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定義、內涵、特征及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認為發(fā)散思維是收斂思維的底層和基礎,收斂思維是發(fā)散思維的提煉和聚合;沒有經過收斂的發(fā)散思維是散亂的,不聚焦的,只有經過雙向發(fā)散和收斂過的思維,才有可能形成適宜的方案。依此提出一種“三階段六步驟”的應用模型,適合挑戰(zhàn)類和競技類的體育運動項目,特別是場上變化較多、對抗性較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競技類的運動項群。
關鍵詞:發(fā)散思維收斂思維創(chuàng)造力體育運動應用模型
Application Model of Divergent Thinking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in Sports
ZENG Jianchuan . XU Zhiyong .WU Guodong. LI Peng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211168 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divergent thinking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and believe that divergent thinking is the bottom and foundation of convergent thinking,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is the refinement and aggregation of divergent thinking;Divergent thinking without convergence is scattered and unfocused. Only two-way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can form an appropriate scheme. Based on this, an application model of \"three stages and six steps\" is propos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allenging and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 especially the sports event group with more changes on the field, strong antagonism and certain challenges.
Key Words: Divergent thinking; Convergent thinking; Creative ability; Athletic sports; Application model
美國心理學家J.P.吉爾福特在智力結構模型中,認為與創(chuàng)造力最相關的是發(fā)散性思維,包括信息的廣泛收集和對問題的大量新穎回答,而與之相對應的輻合思維(又譯收斂思維)卻要求對問題僅有唯一的正確答案[1]。發(fā)散是以一個基點向外放射,收斂是由外向內匯合,那么這二者的邏輯關系是什么?能否構建出一個應用模型?在國際體育競技中,尤其是團體類的球類比賽中,我國球員的身體素質和個人技術已經非常接近國際強隊了,但在場上的表現卻嚴謹有余,創(chuàng)意不足,總覺得球員的視野沒有打開,究其原因有文化的因素、教練的風格等,但是否也與思維方式有關?體育運動領域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已經達到非常復雜的程度,運動員和教練員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卻形成一定的固定方式,也就是刻板記憶和定勢思維[2]。那么,建立一種適用于體育運動的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應用模型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
創(chuàng)新思維是以新穎的、獨創(chuàng)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創(chuàng)新思維是改變已有思考問題的角度、觀點,另尋新方向去認識事物,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的認知方式,從而提出不同于多數人的、富有創(chuàng)見的新觀念、新理論的思維[3]。
優(yōu)質的創(chuàng)新成果,離不開高級的創(chuàng)新思維,而創(chuàng)新思維有很多種,包括:想象思維和聯想思維、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組合思維、移植思維等。其中的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主要特點,也是測定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收斂思維是對發(fā)散思維的“聚合和提純”,是對發(fā)散思維中的有效性、實用性和獨特性的“留存”。
1.1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思維(divergentthinking),又稱擴散思維、求異思維、輻射思維。
是指從已知信息中產生大量變化的、獨特的新信息的,一種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圍、不因循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4]。它表現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fā)散狀,是多向的、立體的、開放型的思維方式,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
1.1.1發(fā)散思維的特征
發(fā)散思維是從思考對象這個點出發(fā),向周圍的其他事物進行聯系思考的一種思維形式[5]。發(fā)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6-1]的特征。
流暢性,是發(fā)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的指標,指在最短的時間里生成并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思維觀念以及較快地適應、消化新的思想觀念[6-2]。是有關思維的敏捷性,是單位時間內擴散思維的數量,是發(fā)散思維的指標。如: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想出野外取暖的方法、想出磚頭的用處、想出制作鞋子的方法等等。
變通性,是發(fā)散思維的多樣性和多方面性的指標,指從思維的一個方向跳到其他多個方向上,形成了立體思維。從流暢性的單方向的量的擴張,發(fā)展到多方向的量的擴張[6-3]。如:變革僵化了的思維模式,從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去思考。Harada Tsutomu(2020)通過模型研究后認為“風險承擔對發(fā)散思維有正向影響”[7],認為適當的冒險有助于發(fā)散思維。
