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班牙語大約形成于公元10世紀,定型于13世紀,1492年語法學家安東尼奧·德·內布里哈(Antonio de Nebrija)出版了第一部西班牙語語法書《卡斯蒂利亞語語法》,該書比較完整地總結了卡斯蒂利亞語(即西班牙語)的語法現象,科學地確立了其語法規則和體系,為使用者提供了語法標準,同時也為西班牙語的國際化傳播奠定了基礎。西班牙語在整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多種語言的影響,如拉丁語、希臘語、克丘亞語、巴斯克語和阿拉伯語等。這些語言在西班牙語的語音、語素、詞素、詞匯和句法等方面都產生了影響,為現代西班牙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由于歷史原因及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一些語言對西班牙語的影響較大也較明顯,如拉丁語、希臘語或阿拉伯語等;也有一些語言影響較小,如哥特語。盡管如此,哥特語在西班牙語中的影響依然不可忽視。
關鍵詞:哥特語;西班牙語;詞素;詞匯
中圖分類號:H3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c)-0036-04
The Influence of Gothic on Spanish
Abstract: Spanish was formed in the 10th century AD and finalized in the 13th century. In 1492, the grammarian Antonio de Nebrija published the first Spanish grammar book, Castilian Grammar, which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a of Castilian language (i.e. Spanish), scientifically established its grammatical rules and system, and provided grammatical standards for user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Spanish. Spanish was influenced by many language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Latin, Greek, Quechua, Basque and Arabic. These languages have had an impact on Spanish phonetics, morphemes, morphemes, vocabulary and syntax,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panish.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or unbalanc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ome languages have a greater and more obvious influence on Spanish, such as Latin, Greek or Arabic. There are also some languages that have less influence, such as Gothic. Nevertheless, the influence of Gothic in Spanish cannot be ignored.
Key words: Gothic; Spanish; Morpheme; Vocabulary
從公元5世紀開始,羅馬帝國日漸衰落,其所能掌控的領土范圍逐漸縮小,后被日耳曼部落消滅。之后在歐洲相繼出現多個蠻族國家,這也促使各地的民間拉丁語開始了向羅曼斯語轉化的過程。西班牙語是羅曼語族的分支,大約形成于公元10世紀,由通俗拉丁語衍化而來[1],因此不論是在語音方面,還是在詞法和句法方面,西班牙語都繼承和發展了拉丁語的特點,但呈現出一種簡化的趨勢。特別是在詞匯方面,西班牙語中,73%的詞匯來源于拉丁語[2],剩下的27%的詞匯來源于其他不同的語言,根據影響大小,分別來自希臘語、克丘亞語、巴斯克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法語和英語等。
