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東岸以及阿富汗喀布爾河谷東部一帶,分布著古代犍陀羅的主要考古遺址。這里是絲綢之路連接南亞次大陸的重要樞紐,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亞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匯之地。
3月16日,我國境內迄今最大規模犍陀羅藝術展——“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的兩百余件文物充分展示了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多樣性和魅力,還原那塊土地上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原貌。
犍陀羅古時又稱香遍國、香風國,這也是本次展覽“譬若香山”之名的由來。據鳩摩羅什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中說,彌勒下生后,“閻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有學者認為,此處所說的“香山”就是指犍陀羅,因為犍陀羅一詞的本意就是“芬芳遍地”。
這個“芬芳遍地”的地方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南部,既是多種文明交融之所,也是佛教藝術繁盛之地。曾經前往印度求法禮佛的僧人,無論是東晉的法顯還是大唐的玄奘,都曾經過犍陀羅,并留下重要的記錄。
在長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該地區一直為不同的王朝政權所掌控。從伊朗系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9~公元前330年)、希臘系的馬其頓王朝(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23年)、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317~公元前189年)、希臘化-巴克特里亞王國時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1世紀)、中亞游牧系的塞人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到貴霜王朝(1世紀晚期~3世紀)和寄多羅貴霜時期(4世紀中期~5世紀中期),犍陀羅地區的統治者由不同語言、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組成,由此奠定了犍陀羅地區歷史文化發展與繁榮的基礎。



犍陀羅藝術分為早晚兩個階段:早期犍陀羅美術指1世紀~3世紀時期,多使用片巖雕刻,受希臘風格影響頗多;晚期的犍陀羅美術指3世紀~5世紀時段,主要使用石膏造像,本土化的藝術風格日趨明顯。
在貴霜王朝統治時期,犍陀羅藝術達到了頂峰?,F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東岸以及阿富汗喀布爾河谷東部一帶,分布著古代犍陀羅的主要考古遺址。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早期佛菩薩造像、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構件等犍陀羅石雕藝術之外,還有金銀器物和首飾,本次展覽中展出的173件(套)巴方文物均屬此類。共同展出的30件(套)故宮博物院文物則大多是從古代犍陀羅地區通過高原絲綢之路上斯瓦特、喀什米爾等藝術中心進入中國西藏西部。這些文物對當時雄踞此地的古格王國(9世紀~17世紀)的金銅造像風格與藝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展現出中國與巴基斯坦文化藝術交流的悠久歷史。

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犍陀羅地區位于亞歐大陸腹地,占據著周邊各大文明之間交流的要道,因此犍陀羅藝術也受到多種藝術傳統的影響。伊朗地區的波斯人,來自地中海的希臘人,以及草原的游牧民族,都曾經統治過這一地區,并且留下了深刻的烙?。荒线呉院愫恿饔驗榇淼挠《缺就廖幕?,也深深地輻射著犍陀羅地區。故而犍陀羅藝術凝結著多種文明的精粹,其中在圖像表現上,尤其受到隨著亞歷山大東征而帶來的希臘化傳統的影響。


因此,早期(1世紀~3世紀)的犍陀羅美術深受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流行著來自地中海的建筑、尊像和裝飾紋樣。佛教藝術以灰色片巖雕刻作品為主,大乘佛教思想盛行,創立了佛陀形象,佛、菩薩形象具有古希臘、羅馬雕塑的特征:波浪形卷發,衣褶厚重,衣紋流暢,面部輪廓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特征。
早期的佛教徒并不塑像,這與佛陀釋迦牟尼本人摒棄偶像崇拜有關,信徒們也認為佛陀的偉大無法用木石來表達,所以在其入滅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佛教都處于無像時代。但是這一時期信徒們依舊需要一些象征物來寄托信仰,于是法輪、佛足腳印、雙鹿、舍利塔等,就成為象征佛陀的重要圣物,亦是佛教早期美術作品中常見的形式。
比如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所藏的這件佛足?。▓D3),使用犍陀羅地區常見的灰色片巖雕刻,足印中部各有萬字符,跟部是蓮花,對應著“步步生蓮”的說法,旁邊則有兩位供養人的形象。這“足印”或為特定宗教圣地自然形成的凹坑,或為佛教徒根據此類凹坑仿制的足跡石刻。