獨特性,是發(fā)散思維的最高層次,指突破常規(guī)和經驗的束縛,對事物做出新奇的反應,形成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見解,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6-4]。比如在“磚頭的發(fā)散用途”中,蓋房子、砌圍墻、修臺階、當秤砣等都是常規(guī)思路,“可以寫字”就是突破常規(guī)束縛的獨特見解,具有“獨特性”。由流暢性和變通性再到獨特性,思維就進入了創(chuàng)新的高級階段。
1.1.2發(fā)散思維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
發(fā)散思維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是獨特性的基礎和依托,在一定基礎的“流暢性”(速度和數量)和“變通性”(方向和種類)上,才會誕生出有價值的、與眾不同的“獨特性見解”。
1.2收斂思維
收斂思維(convergentthinking),又稱聚合思維、輻合思維或集中思維。與發(fā)散思維的開放式的思考方式相反,聚合性思維通常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選定問題的某一方向,循此方向,根據問題的要求,排除無關信息干擾,提取有用信息,將提取出的有用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形成最佳且唯一的問題答案或任務方案。聚合性思維通常會用到對比、演繹、分析、歸納等邏輯分析方法,是一種有目的、有內在邏輯性的思維方式[8]。是將各種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聚集在一起,進行信息的組織和整合,實現從開放的自由狀態(tài)向封閉的點的思考,不是簡單的排列組合,要想實現最佳的方案,必須對發(fā)散思維進行“提純”、“留存”和整合創(chuàng)新后,才能產生獨特和適宜的方案。
1.2.1收斂思維的特征
收斂思維具有“封閉性、連續(xù)性、求實性和聚焦性”的特征。
把發(fā)散或輻射到四面八方的方案集中起來,選擇合理的方案,回到發(fā)散的起點,具有封閉性;收斂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環(huán)扣一壞,具有連續(xù)性;按照實用的標準,對發(fā)散的方案進行篩選,留下切實可行的,具有求實性;圍繞著問題反復思考、濃縮和聚攏,具有聚焦性。
1.2.2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
收斂思維不是簡單地挑選發(fā)散方案,也不是把具有獨特性的發(fā)散方案直接收斂成最終方案,而是要經過邏輯分析和比較,再根據實際的應用需要,對信息進行組織和整合而得出的最適宜方案。
2發(fā)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邏輯關系
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是互相作用,并互相轉化的。宮鳴(1998)提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是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協同作用的過程”[9];陳超美(2018)比喻“發(fā)散性思維是中國太極中的‘陰’,集中性思維(收斂思維)是‘陽’,科學的發(fā)展就是陰陽對立且統(tǒng)一的過程”[10]。同時,林崇德(2018)認為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是思維結構中求異和求同的兩種方式,漫無目的的發(fā)散,總要輻合,集中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成為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11];Weili Zhu等(2019)也認為“只有收斂思維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發(fā)散思維才能在科學創(chuàng)造力中發(fā)揮作用”[12]??梢?,只有將發(fā)散思維中產生的獨特性經過收斂和聚合后,才有可能形成新穎性、實用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方案,即適宜性的方案。發(fā)散思維是收斂思維的底層和基礎,收斂思維是在發(fā)散思維上的提煉和聚合;兩者又是可以轉換的,可以雙向的,經過聚合和收斂后,可以再次發(fā)散和輻射。
3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應用模型
Ago Kohei(2021)等就體育運動中的急性有氧運動對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影響進行研究,認為有氧鍛煉增強了發(fā)散思維中的“靈活性和流利性”,而對收斂性思維的影響卻取決于受試者在運動后的情緒[13]。可見,體育運動中的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者的注意,并且取得一定研究進展。
我國運動員在一些團體對抗性的運動中,特別是技戰(zhàn)術變化較多的運動項目上,觀眾反映“不夠好看、驚喜太少”,也就是場上的技戰(zhàn)術變化較少,或不敢涉險突破常規(guī)的打法。這與不鼓勵冒險挑戰(zhàn)、內斂中庸的東方文化有關,也與球員技戰(zhàn)術的定勢思維,不夠發(fā)散或不重視發(fā)散思維有關。運動場上瞬息萬變,勇于以變應變,除了運動員有在臨場上突破的勇氣,有團隊對個體冒險失敗后的包容文化,還要經過平時的刻意思維訓練。結合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特征及兩者的邏輯關系,將之應用于體育運動的實踐中,依邏輯流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六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階段:
發(fā)散:奠定發(fā)散思維的基礎之一是“流暢性”。收集盡可能多的發(fā)散思路,包括看似“無用”、“冒險”的方案。
梳理:奠定發(fā)散思維的基礎之二是“變通性”,進行歸納和分類后,可以劃分出不同的“方向”和“種類”,每個方向上又可以逐級分出小方向,如同葉脈一般,如同圖1。
篩選:在“流暢性”和“變通性”的基礎上,在發(fā)散的數量和種類上,篩選出高價值、與眾不同的見解,也就是“獨特性”。這些具有“獨特性”價值的發(fā)散方案,可以作為新的發(fā)散點。
第二階段:
開始收斂:從發(fā)散思維的“獨特性”(獨特見解)中,再結合自身的運動技能和實戰(zhàn)情況,收斂出“疑似的適宜性”的打法或方案。
再次發(fā)散、組合和收斂:以“疑似的適宜性方案”為新的發(fā)散起點,再次結合原先收集的發(fā)散路線,進行聚合和收斂。
第三階段:
留存:經過前面的思維發(fā)散和能力邊界的探索,再結合自身的身體特點和隊友的風格等,經過提煉后,留下“最適宜”的方案,也就是最終方案。
4應用模型適用范圍的分析
4.1在體育運動項目中的適用分析
體育(Physical Education)原指學校體育,其本質價值在于“育心、育體”,其側重教育的本質。而運動(Sport)是從運動項目中而來的,從有組織、有規(guī)則、制度化的競技運動中發(fā)展起來的,其側重競技的本質。但在現在的大眾語境中,兩者的界限被模糊,形成一種“泛體育”概念[14]。在此背景下,楊文軒(2013)的《體育概論》(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yè)主干課教材)中,把體育運動項目劃分為:健身類體育運動項目、健美類體育運動項目、休閑娛樂類體育運動項目、挑戰(zhàn)類體育運動項目、競技類體育運動項目[15]。這五類體育運動項目中,既有體現教化功能的學校體育項目,也有體現競技的運動競賽項目,當然也有娛樂休閑健身的項目。
