鳴》《太陽照常升起》以及其他長篇、短篇小說。
著名精神學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其作品中提出“冰山理論”,認為人的人格意識只是冰山的尖角部分,人的心理行為則是冰山下面巨大的底部,看不見的地方對人類行為有決定性作用。海明威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冰山理論”。“冰山理論”中的冰山是一種比喻,是作者對冰山露出水面部分的一種表達,水下的部分則需要由讀者依靠自身的閱讀見解、想象力進行補充。海明威提到,冰山運動之所以壯觀雄偉,主要原因在于冰山只有1/8浮在水面上。而在文學作品中,1/8主要指文字和形象,剩下的7/8則是情感和思想。
“冰山理論”也是一種簡約藝術表達,其創作形式的體現,與中國傳統繪畫形式山水畫較為相似,創作過程中只需要使用一些點墨,便能夠描繪出宏偉壯觀的山河美景。因此,“冰山理論”的運用主要體現在采用最少的詞匯、語句,揭示最深刻的主題,表達最深廣的內涵。這一表現形式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十分常見,吸引了大量的讀者,他們通過自身見解、經驗與想象的融合,從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文學巨作,“冰山理論”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運用,行文風格簡約且內涵深刻,注重運用寫實手法表現故事情節,同時字里行間中透露著深刻的內涵與人生哲學。
按照海明威的解釋,“冰山理論”就是運用簡潔的文字塑造鮮明形象,將自身思想、感受、情緒最大限度隱藏于形象中,情感充沛但不露,思想深沉但隱而不晦,實現文學可感性與可思性的充分融合,使讀者能夠深入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因此,“冰山理論”的基本要素主要體現在文字簡潔、形象鮮明、情感豐富及思想深刻等方面。
二、海明威作品中對“冰山理論”的運用
(一)在文體方面的體現
海明威之前也涌現了諸多優秀的美國作家,如菲茨杰拉德、愛倫·坡、雷蒙德·卡福等。但是多數作家的創作技巧、表達方式缺乏創新,難以擺脫英國文學的影響,華而不實,敘事煩瑣拖沓,文段詞句復雜冗長。馬克·吐溫對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具有深遠影響,海明威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簡約有力的敘事結構及風格。海明威作品中的很多句子均以“名詞+動詞”結構為主,偶爾采用長句,但是只是簡單的銜接,用于表達因果、條件,而需要邏輯思考的連接詞盡量少使用長句。且海明威作品中形容詞、副詞的出現頻率較低,閱讀其作品不難發現,情態副詞十分少見,如開心地說、憤怒地說等。由于其早年是一名報社記者,因此,其文體風格與電報文十分相似,他對一些空洞、浮夸的文字十分厭惡,多采用實際的感性表達手段,進而有效拉近作者、作品中人物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獲得一種更為清晰、直觀的藝術呈現效果。閱讀其作品可以發現,海明威對作品中人物情緒的表達多不作過多的描寫,無論是悲憤還是歡喜,多凝結于藝術形象中,如簡潔的景物描寫、人物動作描寫等。“冰山理論”的運用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英國小說家貝茨稱海明威“把英語中附著于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干凈”,掄起板斧砍伐了整個森林的冗言贅詞,使樹木的枝干清爽直觀。
在景色描寫方面,“冰山理論”在海明威作品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外部景色暗示人物的情緒變化、心理活動,或者營造相應的氛圍。《永別了,武器》開篇寫道:“一年晚夏,我們居住在村莊的一間小房子里,看得見遠處的高山。河床中有圓石子,在陽光照耀下又干又白,河水明凈,在河道里快速流轉。軍隊從房子旁邊走向大路,卷起塵沙,撒在樹葉上。樹干上積滿灰塵。軍隊路過,塵沙漫天,樹葉落地。軍隊走過后,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下樹葉。”這段描述風景的文字十分簡潔,主要描述軍隊離開后村莊空蕩寂寥的場景。眼前延綿不絕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平原、緩慢流動的河水以及舟車勞頓的軍隊,使讀者感受到厄運來臨前的征兆,以聯想到悲劇。同時,海明威該部作品中關于天氣的描寫也獨具特色,故事的主題被雨貫穿,使讀者難以忘記“雨”這一意象,為讀者建立災難與雨的聯想,且十分自然。整部作品中風景均采用這一描寫方式,烘托場面氛圍,對人類的艱難處境提出暗示。
“你現在不能進來。”一名護士說。
“不,我可以的。”我說。
“現在你還不能進來。”
“你出去。”我說。“那位也出去。”
