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必須構建全過程的質量監控體系,將近期反饋和長遠評價相結合,而人才培養的過程是決定最終質量的關鍵。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監控體系包括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的內容和手段、內部監控的過程管理、外部監控的社會評價等內容。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人才培養必須更加注重大學生個體的職業勝任力。文章從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的內容、手段、內部監控的過程管理、外部監控的社會評價入手,在無邊界職業生涯理論視域下研究以就業力提升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無邊界職業生涯;高校;就業力;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章編號】1003-8418(2023)07-0100-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236/j.cnki.jshe.2023.07.015
【作者簡介】陳小藝(1989—),女,江蘇淮安人,河海大學學生工作處就業指導中心高級職業指導師;趙海偉(1982—),男,江蘇南通人,河海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
高校是高等教育質量監控的主體,構建形式多樣、分工明確、雙向互動、層次分明、系統協調的多維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體系是高校發揮人才培養基本職能的基礎。在無邊界職業生涯視域下,個體不再是在固定不變的組織或職場中度過全部的職業生涯,而是在不同的職場、崗位、工作中轉換流動,因此,個體的就業力顯得極為重要。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更加關注大學生個體的認知、能力、情感,增強大學生職業遷移能力、職業續航能力、職業適應能力,進行精準化的生涯教育、多元化的就業力培育。因此,高校建立以就業力提升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體系顯得非常必要。
一、理論分析框架
(一)無邊界職業生涯理論概述
無邊界職業生涯是基于對職業生涯與環境關系的反思而提出的概念。Eby、Defillippi和Arthur等人在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提出在職業勝任力基礎上職業生涯成功的因素,他們認為個體知道“為什么”“怎么樣”“誰”三方面的職業勝任力是職業生涯成功的關鍵要素,同時把可感知的個體職業生涯幸福感、可感知的職場內部競爭力、可感知的職場外部競爭力作為衡量職業生涯成功的指標。無邊界職業生涯理論在雇傭關系、生涯邊界、技能要求等方面與傳統的職業生涯理論存在區別,更側重于知識技能的更新、就業能力和適應力的培養、自我管理職業生涯發展、職業成功評價等[1]。相對于有邊界職業生涯,無邊界職業生涯中大學生的生涯發展不再依據單一的考試或者考核,而需要在靈活多變的職業環境下不斷修正新的職業目標,構建新的職業認同,提升職業遷移能力,以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為導向,構建正向的生命價值感,為實現職業目標和自身價值賦能。
(二) 大學生就業力概述
就業力即“就業能力”,它是個人成功獲得、保持和適應工作的能力。大學生的就業力由職業規劃能力、職業行動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三項核心內容構成,是大學生個體通過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和課外實踐等,將外在的知識、技能內化為個人獲得、保持和適應職業的能力。作為一種復合式能力,就業力與個體獲得就業機會相關,涉及知識、技能等多個方面,具有系統性、靜態性、動態性。系統性是指就業力的各組成部分是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各個維度和能力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轉化;靜態性是指就業力的各基本能力要素是相對穩定的;動態性是指就業力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演進,它貫穿于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過程的始終。
二、以就業力提升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體系解構
目前高校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亦由學校自定,內容多以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育教學、硬件設施、考核結果等為主[2]。因此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有時會不符合市場和職場的要求,畢業生雖然達到了學校所規定的畢業條件能夠順利畢業,但如果缺乏就業力,即使暫時能就業,后期也很難在職場上有長遠、充分的發展。所以高校應該把大學生就業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對人才培養進行前饋、過程和反饋式動態監控,不間斷進行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緊緊圍繞以就業力提升為導向的核心命題,實現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
(一)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體系要素應著重關注學生未來發展
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體系應從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的內容和手段、內部監控的過程管理、外部監控的社會評價及人才培養過程監控入手來構建。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的主要內容有目標監控、過程監控、發展監控、社會評價等。組織體系主要由部門領導、學校督導組、專家組成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組織,教師、學生構成的監控個體以及用人單位形成的使用團隊組成,主要任務是及時反饋培養過程的情況,改進培養水平,提高培養質量。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的到來,要求高校必須將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素質、情感等培養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理論知識,又要在認知、情感、素質和能力層面培養學生的就業力,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精準施策。同時,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更應著重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關注,增強學生對未來行業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增強他們面向未來的能力,把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利的素質養成放在教育管理的核心位置,專注于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