那么,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應用模型是否適用于已經泛化了的所有體育運動項目?哪些運動項目特別適合呢?在對表1的運動項目進行梳理和歸納,認為有些項目是自娛自樂的,如:徒步、放風箏等;有些是自我身體練習的,如:塑身、武術表演等;有些是富有挑戰(zhàn)性、富有變化的,如:競技比賽中的拳擊、團體的對抗性球類等。
4.2在運動項群中的適用分析
田麥久等在運動項群理論里,將競技體育分為體能類和技能類兩大類。在體能類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個項群;在技能類中有表現難美性、表現準確性、隔網對抗性、同場對抗性和格斗對抗性五個項群[16]。
有的項群是側重體能,有的是側重技術,還有的是技戰(zhàn)術兼顧;有的是個人單項項目,有的是團體項目;有的有身體接觸和對抗,有的是隔網對抗;有的是徒手項目,有的要借助器械;有的側重自身個體的技戰(zhàn)術的變化,有的側重根據外部的變化而與團隊在協作中變化。
4.3分析結果
研究發(fā)現,在體育運動項目上,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應用模型比較適用于挑戰(zhàn)類和競技類的運動項目;在運動項群上,比較適合技能類中的隔網對抗、同場對抗和格斗對抗的項群。總之,適合在場上變化較多、對抗性較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競技類體育項目,這里所謂的變化包括:個體對器械選擇的變化、個體技戰(zhàn)術的變化、個體與團隊配合的變化、應對對手場上的變化等。如:高爾夫運動員在每次擊球時有14把球桿可以選擇,鉛球運動員卻只有一個合規(guī)的鉛球可選擇,顯然,高爾夫運動項目面對的器械變化較多;散打運動員的戰(zhàn)術變化比射箭運動員的變化要多;籃球運動中,單挑的應對戰(zhàn)術就沒有“三打三”和全場比賽的變化多。
5結論
發(fā)散思維是收斂思維的底層和基礎,收斂思維是在發(fā)散思維上的提煉和聚合,只有經過雙向發(fā)散和收斂過的思維,才可能形成適宜性的方案。這二者既是思維方式,也是思維方法,構建出一種應用模型,既有助于創(chuàng)造力領域的理論研究,也有助于體育運動的技戰(zhàn)術實踐應用。
應用模型適合挑戰(zhàn)類和競技類的體育運動項目,特別是場上變化較多、對抗性較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競技類的運動項群。對一些運動項目的參與者進行思維的發(fā)散和收斂后,可以收集到比較全面的發(fā)散思路,可以挖掘出平時忽略的影響因素,可以拓寬視野、突破認知的局限性,產生不囿于常規(guī)的和具有優(yōu)勢的技戰(zhàn)術。
參考文獻
[1]羅伯特.J.斯滕伯格.創(chuàng)造力手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06.
[2]周文勇,徐紅.創(chuàng)新思維在體育運動訓練中的作用[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94.
[3]趙迪.創(chuàng)新思維:科學知識增長的靈魂[M].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8:13.
[4]孫江洲.發(fā)散思維發(fā)展及其可塑性的大腦功能網絡基礎[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9.
[5]王躍新.創(chuàng)新思維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11.
[6]王志鳳,彭友,謝鑫建等.創(chuàng)新思維與方法訓練[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78-79.
[7]Harada Tsutomu.The effects of risk-taking,exploitation,and exploration on creativity[J].Public Library of Scicence journals,2020(15).
[8]劉英芝.新穎尋求特質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中的作用機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9:8.
[9]宮鳴.自然辯證法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145.
[10]陳超美.轉折點:創(chuàng)造性的本質[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8.
[11]林崇德.創(chuàng)造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00-201.
[12]Zhu,Shang,Jiang,Pei,Su.Convergent Thinking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gent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19:31(3),320-328.
[13]Aga Kohei,Inamura Masato,Chen Chong et al.The Effect of Acute Aerobic Exercise on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e by Mood.[J].Brain sciences,2021,11(5).
[14]曾建川.探析體育運動的隱性功能[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2):57-60.
[15]楊文軒,陳琦.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6.
[16]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體教融合背景下“雙高計劃”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T-B/2021/24);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重點課題“體育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NO3042141063023);校級重點課題《賦能“眾創(chuàng)空間”的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研究》(JSJM008)
作者簡介:曾建川(1969-),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許智勇(1981-),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吳國棟(198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李鵬(1980-),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