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貴是誰,可能沒幾個人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疆阜康縣的第一任縣長;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時,陜北紅軍派出的特派員,最先接到中央紅軍的兩個人中的一個。
1935年的秋天,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后的中央紅軍,到達了陜北的洛河西岸。得到消息后,陜甘邊革命委員會和陜北紅軍派出兩名特派員前去迎接,經過多方打聽與找尋,在吳起鎮轄區的二道川口附近與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碰面。
這兩位特派員是誰?那次會面后他們為中央紅軍做了哪些工作?這之后他們去了哪里?他們的人生又經歷了些什么?
1935年10月的一天,聽當地百姓講在洛河西邊山區里來了一支部隊,說是中央紅軍,在打聽陜北紅軍和陜甘邊區。其實他們已經進到了陜甘邊區地界,他們在沿路看見過很多陜北紅軍和陜甘邊區的標語。
陜北紅軍和陜甘邊區得到消息后,決定派人前去打探。據傳中央紅軍所在的位置離赤安縣吳起鎮最近,赤安縣六區就地處吳起鎮。時任赤安縣六區書記的孫萬青和邊區執行委員劉森貴就在吳起鎮,從而接受了上級的任務,趕往洛河西邊的山區,去迎接中央紅軍。同時,上級命令孫萬青為邊區特派員,劉森貴為軍事特派員前去接洽。
10月18日,孫萬青和劉森貴在洛河西邊的山區附近打聽。在沿洛河快到二道川口時,碰見一個農民。農民說來了一支部隊,人很多,帽子上有紅五角星,正在打聽陜北紅軍。在農民的指引下,他倆找到了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的聯絡人,相互介紹身份后,聯絡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緊緊地摟住了他們,因為終于見到了親人。他們見到了很多衣衫襤褸、體態病弱的紅軍,而此時冬天已經臨近。
在聯絡人的引領下,他們來到一位個子較高、頭發很長、面容憔悴、身體瘦弱的首長跟前。那時他們并不知道緊握住他們手的那個人是誰,他們只知道他是中央紅軍的一位首長。他們聽不太懂那人的南方口音,因為他們的見識只局限于陜北,從來沒有見識過外面的世界,也沒有見過多少外地人,對外地方言特別是南方話,聽起來是云里霧里。他們只聽出了大概的意思,還有旁邊人幫著解釋,他們才明白。
一年后,在延安的一次大會上,劉森貴看見那個與他握手的人在主席臺上講話,他才知道了那是毛主席。
那天毛主席與他倆談了很長時間的話,但他倆聽懂的不多,只能明白大概的意思。中央紅軍衣衫襤褸、饑餓難當,冬天臨近,急需糧食和冬裝,毛主席問他倆誰會騎馬,劉森貴說他會,毛主席讓人去牽馬。為了保證將消息及時而安全地傳遞到邊區政府,還給劉森貴一支勃朗寧手槍、一副望遠鏡和一副綁腿,讓劉森貴趕緊騎馬去通知邊區政府,說中央紅軍到了,急需糧食和冬裝。同時,也給孫萬青一支德國造的手槍。談話中,孫萬青和劉森貴還向毛主席說起了劉志丹被關押在瓦窯堡的情況,這個信息對及時解救劉志丹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劉森貴騎馬飛奔離去,前往邊區政府,向領導匯報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消息。陜北紅軍和邊區政府的一些首長也陸續趕往吳起鎮。邊區政府開始緊急籌糧并趕制冬裝,在短短的幾天里,邊區政府籌集了大量糧食和冬裝,陸陸續續地運抵吳起鎮。
毛主席給劉森貴的勃朗寧手槍,1968年,劉森貴在伊犁尼勒克軍馬場任場長時,被伊犁州革委會收走。1980年,劉森貴追問槍支的去向時,已經找不到收繳槍支的人了,手槍已不知去向。當時留在陜北的馬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收藏。中央紅軍送他的望遠鏡和綁腿還在家珍藏著。
今天,研究陜北紅軍的一些史學家在追尋這段往事時,這段塵封的歷史被掀開了一角。
劉森貴1912年2月生于陜西省保安縣金鼎鄉蔡陽溝門,幼時曾上過兩年私塾。
1928年8月,劉森貴和弟弟劉森甫跟著父親劉如海參加了劉志丹的游擊隊。那年劉森貴十六歲,弟弟劉森甫十二歲。
渭華起義時,劉志丹回到家鄉發動群眾。劉志丹的家是當地的富戶,那時當地的群眾基本上都是文盲,而劉志丹兄弟倆上過學,算是文化人,在當地有一定的威望。劉志丹回到家鄉后,先從自己家里開始動員,他家里的一些長工都跟著他干革命了。因為都是鄉里鄉親,大家把劉志丹看成自己人,很多人都隨他參加了革命。劉如海一家是劉志丹的族親,跟著他參加革命更是義不容辭,劉如海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參加了游擊隊。
劉如海不僅是一個忠厚老實的農民,還會石匠手藝,樂于助人,常幫助他人修磨修碾子,人緣兒好,在當地有較高的威望,所以被大家推舉為農會主席,為陜北紅軍做了很多工作。參加紅軍游擊隊后的第二年,劉如海被吳起鎮的土匪張廷志抓走,關進了保安縣金鼎寨的地牢里,慘遭酷刑。后來通過當地親戚調解,送給張廷志一些錢財和兩頭毛驢。土匪也不想讓劉如海死在牢里,擔心激起太大的民怨,這才同意將人放回。劉如海回到家不幾日便因傷勢過重離世。年幼的劉森貴和弟弟就這樣失去了父親,但他倆卻沒法回去,依然跟著游擊隊轉戰于陜北的溝溝嶺嶺間。
1933年,劉森貴正式編入紅二十六軍,1934年,任邊區土地部部長,后又被派到赤安縣六區任政府委員。1935年10月,他作為陜北紅軍的“特派員”,與孫萬青一起迎接了中央紅軍。1937年,劉森貴調至志丹縣保衛局工作。1938年開始,他在陜甘寧邊區政府管理后勤和民運工作。
1946年夏天,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成立時,劉森貴被編入六縱十七師政治部,參加了西北戰場的多個戰役;1947年,在西北野戰軍軍區政治部任民運工作隊隊長;1948年參加西府戰役負傷,后又參加解放蘭州等多個戰役。六縱隊改為六軍時,劉森貴在六軍十七師政治部擔任某科科長。
進入新疆后,劉森貴被派往迪化(現烏魯木齊)轉到地方工作。1950年1月,他被派到阜康縣為軍隊購糧;4月,當選為阜康縣縣長。當時,局勢混亂,土匪猖獗,烏斯滿等匪徒聚集數萬人,在天山北部一帶活動。阜康縣是被匪徒攻擊的前沿地帶,劉森貴僅帶領一個排的兵力駐守在縣城,抵御匪徒的襲擊與騷擾,常常身處險境,而一次次被他巧妙化解。
1954年,劉森貴任昌吉回族自治區監察委員會主任;1956年,任新疆森林工業局黨組成員兼政治處主任;1958年任林業廳木材廠書記兼廠長;1959年調任新疆伊犁丹寧廠廠長;1960年調任尼勒克軍馬場場長。1980年離休,他被安置在新疆軍區第一干休所,2005年3月離世。
劉森貴從陜北到新疆,從軍隊到地方,一生歷經坎坷,卻沒有把自己的那段光榮的歷史展示給世人,那段本應被人知道的往事,很少被他提起。今天,一些史學家在找尋那段歷史的時候,找到了那段隱藏在歲月里的記憶。他是一段偉大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一個不該被忘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