(二)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手段應緊密結合“教”“學”“用”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是一項系統性監測警示工程,通過動態監測發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建議,實時反饋到人才培養行動中,為人才培養的改進提供依據。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手段有校內督導、學生評教、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等。監控手段必須緊密結合 “教”“學”“用”。開展“教與學、學與用”的研究,通過開展教與學的調查,將“教”與“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溝通解決,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跟蹤記錄,將“學”反饋到“教”中,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通過開展畢業生質量跟蹤調研、社會評價調研以及學生職業發展跟蹤調研,了解“用”的問題,反饋至“教”與“學”中,從而形成良性互動循環[3]。
(三)人才培養質量過程內部監控應關注生命個體本身
在無邊界職業生涯的知識視角下,職業生涯被當作一個知識庫,它更關注的是職業環境的變化對個體運用知識的影響。自愿追求無邊界職業生涯的個體受到強烈的學習愿望的驅使。所以報酬或社會地位并不是個體更換職業的關鍵因素,個體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才是最主要原因。可見,無邊界職業生涯將促使個體更全面地考慮自己的工作,個體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以及自身的價值追求,職業對個體來說是可以互相融合和跨越的,職業與職業之間、職業與生活之間都是可以互相轉化和結合的。
而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監控主要面向的是教育教學過程和第二課堂教育過程。教育教學過程監控主要監控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師資力量、教學場地及教學設備等內容,第二課堂監控主要監控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應緊密結合二者,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體驗,更要將知識的應用能力考核與理論知識考核相結合,加大第二課堂教育力度,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感和對知識的領悟力。
(四)人才培養質量過程外部監控應重視個體的“就業需要”
無邊界職業生涯理論的價值視角剖析了個體在職業生涯中的價值感知與追求。就業需要是學生在求學與求職過程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4]。人才培養的外部監控主要通過收集社會對學校辦學聲譽、辦學質量、學科專業設置、存在問題的看法,了解畢業生發展情況以及畢業生對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意見及建議。畢業生社會評價調研與分析是整個監控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人才培養結果的主要監控內容,通過社會評價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以及對畢業生和在校生的職業發展調查了解學生的“就業需要”,再根據不同的就業需要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對最終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監控、修正,利用教育教學、思政教育等方式分類分層滿足在校學生的“就業需要”,提升其就業力,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5]。
三、無邊界職業生涯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體系構建路徑
(一)建立以培養職業價值感為內核的群體培養監控
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需要個體在職業與職業之間不斷轉換和適應,這需要大學生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力。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大學生不斷重構生命的態度和職業的價值感[6]。高校群體培養監控對象主要包括特殊群體、示范群體、院系群體、學校群體。內容包括各群體第一課堂監控、第二課堂監控及群體發展監控、群體畢業生社會評價、群體畢業后發展情況。監控是否達成培養目標反映了群體培養的效果與投入資源的績效。院系群體和學校群體監控則是以全院和全校的學生整體為監控對象,對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監控,以分析全院和全校人才培養情況。高校要建立以培養職業價值感為內核的群體培養監控體系,加強職業生涯教育與規劃指導,增強學生的職業續航力和職業認同感,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探索,建構個體生命內核,為生涯選擇賦予意義。
(二)實施以強化職業遷移力為目標的個體發展監控
無邊界職業生涯理論強調個體對變化著的組織環境的適應性,為適應動態變化的組織環境,大學生應不斷提升就業力,提升職場適應力和職業遷移力[7]。在理論學習、專業學習、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中識別職業機會、增強就業力,為個體實現職業生涯的長久充分發展奠定基礎。個體發展的監控主要包括學生在校發展的監控、求職過程監控、畢業后發展情況及幸福感監控。人才培養方案是否適應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培養是否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畢業生能否轉換所學知識能力、畢業生在經過高等教育后能否實現自身目標等均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質量[8]。高校應針對個體的發展開展監控,如學習情況、科技創新能力、求職表現、工作發展等。高校應實施以培養職業遷移力為目標的個體發展監控體系,幫助學生培養無邊界職業生涯領域中的“關注力”“適應力”“自信心”和“行動力”,實現個人和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加強以增加職業認同感為基礎的專業教育監控