由于古希臘文化為西方各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希臘語對西班牙語的影響也巨大,但大多是通過拉丁語完成的,涉及哲學、科學及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例如:idea(思想,觀點;形象)源于希臘語idéa(形狀,方式;外貌)。
克丘亞語在一些拉美國家被廣泛使用,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的官方語言,如秘魯、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由于西班牙對拉美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部分克丘亞語詞匯也進入西班牙語,如puma(美洲獅)和carpa(帳篷)。
巴斯克語不屬于印歐語系,是西班牙原住民唯一遺留下來的語言,與西班牙語長期共存,大量巴斯克詞匯進入西班牙語。如,izquierda(左邊)來源于巴斯克語的ezkerra(左邊)。
由于歷史原因,摩爾人統治西班牙長達8個世紀,因此阿拉伯語對西班牙語的影響很大。這在語音、語法和詞匯方面都有所體現,如,guitarra(吉他)源于阿拉伯語的qī[t] ārah,limón(檸檬)來源于阿拉伯語的laymūn。
意大利語與西班牙語同為羅曼語族,且由于意大利在文學和藝術等方面成果卓著,其對西班牙語也有一定的影響,如gaceta(學報)、novela(小說)和caricatura(漫畫)等都來自意大利語。此外,在拉普拉塔河流域,當地的方言中有無數源于意大利語的詞匯,如gamba(腿)、mina(女人)和laburo(工作)等。
由于法語在世界范圍內的使用人數眾多,因此其對多種語言都有影響。在西班牙語中,一些來源于法語的詞匯極易辨別,如chef(廚師)和argot(黑話,隱語;行話)等;還有一些較為隱秘,如jamón(火腿),peluche(長毛絨)和joya(首飾)等。
隨著英美等國國家實力和影響力增強,以及科技新興產業興起,大量科技及網絡詞匯應運而生,這些詞匯也經英語進入西班牙語。如club(俱樂部)和golf(高爾夫)進入西班牙語時間較早,而Internet(因特網)、chat(聊天)和software(軟件)等進入西班牙語時間較短。
此外,雖然在歷史上哥特語和拉丁語共存的時間比較短,但在現代西班牙語中依然可以見到哥特語的影響。
1 歷史:西哥特人在西班牙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其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控制也隨之瓦解。公元409年,三支日耳曼民族(蘇維匯人、阿拉諾人和汪達爾人)來到伊比利亞,這三支日耳曼民族將半島一分為三,各自為政。公元411年,西哥特人來到伊比利亞半島,消滅了阿拉諾人,將蘇維匯人趕去了西北部,并于429年將汪達爾人驅逐到非洲。公元6世紀,建立起西哥特王朝,并于公元7世紀趕走了拜占庭人,完全控制了整個半島。
西哥特人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后,并沒有強迫半島上的居民改變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等,反而融入了當時的社會,學習當地的語言,接受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完全被同化。并建立起第一個西班牙國家,確立了君主制的政治制度;統一宗教信仰,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統一語言,規定拉丁語為官方語言。然而,雖然西哥特人建立了君主制國家,但是卻沒有確立王位繼承制,而是采用貴族間的選舉制,這導致了其統治因內訌而瓦解。公元710年,老國王維迪薩之死引發了王位之爭。711年,非洲的摩爾人趁機侵入西班牙,迅速占領了大半領土并建立了政權。至此,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徹底結束。
2 哥特語對西班牙語的影響
西哥特人對西班牙的統治僅持續200多年且公元8世紀時已經結束,而彼時西班牙語尚未形成。由于哥特語和拉丁語并存的時間很短,所以哥特語對西班牙語的影響多是以拉丁語或其他歐洲語言為媒介產生的間接影響,主要涉及詞素和詞匯兩個方面。
2.1 詞素方面
