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川東北是對四川省東北部的簡稱,所涉及的行政區域為5個地級市(廣元、巴中、達州、南充、廣安)。川東北是紅色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川東北紅色文化是該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是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整理、翻譯、對外宣傳川東北紅色文化具有時代意義,加大對川東北紅色文化的翻譯和外宣具有較強的政治教育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該文重點研究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外譯宣傳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并提出有助于推動川東北紅色文化有效傳播的策略,讓川東北紅色文化和中國紅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關鍵詞:四川東北部;紅色文化;外語;翻譯;有效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c)-0111-05
A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Abstract: Chuandongbei is an abbreviation for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covering five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Guangyuan, Bazhong, Dazhou, Nanchong and Guang'an). Northeast Sichuan is 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with abundan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is a cultural card from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red culture. Organizing, translating, and promoting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of Northeast Sichuan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epochal significance. Increasing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ity of the red culture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Province has strong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value as well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valu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Sichuan,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hat can help promote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Sichuan, so as to better \"go out\" of Sichuan's red culture and Chinese red culture.
Key words: Sichuan Northeast; Re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Research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廣大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既包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與厚重的文化內涵,又對建立當今中國文化自信、重構世界文明秩序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對紅色文化的外譯進行研究,要把紅色文化的內涵盡量還原,這樣才能把紅色文化的精神傳播出去,才能把中國的文化更有效地推廣出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1]“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尤其是外語學習者的時代使命。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是川東北地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是在長期革命、建設與改革發展中形成的能夠彰顯其地區特色且具有當代價值的革命精神的總稱,也是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及其載體的總稱。川東北地區作為紅色革命老區,其紅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等。秉承“中國特色,世界表述”的宗旨,整理和翻譯川東北紅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不僅可以促進黨史學習,還可以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1 川東北紅色文化外譯研究現狀
根據中國知網的數據統計,關于“川東北紅色文化外譯”的文獻數據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研究紅色文化的文獻數量眾多,但是對川東北紅色文化外譯或者英譯的研究幾乎沒有,川東北紅色文化外譯研究缺乏,限制了川東北紅色文化有效傳播,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和紅色文化的宣傳。況且,在可檢索到的以“川東北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文章中,多是圍繞“川東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教育中融入川東北文化資源研究”“川東北文化資源在黨建等方面應用研究”等內容展開的。
通過筆者實地調研發現,川東北地區雖然保留下來的紅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但受制于地區經濟、交通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度不足,尤其是對外翻譯、文化宣傳、傳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錯誤認知及不合理的處理方式,這給當地經濟發展、地區形象的宣傳帶來了負面影響。在一些紅色教育基地、革命遺址等場所存在翻譯質量參差不齊、錯誤百出的問題。因此,川東北紅色文化更專業、更系統的外譯文本是現實迫切需要的,需要進一步整理和挖掘現有外譯文本,使其更符合英語目的語讀者,助力川東北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擴大我國紅色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窗口。
2 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翻譯問題例析
川東北紅色革命老區擁有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制度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等,本文主要針對紅色物質文化資源作為翻譯材料進行例析。紅色物質文化資源是指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遺址、紀念設施和館藏文物。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紀念碑、中共川陜省委舊址、巴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紅軍攻克劍門關遺址、通江空山戰役遺址等一大批紅色遺址遺存在廣袤的川東北大地上,至今仍保存著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紀念遺址,數量眾多,有儀隴縣朱德故居、華鎣市鄧小平故居、南充市羅瑞卿故居及達州市張愛萍故居等;紀念館、黨史館有張思德紀念館、旺蒼縣木門會議舊址、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等。紀念館、黨史館內有革命歲月留下的大量實物和各類器物。川陜蘇區首府巴中市,被譽為“露天紅軍文物博物館”,紅色文物藏品遺存豐富,種類繁多。懸崖峭壁、公路兩旁鐫刻著紅軍石刻標語,數量之多、形式之多樣、規模之宏大,實為紅色文化宣傳工作的精彩之作[2]。
例析主要是采用紅色遺址遺跡川陜革命根據地和紅色主題紀念館朱德故居中出現的外宣翻譯文本。根據實地調研和認真討論分析材料,筆者發現川陜革命根據地和朱德故居的外宣文本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常識性錯誤、漏譯、語法差錯、譯文前后不一致、表述不規范等,根據紅色文化翻譯形式多樣的特點,筆者將這些問題歸納為以下3種翻譯問題。
2.1 功能性翻譯問題
尤金·A·奈達 (Eugene Nida)曾這樣解釋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譯意味著交流, 它取決于聽譯文或看譯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判斷譯文優劣不能停留在詞義、語法結構、修辭手段是否對應上,接觸譯文的人正確理解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談論效果對等,最根本的是一定要對比接觸原文的人對原文理解得怎么樣,接觸譯文的人對譯文理解得怎么樣。”[3]紅色文化翻譯最大的功能就是交流,讓閱讀譯文或者接收譯文的人能獲取對應的對等信息。
功能翻譯問題,即翻譯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了譯文的預期功能,進而影響了紅色文化對外傳遞的功能。因此,功能翻譯問題是紅色文化翻譯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翻譯問題。這類問題是指在紅色文化的外譯中,由于譯者沒有注意譯文“信息傳播”的功能, 或者在翻譯過程中忽視譯文讀者想要獲得的實用信息,而沒有做到功能對等,從而產生原文中的有用信息在譯文中被刪除、簡化或誤譯的情況[4]。
例1:1957年八一前夕,軍旅畫家董辰生創作了《八一起義組畫》。周恩來親自審閱了畫稿并修訂了文稿,刊載于《解放軍報》。
譯文:In 1957, Zhou Enlai personally reviewed the series of paintings of the August 1 Nanchang Uprising and revised the relevant articles, and then had them published in the PLA Daily.
