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問題或困惑,如自己的成長路徑、原生家庭、社會關系等。不同的書適合不同的成長階段,解決不同的問題。你每次翻閱它或回顧某一段落時,曾經的、當下的困惑與書中的某一旨義相遇會產生一種精神上的互相照應。
歷史上很多人是靠閱讀重啟一段人生的,比如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恶R背上的水手:杰克·倫敦傳》中如此記載,杰克·倫敦家境貧寒,媽媽罹患精神病,他是在這樣不太常規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為了謀生,他9歲開始賺錢,做過推銷員、報童、帆船水手、搬運工等,甚至一度淪為街頭混混,糾集一幫人去舊金山附近的海灣偷蠔,在市井街頭摸爬滾打長大。這樣一個桀驁、不守規矩,有時候甚至靠拳頭說話的人,有一個極大的長處——愛看書。
杰克·倫敦稱自己像野狼一樣地看書,任何書拿到手里都會死命地看。17歲時,他跟隨船只從美國西海岸到日本海捕獵海豹,在這一次航行中,他在船上細讀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這兩本書影響了他一生。
杰克·倫敦一生的經歷極為復雜,作品卻寫得那么單純,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讀書使人單純,而且越是經歷復雜、際遇沉浮的人,越能從中得到救贖。杰克·倫敦曾經是個小混混,偷竊,打架,做過很多不守規矩的事,但他通過讀書獲得成長,書籍啟發了他。他的善、他的精神追求跟一般人的理想主義不一樣,因為他知道惡是什么,讀書和寫作使他變成一個復雜的好人。
世界充滿了簡單的好人、樸素的好人。普世價值中認為什么是好的,他們這輩子便堅守什么,不逾矩、不越界,在善的范圍內生活,簡單而純樸,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杰克·倫敦是個復雜的人,他在惡的世界里沉浮很久,對“好”的追求有自己的高標準,他的書寫呈現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特質。從安娜和包法利夫人身上感受到的“愛”使杰克·倫敦有了很柔情的一面。對他來說,如果沒有這兩本書,他也許不會成為一位這么好的作家。
從杰克·倫敦身上,我們可以感覺到,從惡之中長出的善如何讓生命更豐富、更深刻。
我們要敢于行動,敢于前進。在行動中,要像杰克·倫敦一樣閱讀,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那份豁然。
我經常跟學生說,一個人一星期至少要讀一首詩,讓心靈不斷地獲得詩歌的滋養。詩超出了我們的日常語言系統,不論語法,只說意象,利用隱喻、轉喻、象征等修辭方法,讓我們脫離日常生活的僵化。人的思維在日常的僵化里久了會硬化,硬化以后就會鋼化,鋼化以后就變得無情。而詩歌讓我們超越日常,潤澤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發現生活的美。
好的人生,一定有一本書代表你的精神核心,安撫內心免于因外界變化而起的倉皇失措:在你隨波逐流時,伴你度過世事沉??;在心靈支離破碎時,給你撫慰和光明。這本書會成為你的精神中心,使你在紛亂的世界中仍能保持內心的自在安定。
(摘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梁永安:閱讀、游歷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