在無邊界職業生涯視域下,職業認同被認為是個體對組織或職業認可、解釋并不斷加強的過程。職業認同感是高校進行專業教育的關鍵要素,因此高校的專業教育應與生涯教育相結合,在專業教育中滲透生涯教育,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審視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理解所接受的教育教學與自身職業發展之間的關聯[9]。專業教育監控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專業建設情況監控,二是教育情況監控。專業教育的監控主要內容有專業教育與行業需求的對接情況、專業學生社會需求情況、專業行業認可度及社會評價、專業招生情況等。專業招生情況反映考生對專業的認可程度,社會評價體現了社會對專業的認可程度和對高校特色的認同度,專業教育與行業需求的對接包括專業課程設計、實踐環節等與行業現狀的吻合程度和專業人才的行業需求及使用情況[10]。在專業教育中進行滲透式生涯教育,高校應加強以增加職業認同感為核心的專業教育監控體系構建,為賦能大學生進行職業定位、引導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選擇打下基礎。
(四)開展以增強生涯掌控力為核心的精準生涯教育監控
在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職業生涯是動態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因此,職業生涯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必須加強職業生涯自我規劃、管理、掌控和修正的能力。伴隨無邊界職業生涯的到來,個體的主觀就業需要越來越迫切,職業不僅是個體謀生的方式,更成為個體實現自身價值和意義的主要方式。大學生必須對個體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并不斷修正目標,提升生涯掌控力和管理力。這就需要高校必須通過精準的生涯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等多種方式和渠道來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無邊界職業生涯規劃探索,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學生的長遠發展上,重視人才培養的層次性與多樣性,將有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能力作為核心,全面提升大學生職業規劃以及管理生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Sherry E. Sullivan.The Changing Nature of Career: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03): 457-484.
[2]朱紅.高校人才質量評估新范式:學生發展理論的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9):50-54.
[3]范明.關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1(01):90-92.
[4]劉衛紅.大學生就業需要調查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啟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1(10):155-158.
[5]朱生玉.大學生就業力調查——基于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09(23):81-85.
[6]王丹,鄭曉明.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大學生生涯發展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20(12):276-280.
[7]張戌凡.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女性職業發展探析——基于社會性別的視角[J].南京社會科學,2012(11):68-73.
[8]王偉廉.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4.
[9]竇春玲.大學生無邊界職業生涯規劃[J].江蘇高教,2008(06):104-105.
[10]盧國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再認識[J].現代大學教育,2010(05):81-86.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課題“面向遲緩類畢業生構筑以主動性內驅力提升聯動有效性鏈狀服務的研究”(JCKT-A-2021090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Process Monitoring Systemof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Oriented by Employability Promotion
Chen Xiaoyi, Zhao Haiwei
Abstract: With the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uild a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the whole process, combining the short-term feedback and long-term evaluation, in which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key to determining the final quality. The process monitoring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ncludes the content and means of the process monitoring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internal monitoring, the social evaluation of external monitoring and so on.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oundary-free career,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individual college students. Starting with the content and means of the quality process monitoring of talent training,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internal monitoring and the social evaluation of external monitor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process monitoring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oriented to employability promo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rderless career theory.
Key words: borderless career; universities; employability;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責任編輯 毛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