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訪談法等,對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其發展的路徑。研究結果: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諸如思政內容的融入不深、學生學習的動能不足、教師的課程思政觀念和能力待提升等問題。建議:立足課程思政、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好高職體育課程的整體設計,將思政內容貫穿高職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發展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OU Haiyan
(Jiangme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 men,Guangdong Province, 52909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etc.,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e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th of its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Result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uch as not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sufficient kinetic energy of students' learn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and ability to be improved. Suggestions: Basing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entering on students' core qualities, doing the overall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through all links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mproving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is th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職體育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滿足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高職體育應凸顯高職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通過高職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技能化”的高職體育教學造成教學目標的技術化、教學內容的碎片化、教學方法的單一化以及教學評價的簡單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知識技能、價值觀和能力的協調發展。而現有對于體育課程思政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內涵解析、意義價值闡釋、存在問題分析以及路徑選擇等宏觀的理論研究層面上[1],而在具體的實操層面上的研究卻并不多見。為此,本研究立足高職體育的教學實踐,通過深挖高職體育課程自身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其“以體立身、以體鑄魂,以體育德、以體增智,以體怡情、以體養志” [2]的育人功能,實現高職體育與思政教育的同行同向,共促學生全人發展和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共育時代新人。
1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體育課程的目標指向
無論是孔子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蔡元培先生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還是馬約翰學者的“體育是培養學生品格的良好場所”,抑或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等等,無不體現出體育所具有的德育教育價值。其實,在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前,我國的體育課程也非常重視體育的德育教育價值,只是在德育目標的操作性和落實上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三全育人”以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頒布后,高職體育課程的德育目標被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其德育目標也愈發清晰(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綜合素質)。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體育課程就是要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就是要實現高職公共體育課程對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培育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又紅又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高職體育課程的目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引領,重視育體和育心、體育和德育的結合,“健體育人”,“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3]
2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體育教育是實現高職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其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養成健的生活方式,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提升國民的綜合素質,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以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義深遠。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體育課程依然不能脫離“身體練習”這一特殊的手段,依然不能脫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核心任務。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將“思政之鹽”有效的融入到“高職體育教學之水”中,在使思政教育更具鮮活生命力的同時,豐富高職體育課程的內涵,把價值引領貫穿于高職體育教學的始終,從而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更好的融合,實現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潤物無聲”。自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以來,為使“思政之鹽”能更好的融入到高職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達成學生體育知識技能掌握與價值引領的統一,高職院校對體育課程思政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2.1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還不夠深入
體育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但如何將這些豐富的思政資源結合體育教學內容有效的融入課堂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常采用的方式是嵌入式或者融入式。但鑒于高職體育課程的實踐性,高職體育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融入出現了“表面化”或“硬融入”的情況。此外,盡管很多高職院校將課程思政列入到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并對其有所強調,但對于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卻多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在教學內容、方法上涉及甚微。另外,目前高職公共體育課程考核主要還是對理論和專業技能測試等既有指標的考核,缺乏思想政治考核的部分。可以說,目前的高職體育教學盡管融入了一些思政的內容,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尚未滲透到高職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高職體育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的深度上來說還不夠。
2.2學生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學習的動力不足
積極主動的學習,于體育課程思政的學習效果而言,不言而喻。但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體育教學的現實卻是,學生學習的動能缺乏,學生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學習的效果不佳。這是因為:其一,由于對體育課的認知不夠,學生在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學習時往往更注重運動技能的學習及達標而忽略了體育所蘊含的頑強拼搏、團結合作等人文價值的學習,使得學生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學生進行學習的動能不足。其二,雖然高校對課程思政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并形成了一些非常好的、可資借鑒的課程思政示范課,但對于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而言,體育課堂的實踐性以及體育和思政教育的差異性,使得在體育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深、方法單一,體育課程思政內容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學生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學習時的動力不足、效果欠佳。
2.3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與能力待提升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其關鍵在教師[4]。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不僅是運動技能的教授者,更是價值的引領者和健康的傳播者。然當下的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更多的重視技術層面的問題,關注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體能的提升,而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不夠、理念淡薄。在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體育教育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很多老師因思政知識的局限、思政素養的不高,無法兼顧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政知識教育的能力,從而使得在高職公共體育教學中存在著思政內容融入到體育課程存在一定的難度,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標簽化或形式化的現象。甚至有些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結合體育課程的實踐情況,為思政而思政,硬性將一些思政內容塞入到課堂教學中,造成高職公共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割裂,使得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缺少溫度、深度和廣度。
3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和發展的路徑
3.1做好課程的整體設計,將思政內容融入到高職體育教學的全過程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5]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做好頂層設計,將思政資源融入到高職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其具體為:
