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性讀者講,老公每次病到扛不住時,就退行到三歲,把肉體和靈魂都交給她,水和藥都得準備好。她偶爾忙忘了,老公就漏吃藥,說他他還振振有詞:“我不知道哦,我把自己完全交給你了。”
真是好氣又好笑。看到老婆忙里忙外,老公繼續撒嬌:“不好意思,給你添麻煩了。”
她答:“這就是婚姻的意義。”
作為旁觀者,我們應該都能領會到這是一段不含期待和綁架,全然放松和信任的交流,非常暖心。
把自己無條件交付給對方,相當于“我把命交給你了”。
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把命交給對方,這不是依賴型人格嗎?誰敢在自己手上握著一條人命?
的確,在親密關系當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如果一方在心理上比較依賴,還活在嬰兒需要被哺乳的時期,就會經常有意無意地使用抱怨的方式,向另一半傳達諸如此類的信息:
我活得不好你應該負責,或者你明明能滿足我但就是不去做等。
嬰兒把命交給養育者,是因為沒有選擇;如果成年人延續嬰兒般的依賴,更多時候做不到自我滿足,那么關系中的雙方都會很累,也讓兩個人都處在不自由的狀態。
對成年人來說,致命的東西不是吃喝拉撒活下去,而是害怕面對自己所謂的不堪、缺點、脆弱、陰暗面等自我無法接納的部分。
如果交出連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東西,就真的是要了自己的命。
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動人之處也往往令我們意想不到:當你勇敢交出最深的恐懼,卻能收獲更深的親密。
原因在于,每個人都有對自己不滿或者自我批判的東西;當關系中的一方能夠袒露脆弱,會讓另一方覺得自己身上不好的東西也不會被攻擊,同時相當于接納了彼此陰影的部分。
關系中的安全感就是這么來的。
信任,不是一方敦促另一方做得更好的假詞,而是兩個人相互涵容內在的脆弱和恐懼。一旦有了如此“過命”的交情,關系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深度。
在對方面前,我怎樣真實表現優缺點都不是問題,正意味著我可以對自己完全負責,這是健康人格的絕對標志。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人生路上一定會發現,如果沒有坦誠相見,就無法解決的事情。我甚至覺得有多次和他人坦誠相見的經驗,才形成了我這個人。”
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生活手貼》是日本一家經營多年的實力雜志,在發行量急劇下滑時,發行人橫山泰子女士找到了松浦先生,極力說服他出任總編。
松浦先生對這份邀請的疑惑大于喜悅。他雖然寫作,也做過編輯,但對編輯雜志毫無經驗;也不懂團隊合作,多年來單打獨斗慣了。
他實在無法想象自己空降到一個團隊中對大家說“我是總編輯”,然后一切否極泰來,順理成章。
對橫山女士的決定,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凡她事先做過一些調查,就能知道很多松浦先生并不適合做總編輯的因素。
他很快明白了橫山女士使用的是直覺。它不是頭腦的產物,頭腦會阻止我們把自己認為不好的東西示人。
直覺或感覺這類詞,總有些抽象。武志紅老師曾經下過定義:那是一種證明,證明你拿出了真實的自己,在與一個事物真實觸碰。
真實就包括我們身上的優缺點。只有逾越兩者之間的分界線,才有心靈和心靈互相感應的機會。
橫山女士肩負著董事會的利益和讀者期待的雙重壓力,她的果斷讓松浦先生感受到了斗志,就在一剎那,松浦決定與其坦誠相見,擔任《生活手貼》的總編。
人在沒有顧慮時,就可以全力以赴。
回到親密關系,很多人正是因為“致命的顧慮”而把關系搞得一團糟。
比如兩個人在一起,一方總是挑剔另一方哪里做得不好,想辦法證明對方不行,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掩飾對自身“缺點”的恐懼。
通過指責別人,就可以忘了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就變成互相傷害,又為了向某些現實妥協,不得不戴著面具隱忍下去。
這樣的關系可以維系一輩子,但是因為缺乏深度,不是煎熬,就是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問:我害怕進入親密關系怎么辦?
我給出一種解釋:那你可能是害怕看見自己真實的“陰影”部分,對這些部分,首先是自己不敢面對,然后是怕進入關系之后被對方看到,最后你也不希望看見對方有他自己的陰影。
所以有的人只能戀愛,卻止步于婚姻。在陰影暴露之前可以隨時跑掉,但結婚就不同了,需要每個人具備長期與對方坦誠相見的勇氣。
我們怎樣才能敢于面對自己認為不好的部分,與對方坦誠相見呢?
我想首先要知道它們的來源。
一方面,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說明還活在更多的自戀當中。
每個人終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保有或試圖恢復原始的嬰兒般的全能自戀。
嬰兒幻想自己是完美的,不能是脆弱的;而成熟的成年人,經歷了現實的打磨,承認自己的缺點和局限,越來越能夠放棄不切實際的對完美的追求。
不是不完美不配活,而是不完美才真實。真實的力量,無法阻擋。
另一方面,取決于我們的攻擊性在關系中是如何被處理的。
舉個例子。家庭當中有兩個孩子,哥哥和妹妹。有一天哥哥因為搶了妹妹的玩具,被妹妹用拳頭狠狠地回擊了。爸爸站在妹妹一邊,說哥哥活該。
哥哥傷心欲絕,跑到媽媽那里哭訴。媽媽問清緣由,安慰了哥哥。隔了一會兒,哥哥突然在媽媽懷里抬起頭說:“媽媽,我想弄死妹妹和爸爸。”
媽媽說:“孩子,實不相瞞,在你爸爸和妹妹把媽媽氣到不行的時候,媽媽也想弄死他們。”
哥哥愣了:“什么?你也想弄死他們?”
媽媽確認:“是的,就像你現在對他們生氣一樣。但是,更多時候爸爸和妹妹是愛媽媽的,所以媽媽并不會真的去傷害他們。”
沒過一會兒,兩個孩子和好如初,歡歡笑笑。
攻擊性是人的活力,是真實的。這位有智慧的媽媽,并沒有感到驚慌失措,罵孩子大逆不道,而是給予了溫柔的承接和轉化。
回憶一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多少次真實的自我展現被父母按下,多少真實的情緒不被接納,甚至被打壓。
長此以往,就會變成孩子內心對自己的否定和厭惡,日后也不敢在親密關系中真情流露。
這真的會讓一個人在心理上過得十分辛苦,也會視為不敢交出去的“命”。
彼此坦誠相見,就像甜面包里的鹽,放鹽的目的不是吃出咸味,而是鹽在其中起到了支撐面筋的作用。
伴侶之間能夠“過命”,就能擁有無可取代的親密。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的關系太過理想化、不現實,當然我也承認這一點。人本來就是復雜的,也并不是每一對親密關系都具備走向深度的條件和能力。
如果做不到,保持現狀就好。
只是我們要知道,很多時候不敢在關系中交付,是因為我們還活在過去。
(摘自2023年第12期《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