詞素是構成詞的要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分為詞根、詞綴(派生詞綴、屈折詞綴……)等。西班牙語中的單詞可由一個或多個詞素構成。根據西班牙語構詞法可知,西班牙語中的單詞有以下幾種構詞方法:派生詞、合成詞、混成詞、縮略詞、擬聲詞、首字母縮略詞等。派生詞由“詞根+詞綴”構成,如:perrito(小狗)由“perr”(狗)和“-ito”(小的)構成;合成詞由兩個詞根構成,如:medianoche(午夜)由“media”(一半的)和“noche”(夜晚)兩個詞根組成;混成詞由多個詞根和詞綴組成,或由一個詞根和多個詞綴構成,如:sietemesino(妊娠七個月出生的)由“siete”(七)、“mes”(月)、“-ino”(與……相關的)構成。縮略詞是省略單詞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如:foto(照片)由“fotograía”縮寫而來;擬聲詞是模擬自然界中的聲音而創造的詞匯,如:quiquiriquí是模仿雞叫的聲音;首字母縮略詞通常是由每個詞的首字母構成的新詞或專有名詞,如:ONU由“Organización de las Naciones Unidas”的首字母縮略而來。
派生詞在西班牙語中數量十分可觀,可由“詞根+后綴”“前綴+詞根”或“詞根+詞中綴+后綴”構成,如:bolsillo由詞根“bols”和后綴“-illo”構成,inútil由前綴“i-”和詞根“útil”構成,pececillo由詞根“pec”、詞中綴“-ec-”和詞尾“-illo”構成。 而哥特語對西班牙語在詞素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個別詞綴上。
后綴“-engo”及其變體“-enco”[3]:這兩個詞綴來源于哥特語“-ing”,輔助構成形容詞,表示事物的來源。例如:abalengo(修道院院長管轄的),realengo(不屬于封建領主的),pastenco [(牛)剛斷奶的], azulenco(藍色的)。
后綴“-ez”或“-iz”:這兩個后綴也來源于哥特語,用來構成姓氏,這些姓氏都源于祖輩的名字,如:Rodríguez(羅德里格斯)由“Rodrigo(羅德里格)”和“-ez”構成,表示“羅德里格家的人”;Fernández(費爾南德斯)由“Fernando(費爾南多)”和“-ez”構成,意為“費爾南多家的人”;Ruiz(魯伊斯)由“Rui/Ruy(魯伊)”和“-iz”構成,意為“魯伊家的人”。
2.2 詞匯方面
在詞匯方面,哥特語對西班牙語也有一定的影響,雖然不如阿拉伯語或英語等影響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哥特語中的部分詞匯進入拉丁語中,然后發展為西班牙語詞匯。也有一些詞匯通過法語、意大利語等語言傳入西班牙語。從整體來看,這些詞匯多為人名或地名,但也涉及軍事及日常生活,大約占西班牙語詞匯總量的3%[4]。
2.2.1 人名
西哥特人的名字繼承了日耳曼民族人名構成的特點,有兩種組成方式[5]:雙主題人名和單一主題人名。雙主題人名是由兩個不同意義的詞組成的,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一主題人名通常是對雙主題人名的簡化。一些人名也進入了拉丁語,后來演變成了西班牙語人名。
Fernando(費爾南多)一名有兩個來源[6],一個源自哥特人名Fardi-nanth,Ferdi意為“遠征”,nanth意為“勇敢的”,所以Fardi-nanth的意思是“勇敢的遠征勇士”,在中世紀拉丁語中是Fridenandus,后進入西班牙語中,變成Fernando。另一個來源是哥特人名Frithus-nanth,Frithus意為“和平”,nanth意為“勇敢的”,所以Frithus-nanth的意思是“勇敢追求和平的人”。
Guzmán(古茲曼)一名來源于哥特語的Gutmann,gut意為“好的”,“-man”意為“男人”,所以Guzmán的意思是“好人”。
lvaro(阿爾瓦羅)一名來源于哥特語的All-werra,其中All的意思是“所有的”,werra的意思是“戰爭”,所以All-werra的意思是“所有的戰爭”。
Eduardo(愛德華)一名來源于哥特語ead weard,意思是“財富守護者”。
此外,Alfonso(阿方索)、Alonso(阿隆索)、Guillermo(威廉)、Ricardo(理查德)、Rodrigo(羅德里格)、Gustavo(古斯塔奧)和Elvira(埃爾維拉)等人名也都來源于哥特語。
2.2.2 地名
在西班牙,有些地名起源于哥特語,其中一些有著相同的詞尾。以“-riz”結尾的地名,多來源于哥特語,如:Aldariz(阿達里斯)、Gandariz(甘達里斯)、Mondariz(蒙達里斯)等。以“-gil”結尾的地名,也多來源于哥特語,如Arbegil、Frogil、Fuentearmegil等。也有些地名,沒有共同的詞尾,但來源相同,如在卡斯蒂利亞-萊昂自治區,許多城市名都來源于哥特語。例如:Rezmondo(雷斯蒙多)、Villabermudo(比利亞貝穆多)、Valladolid(巴利阿多里德)、Ricla(里克拉,位于阿拉貢自治區)。
2.2.3 與生活各方面相關的詞匯
除了人名和地名之外,部分哥特詞匯也進入生活的很多方面,如農業、畜牧業、動物、情感等方面。這些詞大多通過拉丁語完成拉丁化之后進入了西班牙語[7],所以往往沒有明顯的標志。