《八一起義組畫》現存于朱德紀念館中,原文中的“八一前夕,軍旅畫家董辰生創作了《八一起義組畫》”,是軍旅畫家董辰生為了紀念八一南昌起義而作,畫面重點描述朱德同志的畫像,體現出朱德同志在八一南昌起義中的作用,但譯者沒有翻譯出畫作出處和背景,刪除了這句話,顯然沒有將朱德同志這樣紅色偉人的革命偉績展示完整。
例2:192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議由毛澤東、朱德、陳毅主持。會議一致通過《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決議解決了在農村環境中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情況下,如何從加強思想建設入手,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問題。朱德后來評價古田會議決議案是“紅軍建設的綱領”。
譯文:From December 28 to 29, 1929, the 9th CPC Congress of the Fourth Red Army was held in Gutian Town, Shangha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during which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building the Red Army was established.
原文內容中的“古田會議決議”是中共重要的綱領性文獻,也是黨史學習的重要內容,是紅色文化的重要體現,但譯者在翻譯時避重就輕,甚至刪減了該決議的重要歷史意義,造成了功能的不對等,使譯文讀者想要獲得的實用信息減少了。同時,“紅軍建設的綱領”是“朱德同志后來評價古田會議決議案”時的用語,譯者斷章取義,沒有體現出朱德同志對古田會議的高度評價,譯文內容不全面,會影響信息傳遞,造成譯文受眾信息了解不全面,不利于全面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
2.2 語用翻譯問題
語用等效翻譯是指從語用學的角度來探討翻譯實踐問題,即以口頭語翻譯為主,以標識語翻譯為主,以藝術性語言翻譯為主,以期運用語用學理論去解決翻譯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這里例析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川陜革命根據地中標識語的語用等效翻譯原則沒有充分體現,影響川東北紅色文化文本信息的傳遞效果和有損紅色遺址遺跡景區的對外旅游形象。
紅色遺跡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導向指示標語“停車場”,譯文不精準,不夠嚴謹,僅使用“Parking”,park在英語中作名詞時表示“公園、園區、自然保護區”等,而作動詞時表示“泊車,停車;存放,寄存;坐,站立”等,譯文中的譯法影響語用功能的實現。
“停車場”最為規范的用語為“Parking lot”,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查詢標識語手冊,采用規范文本。
紅色遺跡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游客須知》中存在漏譯和重復翻譯的問題,如“5.車輛經過……,6.如遇人流……”,相應的英譯為“5.Vehicle entered...,6.In case of...,6.In case of...”
展示版上公示語出現非常明顯的錯誤,一是譯者不嚴謹的工作造成的。譯文的不嚴謹性不僅影響語用功能,還會讓受眾引起誤會,甚至有損國家的國際形象。二是缺乏紅色文化景區外宣譯文語言文字監督部門,未對譯文質量進行監督和規范。三是英譯公示語的讀者多為來華參觀的外國游客,公示語的英譯還應尊重與符合預期讀者的文化習慣[5]。
2.3 語言翻譯問題
語言翻譯問題是指譯文中與目的語言規范相悖的翻譯問題。這類問題不僅在文學翻譯中普遍存在,在紅色文化外譯中同樣存在。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翻譯人員缺乏嚴謹認真的態度、缺乏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對譯文缺乏審讀的習慣。
例3:雕塑的畫面生動表現了川陜蘇區的政權建設和土地革命。
譯文:The image of the sculptures vividly reappears the scenes of building of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taken place in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其一,原文中的“土地革命”作為中國抗戰史上重要歷史事件,具有十分深遠的紅色歷史文化意義,但譯文中并沒有對它進行相應的解釋;其二,從語法功能來看,“the Agrarian Revolution”后面的“taken place”使用錯誤,正確譯文應為“the Agrarian Revolution having taken place”或者“the Agrarian Revolution which have taken place”。因為“土地革命”是中國抗戰史上已經完成并且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表述錯誤會導致信息傳遞不準確。
例4:1927年8月6日,朱德率起義軍先遣部隊到達臨川,全城各界群眾集結在大道兩旁歡迎起義軍,還為部隊準備了涼篷和茶水。一周內臨川數百青年加入了起義軍的行列。
譯文:On August 6, 1927, when arriving in Linchuan, Zhu De's troops received a warm welcome with hundreds of young people joining the army。
原文中“還為部隊準備了涼篷和茶水”,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中國革命,擁護起義軍,展現了軍民一家親的和諧景象,更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戰斗的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黨。而譯者在翻譯時,不僅沒有將它的含義闡明,甚至刪減了該內容,使譯文的信息傳遞功能遭到損害。譯者一定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源語從語言層面上進行適應性選擇,而不是照抄照搬、機械套用,必須適應英語的語言習慣和相應的規范[6]。
