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已經知道,在學習期間短暫地休息能夠促進學習。
不過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休息?什么樣的休息能最大化地促進學習?而且,似乎還沒有人能解釋為什么休息能夠增加學習的效益。
清醒地休息
清醒地休息,簡稱清醒休息,是心理學家最推薦的短暫的休息方式。而清醒休息從字面上看,非常容易理解,但一旦涉及具體操作,就會有點讓人不知道怎么做了。那么什么是清醒休息?
較為專業些講,清醒休息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將大腦的刺激最小化,并短暫地和安靜地休息。最理想的清醒休息就是在一個黑暗的房間里閉上眼睛安靜地休息。在此期間,除了打盹和出聲,休息者做什么都可以。休息者可以做白日夢、回憶剛學到的知識,甚至是思考一會兒自己要吃什么。
心理學家是如何知道清醒休息是最佳休息方式的?在各種音樂和電子游戲唾手可得的今天,它們也已經成為了人們主要的短暫休息方式,而它們跟清醒休息相比,孰優孰劣?首先給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清醒休息更好一些,音樂次之,電子游戲最后。
2015年,德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沙德等人進行了清醒休息、聽音樂和玩電子游戲的休息效果對比實驗。他們招募了35名青年志愿者,然后把志愿者隨機分成了數量差不多的3組。隨后讓他們按順序記憶120個隨機數字。在記完數字之后,一組志愿者采用清醒休息的方式休息8分30秒,另一組志愿者在休息的時候聽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而最后一組志愿者則玩8分30秒的電子游戲《憤怒的小鳥》。
實驗結果顯示,以清醒休息的方式休息的志愿者回憶起的數字最多。聽音樂的志愿者回憶成績比不上清醒休息的,不過依然有著不錯的回憶率。雖然玩電子游戲的志愿者的回憶成績跟聽音樂的差不太多,但有趣的是,如果不斷地重復實驗,玩電子游戲的志愿者的成績將會越來越低,而其他兩組志愿者的回憶成績變化不大。心理學家也是通過這個實驗,發現清醒休息是最佳的短暫休息方式。
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沒有完美的清醒休息的條件,那么我們可以簡單地閉上眼睛,或者聽音樂,來讓自己獲得最佳的短暫休息。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為何短暫休息有利于我們的學習。
大腦自己
就是一個好學者
2021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萊昂納多·科恩等人做了下面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了33名健康的志愿者,戴著腦磁圖儀器坐在椅子上。然后科恩等人讓志愿者注意看面前的屏幕,告訴志愿者當屏幕出現代碼“41234”時,他們需要在10秒內盡可能多次地在鍵盤上輸入該代碼,然后休息10秒,再繼續練習。練習總共會進行35輪,并且每輪練習、包括休息在內的腦電波都會被記錄下來。
實驗結果顯示,每當志愿者在休息的時候,跟練習時極其相似的腦電波在10秒內會快速重播,平均下來是25次,就仿佛大腦在自動復習和鞏固剛學習到的東西。隨著腦電波自己的重播,志愿者的練習成績越來越好,也就是輸入代碼的次數越來越多。到了第11輪練習之后,腦電波重播的次數會提高到50至75次,而此時志愿者的成績也正好達到了自己的頂峰,之后就沒什么大的變化。
科恩等心理學家還發現,他們可以通過腦電波的重播次數準確地預測志愿者的成績,腦電波重播次數越多的志愿者,他緊接著的輸入次數也會越多。最后,更令科恩等人驚訝的是,這些短暫休息對學習的促進效果,遠大于長時間不休息的訓練后好好地睡上一晚的。換句話說,短暫清醒休息對學習的促進效果遠大于睡眠的(當然這并不意味睡眠不重要)。
因此,照這樣看來,要想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就必須進行適當的、清醒的休息。
(摘自維普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