再如白沙瓦博物館所藏的“禮拜悉達多的頭巾”片巖(圖4)。悉達多一般指的是釋迦牟尼,這件雕刻表現的是諸神前來朝拜悉達多頭巾的場景,他的頭發及頭巾被放置在寶座上。下面有帷幔,上面有華蓋,兩邊的供養人手持拂塵。

隨著佛教的發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興起,人們開始需要一種更加具象化的造像作為禮拜的對象,于是最早的佛像就誕生了。早期的佛像樣貌所參照的對象,或許正是那些經由希臘化所帶來的希臘諸神的形象,尤其是太陽神阿波羅。換而言之,來自希臘文化中對神靈的塑造和雕刻方式,與來自印度次大陸的傳統,以及佛教的理念結合在一起,孕育了最早的犍陀羅佛像。
白沙瓦博物館所藏的這尊佛立像為犍陀羅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圖5)。佛陀赤足,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厚重。神情莊嚴肅穆又飽含悲憫。具有古希臘、羅馬雕塑的特征,證明了希臘文明對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影響,這種佛像也被學界稱為“希臘化的佛像”。專家認為,此種造像風格后來也深刻影響到了我國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

再如展覽海報上的這尊轉法輪印佛坐像(圖6),現為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所藏。此尊佛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薩爾納特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情形。佛像面容呈現完美的橢圓形,五官勻稱,身軀強健,屬于典型的犍陀羅風格雕塑。不僅雕刻完美,而且歷經兩千年歲月,依舊完好,殊為難得。

隨著佛教藝術興盛,犍陀羅地區也成為當時世界的佛教中心。然而,釋迦牟尼生前并沒有踏足過此地,為了將這里塑造成佛教圣地,描繪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的藝術作品在當地興盛起來。
“佛傳故事”講述的是釋迦牟尼此世生命歷程的故事,包括他作為太子降生、歷經苦修和降魔,最終修成正覺、終其一生弘揚佛法并度化眾生最終涅槃的故事?!氨旧适隆闭f的是釋迦牟尼無數個前世里種種因緣之事。這些都是理解佛教精神的重要線索,也是對佛教基本精神與教義的世俗化表達。佛傳故事與本生故事,往往都以組合的形式出現,并雕刻在佛塔等的表面。即使是不識字的信徒,看到這些石刻上的場景,也能夠讀懂圖像,進而了解到佛法的理念。
比如雕刻釋迦牟尼誕生的場景的“悉達多太子誕生”(圖7)——悉達多出生前,他的母親根據當時習俗,離開王宮前往娘家待產。在途中經過藍毗尼花園休息時,王后摩耶夫人看到花園中有一棵無憂樹,正繁花滿枝,于是抬起右手攀折,此時太子就從摩耶夫人右腋下誕生了。

5世紀70年代,寄多羅貴霜統治下的寺院經濟受到外族入侵打擊和持續掠奪,貴霜王朝藝術逐漸衰落。6世紀之后,犍陀羅藝術中心衰微轉移。隨著新宗教勢力的東進,佛教寺院遭到破壞,僧人們也四處逃散。當信仰受到挑戰時,僧人們帶著經書和佛像逃往周邊依舊信仰佛教的地區。10世紀之后,正值西藏佛教復興,高僧與此地區往來密切,大量古代佛教藝術精品進入西藏,成為藏傳佛教寺廟珍貴的財富。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金銅佛造像被帶到了喜馬拉雅地區。故而今天藏地留存了大量域外風格的金銅佛像。相反,在巴基斯坦本土,像這尊11世紀文殊菩薩像這樣的造像(圖9)卻少之又少,即使是其國家博物館,也只有寥寥幾尊。


這些流傳到藏地的精美造像,有一部分被當地僧俗領袖作為進貢的禮物送到遙遠的京城,并最終在紫禁城里保存下來。因此故宮博物院中收藏了多尊域外風格的金銅佛像,圖8所示的釋迦牟尼佛組像就是其中之一。清宮造辦處還專門為它制作了紫檀木龕,龕后用四體文字記錄著這組佛像的名號。故宮與犍陀羅的因緣,在數百年前就已經種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