3 川東北紅色文化外宣翻譯提升對策
3.1 譯者提素質
從上述的例析中發現,譯者必須具有扎實的翻譯專業知識、廣泛的跨文化意識和負責嚴謹的工作態度。譯者的專業素養、翻譯水平和工作態度對紅色文化資源英譯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7]。川東北紅色文化具有地區文化獨特性和區域性,這就要求譯者提高自身素養,不斷學習,緊跟時代,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翻譯人才,運用扎實的翻譯理論和跨文化思維,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專業翻譯,對當前問題進行糾正和完善,提高譯文質量,成為真正的紅色文化傳播者[8]。換句話說,譯者需要在翻譯環境中有意識地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和經驗,才能使譯文在其得到審核和校對后即在譯事之后的生態環境中得以“生存”,而不遭“淘汰”[9]。譯者應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成為高素質、強技能的翻譯人才。
3.2 譯文多樣化
隨著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高速發展,對于川東北紅色文化外譯研究,可以充分利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拓展譯文的呈現方式,不局限于筆譯,還可以利用口譯,用智能語音、錄像等方式呈現譯文內容,擴大譯文受眾群體,增強宣傳效果,利于川東北5個地級市紅色文化推廣和地區形象宣傳。
3.3 政府強管理
川東北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和外譯有利于實施“講好中國故事”和“文化走出去”戰略,需要各級政府的保障和支持,五市政府需要加強對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同時,在紅色文化宣傳和建設等方面,需加強交流學習與協同合作,優化紅色文化資源環境,積極提升紅色景區形象[10]。
3.4 監督保質量
為保證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譯文的質量,除了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強管理,還應該建立和完善個人或者團體對紅色文化資源譯文的監督和評價機制。一方面,可以加強紅色文化翻譯質量審查監督體系,促進宣傳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文字的規范化翻譯和審查工作是保障宣傳質量的重要抓手,注重場景與人物背后意義的翻譯,把蘊含在其中的精神文化進行合理表達會增加譯文受眾的認同感。
3.5 宣傳增平臺
一是建立紅色文化交流平臺(線上+線下),提升國內外游客、專家和廣大網友的參與度,可以有效地促進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的推廣與宣傳,并促進國內外讀者和參觀者對川東北紅色文化的學習和理解;二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和新媒體宣傳平臺,如今信息化社會,人人都是自媒體(如抖音號、視頻號),可以充分利用大眾宣傳川東北紅色文化。當然,川東北5個地市的相關文化、宣傳等部門,在提高紅色文化的宣傳意識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專門的宣傳團隊,甚至培訓一批專業的紅色文化宣傳技術人才。通過增加宣傳平臺,可以全面大力宣傳川東北紅色文化。
4 結束語
在國家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大背景下,開展川東北紅色文化的外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例析中的具體問題,外語翻譯工作者需肩負紅色文化“走出去”的使命,通過不斷鉆研和學習交流提升自身的外譯能力,盡快成長為創新型的翻譯人才,在確保譯本質量規范準確的基礎上拓展與創新譯文的呈現方式。同時,地區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外宣翻譯相關監督機制,增加和建立多樣化宣傳平臺。通過多方協作、相互交流,講好川東北革命歷史和革命先烈故事,對外傳播川東北紅色文化,讓世界了解川東北,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4-01)[2022-03-06].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1/0401/c117092-32066 820.html.
[2] 王廷龍.川東北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的育人現狀及對策研究[J].成才,2021(11):1-3.
[3] 尤金·奈達.語言文化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 陽靜,李蕓,周軻研.紅色文化翻譯中的困境與破解策略研究:以重慶中山四路紅色景介材料翻譯為例[J].科技傳播,2020,1(14):60-61,85.
[5] 王倫.生態翻譯學視角下海南紅色文化旅游資料英譯研究[J].校園英語,2020(10):238-239.
[6] 方亞利.淺析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陜西紅色文化旅游資料英譯[J].新西部,2019(20):98,69.
[7] 曾衍文.紅色旅游外宣翻譯:問題與策略[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4):92-96.
[8] 胡衛衛,羅晨昊,張寶玉,等.陜南紅色文化資源外宣翻譯現狀及對策研究[J].品位·經典,2023(2):45-47.
[9] 劉彥仕.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料的英譯[J].外國語文,2011,27(S1):74-76.
[10]程鑫頤.“文化走出去”戰略下西安紅色文化外宣翻譯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