(1)農業和畜牧業方面
brote來源于哥特語brut(發新芽,長新枝),意為“幼芽,蓓蕾”。
parra來源于哥特語parra (圍欄,藤架),意為“葡萄藤,葡萄架”。
casta來源于哥特語 kastan(種族),意為“(動物)種類;血統”。
tapa來源于哥特語 tappa(蓋子),意為“蓋子”。
espina來源于哥特語spina(刺;碎片),spina來源于印歐語系的spei(尖的),espina意為“刺,魚刺”。
aspa來源于哥特語haspa(線桄子),haspa來自古德語haspel(繞線器),aspa的意思是為“繞線架”。
álamo來源于哥特語alms(榆樹),意為“楊樹”。
bramar來源于哥特語bram?n(吼叫),意為“(牛或野獸)叫,吼”。
esquilar來源于哥特語skiran(剪毛),意為“剪(動物的)毛”。
gaita來源于哥特語gaits(山羊),意為“風笛”。
lúa來源于哥特語l?fa(手掌),意為“茅草手套”。
(2)與動物有關的詞匯
ganso來源于哥特語 gans(鵝),意為“鵝”。
gavilán來源于哥特語gabila(雀鷹),意為“雀鷹”。
(3)與情感相關的詞匯
ufano來源于哥特語ufj?(豐富;富裕),意為“傲慢的;得意的”。
triscar來源于哥特語thriskar(打谷,打谷季節),意為“弄亂”。
grima來源于哥特語grimms(恐怖的),意為“氣憤,不悅”。
ganar來源于哥特語ganan(渴望,貪婪),意為“取得,贏得;贏,勝”。
esquivo來源于哥特語skiuhs(靦腆的),意為“不易親近的”。
(4)服飾詞匯
ropa來源于哥特語raupa(戰利品),意為“衣服”。
hato來源于哥特語fata(服裝,行李),意為“包袱;畜群”。
(5)日常生活
動詞sacar來源于哥特語的sakan(打官司),意為“取出,拿出”,sakan起源于印歐語系的詞根sag-,意思是“尋找,感受,聞”。
動詞escanciar來源于哥特語skankjan(倒飲品),意為“斟酒”。
guardia來源于哥特語wardja(哨兵,崗哨),意為“警衛,看守”。
rapar來源于哥特語hrap?n(根除,連根拔起),意為“刮(胡須);剃(頭發)”。
blanco來源于哥特語blank(白色),意為“白色;白色的”。
broza來源于哥特語brukja(枯枝敗葉),意為“渣滓,污垢”。
bregar來源于哥特語brǐkan(打破),意為“爭吵,打架”。
rampa來源于哥特語kramp(抽搐),意為“肌肉痙攣”。
rico來源于哥特語reiks(有錢的),意為“富有的,有錢的”。
3 結束語
西班牙語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多種語言的影響,哥特語就是其中之一,它對西班牙語的詞素和詞匯有一定的影響。哥特語在詞素方面的影響比較有限,主要體現在個別后綴上,如“-engo”“-enco”“-ez”和“-iz”。在詞匯方面,哥特語對西班牙語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約占西班牙語詞匯總量的3%,主要體現在人名、地名、農業、畜牧業、動物、服飾等方面,這些詞匯大多經過拉丁化,所以其構成方式符合西班牙語的構詞法。總之,哥特語豐富了西班牙語的詞匯,也促進了西班牙語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經生.阿拉伯語對西班牙語的影響[J].阿拉伯世界,1988(1):74-78.
[2] 盧春迎.西班牙語誕生于拉丁語與西班牙帝國的崛起[J].外國語文,2020(36):14-19.
[3] Rodríguez Rosique, Susana. La época visigoda[J].Biblioteca Virtual Miguel de Cervantes, 2006.
[4] Huberto Quilis, Antonio. Lengua Espa?ola III[D].Universidad Nacional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1987.
[5] Estarán Tolosa, María José. La pervivencia de las lenguas paleohispánicas en la epigrafía altoimperial[J].Linguarum varietas,2017(6):257-268.
[6] Real Academia Espa?ola. Diccionario de la lengua espa?ola[EB/OL].[2023-04-21].https://dle.rae.es.
[7] 唐民權. 西班牙語的起源和構成[J].外語教學,1990(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