首先,建立課程思政的多方聯動機制和管理體系如建立體育部門、教務部、思政部門和團委的等多部門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建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管理、評價、監督和獎勵機制[5],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保駕護航。
其次,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應根據體育學習的實踐性和健康教育的實用性,繼續深挖和優化體育學科自身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和育人因素,繼續吸收非體育學科的優質思政資源,堅持”健康第一”基本理念,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核心,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實現由“以知識技能為本”向“以知識技能和價值引領為本”的轉變。
再次,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面向人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注重“學、練、賽”一體化,課上和課下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幫助學生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學會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讓學生體驗運動的魅力,領悟體育之真義,發揚刻苦學練之精神,養成鍛煉之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
第四,高職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應根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整體設計課程內容,通過采用結構化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以及思政內容等,促進學生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掌握和價值引領的統一。
第五,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從以往單一的教學情景的設置過渡到復雜教學情景的創設上來,將教師的示范講解同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將集體、小組和個人學練相結合,將體育理論知識的講授、交流和實踐應用相結合,幫助學生在理解和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最后,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以核心素養為核心,構建起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體系。其評價內容既關注基本運動技能、體能與專項運動技能,又關注學習態度、進步情況及體育品德;既關注體育基本知識與技能,又關注健康意識和行為養成。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重視綜合性學習評價。其評價要重視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定性和定量評價的結合、相對性和絕對性評價的結合。
3.2 革新高職體育教學各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體育教學應改變現有的學習目標的技術化、教學內容的碎片化、教學情境與教學方法的單一化以及教學評價的簡單化,充分發揮體育的隱形教育作用,將體育所蘊含的課程思政資源通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抓手,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根據《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圍繞核心素養[6],設置教學目標。其包括運動能力、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思德三大部分。運動能力即通過高職體育課的學習,使學生能享受運動的樂趣,能掌握體能的學練的方法、能掌握1-2項的運動技能,能了解所學運動項目的基礎知識和規則,能進行賽事賞析。健康生活方式即通過高職體育課程的理論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與健康的理論知識(高職體育特點、健康與生活方式、健身計劃與自我評估、基礎體能和職業體能、奧利匹克運動等),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使學生能積極進行課外鍛煉、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養成良好生活方式。良好思德即學生通過高職體育的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不畏困難、頑強拼搏、積極進取、遵守規則、團結合作、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良好體育品德,立大志、明大德,并將其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其次,對原有的高職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結構化或模塊化。高職體育教學不僅注重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的提升,還應注重價值的引領。為此,高職體育教學內容在原來以體育基本知識技能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整合,使教學內容結構化或模塊化。結構化(模塊化)的高職體育教學內容包括如下部分: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體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育的德育內容。體育與健康理論包括健康與生活方式、健身計劃與自我評估、基礎體能和職業體能、體育鍛煉的原則方法、運動損傷的預防和處理、奧利匹克運動等模塊。體能包括身體成分,肌肉力量、耐力,心肺耐力,柔韌性等健康體適能內容以及各種身體素質練習內容。專項運動技能包括運動項目文化、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基本戰術、比賽、規則以及賽事欣賞等內容。體育的德育內容由兩部分組成:顯性內容(體育課程思政的德育案例如理想信念類、愛國情懷類、弘揚民族精神類、品德修養類、豐富學識修養類、拼搏進取類和提升綜合素質類等)和隱形內容(在技能、體能的習得或練習以及比賽過程中的體現的堅韌、團結、規則意識、集體主義等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等)。
再次,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創設復雜的教學情景[7],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職體育教學根據學習目標和內容,創設復雜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對抗練習、比賽等復雜的情景中進行運動的體驗和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高職體育教學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覺實踐,增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高職體育教學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開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使線下和線上、課內和課外相融通,并通過合理的運動負荷的安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優化課程評價。立足課程思政、圍繞核心素養,建立體能專項技能、健康教育理論和良好思德的三維評價體系。重視診斷性和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的獲得以及正確的三觀的培育,提升育人質量,從而助力于高職院校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3.3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
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先行者、設計者和實施者。[8]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的提升。為提升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首先,學校應做好課程思政師資培訓的頂層設計,并通過講座、會議、培訓等多種途徑來提升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讓其意識到思政教育不單單是思政課的任務,各門課程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一塊田,將課程思政理念內化于自己的心中。其次,學校在舉辦各種師資培訓中,應注重師資培訓的內容和質量,使培訓內容能涵養教師的育人情懷,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契合學科專業特點,使教師能將培訓的思想政治內容應用到教學中,從而促進教師思政引領能力、思政教學能力和育人能力的提升。再次,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以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的要求,深挖體育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精準萃取,并通過顯性和隱性教育,將體育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深度融合。最后,打破學科壁壘,通過搭建課程思政的學習、交流、比賽和研討平臺,進行學習資源和師資的共享,建設優秀體育教學團隊,提升育人能力。
4結語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諸如思政內容的融入不深、學生學習的動能不足、教師的課程思政觀念和能力待提升等問題。為更好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高職體育課程應立足課程思政、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好課程的整體設計,將思政內容貫穿高職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從而實現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章翔.“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體育俱樂部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基礎與踐行路徑[J].體育學刊,2022,29(1):118-123.
[2]魏欣,徐芳.課程思政語境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育人功能及其發揮[J].課程教學,2021,655(16):44-45.
[3]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6-12-10(01).
[4]王濤,李斌,卜淑敏.體育課程思政價值體系的生成路徑與育人機制的三維構建[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12).
[5]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2020-05-28/2023-02-26.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 462437.html.
[6]季瀏.新版義教課標:構建以核心素養為綱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6):1-9.
[7]王樂,熊明亮.高校公共體育復雜教學情境的內涵與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22(Z2):46-48.
[8]鄭繼超,董翠香,朱春山.我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綜述與展望[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38(04):67-75.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職業院校教育與體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課題(2021G44)
作者簡介:侯海燕(1977.4--),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體育教育和體育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