《永別了,武器》結尾處的人物對話也能夠充分體現海明威對“冰山理論”的運用。這幾句話的背景是主人公亨利的妻子難產,母嬰死亡,他想要進病房而護士不讓,雖然文中并未提示說話的語調,作者也未通過敘述的方法告知讀者主人公的情緒變化,但是讀者仍能夠深切感受到。妻子與孩子死亡,其悲痛可想而知,因此并未過多描寫,將其埋入冰山下的部分,是一種簡潔、質樸的表達方法,但是讀者同樣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悲痛。而患者剛去世,尸體沒有收拾好,護士禁止家屬進入也合情合理,因此也并未明確交代。主人公非進不可,也體現了主人公的態度堅決、語氣強硬,不使用任何修飾語同樣能夠讓讀者切實感受到,也是埋在冰山下的部分。“那位也出去”說明病房有兩名護士。因此,作者運用十分常規的感知方式及規律,使讀者能夠充分感受人物的情感、心理變化情況。作者省略的部位也是經驗省略,卻能夠產生全新的審美方式。在海明威的大量作品中,口語式的對白均充分體現了“冰山理論”的靈活運用。在很多對話場景下,作者并未過多描寫主人公的行為、情緒等,只是描寫了簡單的對白陳述,為讀者留下7/8的想象空間。
海明威作品中除了對詞匯的靈活運用外,還使用了大量簡潔的語句描繪故事情節,為讀者預留充足的想象空間。《老人與海》中這樣的例子十分常見,例如,“這條鯊魚的出現并非偶然”,短短的一句話預示后來鯊魚的出現以及老人做斗爭的準備。另外,《老人與海》中也蘊含諸多解釋人生哲學的語句,如“美好總是短暫的”,這是一句十分精簡的句子,卻向讀者揭示了一個人生哲理。
(二)通過象征手法深入解釋主題思想
象征這一寫作手法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十分常見,蘊含深刻的意義,如《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雪與豹、《老人與海》中的大海與鯊魚等,均是其作品中十分常見的象征事物,深入閱讀便能夠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比如說,《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鬣狗象征死亡和丑惡,而豹子在雪山上,可能象征高潔、神圣。除此之外,海明威在作品中有時也會運用神話故事、圣經中的一些典故,隱喻闡述主題。比如說,《老人與海》的主人公圣地亞哥的經歷更容易使讀者聯想到耶穌受難記,耶穌曾經歷40天的饑餓,之后40天受盡各種困難,最后7天面臨重重困難,最后3天受難死亡,前后共87天。圣地亞哥經歷84天的徒勞無獲后,與大海展開3天的搏斗,總共也是87天。且圣地亞哥的外貌、形態也與受難的耶穌十分相似。另外,圣地亞哥也容易使讀者聯想到神話中的一些悲壯英雄人物。這些創作手法均為讀者預留充足的想象、聯想空間,也是“冰山理論”在其大多數作品中的體現。海明威作品中采用象征形象與表達的寓意,思想并非單一、零星地出現在某些情節中,而是貫穿于整個作品的全程,通過對各類形象的靈活運用,充分體現海明威對“冰山理論”的靈活運用。他堅持使用簡單、直觀的文體,看似簡單明了的情節卻蘊含深刻的主題思想、
內涵。
(三)作品構造中冰山風格的體現
如果可以采用簡潔、短小的篇幅表達主旨內涵,海明威絕不采用鴻篇巨制。海明威反復推敲故事情節,精心設計,通過簡潔的語言構造全新的創作模式,使作品凝練精當。因此,人們閱讀海明威的作品后通常會產生一種極為鮮明且深刻的感受,深入理解其所要表達的主題內涵。這也是創作方法濃縮的一種體現。海明威與馬爾克斯不同,他并不注重長篇恢宏史詩巨作的描繪,而是集中反映某一重大主題或歷史事件,以此為背景進行創作,故事的經過、歷史背景則作為冰山的7/8,隱匿在水面之下,但是讀者卻能夠強烈感受到其存在。
例如,《老人與海》對村莊中的人物沒有重點著墨,也沒有講述村民如何謀生等過程,這部作品只有5萬多字,且重點描寫圣地亞哥在海上捕魚驚心動魄的3天。《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的一部長篇巨作,雖然篇幅較長,但是時間卻集中在3天內的十多個小時中。該部作品對西班牙內戰和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爭進行直觀、真實描述,作品內容豐富,人物關系復雜。另外,海明威其他一些短篇著作也采用時間較為集中的模式進行創作,如《殺人者》,整部作品結構緊湊,容量巨大。海明威也寫過一些三五行、十幾行的隨筆,但是同樣十分傳神,為讀者預留充足的想象空間,引導讀者去想象、補充,這便是其“冰山理論”的妙用。
三、結語
作為偉大的作家,海明威創作了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其“冰山理論”便是這一風格的主要體現。“冰山理論”幾乎出現在海明威所有作品中,在文學作品的敘事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其直觀、生動的對白、適宜的語言風格,通俗易懂,又帶給讀者難忘的感受。
(宿遷學院)
作者簡介:王靜姝(1967—),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