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田徑教學實踐與素質教育目標要求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顯。基于此,本文首先利用調查法對高校田徑教學現狀及問題進行研究,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三位一體”的人才成長機制構建內容,之后從確立國家主體在人才成長機制中的指導地位、強化高校主體在人才成長機制中的銜接作用及打通不同主體間人才培養標準的銜接互通環節三方面著手進行高校田徑教育“三位一體”人才成長機制的構建,最后提出了高校田徑教育人才成長機制教學實踐策略,旨在為高校田徑教育人才培養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田徑教育人才成長機制構建教學實踐策略
Construction of talent growth mechanism and teaching practice strategy analysis of college athletics education
ZHAO Yan;SONG Jinyin
Department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City, Shanxi Province, 046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athletics teaching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goal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 uses the survey method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athletics teach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the \"trinity\" talent growth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and then starts to construct the \"trinity\" talent growth mechanism of college athletics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national subjects in the talent growth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role of college subjects in the talent growth mechanism, and opening up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standards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Finally, the teaching practice strategy of the talent growth mechanism of college athletics education is proposed, 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thletics educ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ies; Athletics education; Talent growth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eaching practice strategies
高校在田徑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存在不同主體人才銜接度不夠、互通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這對田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尤為不利。遵循體育教育人才成長規律。構建出不同人才標準銜接的共通機制,實現與其他類型教育間的順暢溝通銜接,搭建田徑人才成長橋梁,這是高校田徑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本文在對高校田徑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從教育人才成長規律的視角出發,對田徑教育人才培養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構建出“三位一體”的人才成長機制,最后提出高校田徑教育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策略,以期促進高校田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1高校田徑選項課教學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田徑選項課教學情況,采取在線問卷調查法的形式對高校教師進行相關問題調研。共回收調查問卷236份,其中有效問卷230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7%。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匯總,并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得到高校田徑選項課教學情況表,如表1所示。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還發現,接受問卷調查的230名高校教師所屬的26所高校田徑教學的情況為:正常進行田徑選項課教學的高校有3所,所占比例為12%;設置田徑選項課但因實際選修學生人數不足而被迫暫停開設的學校有10所,所占比例為38%;未設置田徑選修課的高校有13所,所占比重為50%。由此看來,高校田徑選修課程教學處于艱難的境地,不進行田徑課程教學的學校所占比重高達88%。這就表明,高校田徑教育工作面臨艱難的抉擇,或是取消課程設置,或是將其與素質訓練相融合,或是對田徑教學進行創新改革。在這些抉擇中,對田徑教學進行創新改革的觀點不及取消田徑選項課的觀點持有人數多,這是因為多數教師僅僅看到了田徑教學的弊端而并未深入思考田徑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價值[1]。
2高校田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一,固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目前,我國高校田徑教學模式存在固化的現象,基本上都是延續以往以競技為主的教學模式,對健身教學內容較為忽視。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而傳統田徑教學模式又過于追求競技項目的動作技術教學,這就導致多數學生對動作技術的掌握較為困難,久而久之,就使得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有所下降,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第二,多數高校并未在田徑教育人才培養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田徑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基本運動能力提升的需要,未能夠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出田徑教學對學生全面素質能力提升的作用,不能夠讓田徑教育成為學生“終身體育”的堅實基礎。
第三,多數高校田徑教學內容缺乏娛樂性,動作技術訓練強度大且較為單調,這就導致課堂教學的氛圍較為沉悶,易于導致學生厭倦的心理。同時,田徑教學內容安排上既未能夠與大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規律相適應,又未能夠與其他運動項目相聯系,這就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第四,田徑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因為在訓練中需要安排較大的負荷量,這就讓大學生在短期無法看到自身素質能力的提升,成就感無法得到滿足。同時,教師教學過程中也沒有注重對學生創造力的發揮,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這也導致田徑教學質量的差強人意[2]。
第五,多數高校田徑課程考評體系不完善,更傾向于量化指標,而對過程性評價較為忽視。這樣對學生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反映的就不客觀,不利于激發學生田徑鍛煉的積極性。
第六,大學生對田徑運動作用、價值等的認知不足,并未意識到田徑運動對其他運動的助益作用,也無法欣賞田徑運動的美,沒有深入地理解田徑運動的文化內涵。同時,田徑運動主要在露天場地舉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講,這樣的條件是較為艱苦的,加上教師教學模式、手段等的單一化、陳舊化,就更加不能調動起大學生的田徑學習積極性了,最終自然也就無法實現高素質田徑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了。
3基于人才成長規律的田徑教育人才標準內容
一是以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教學標準為田徑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內容涵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田徑課程學時安排、教學基本條件、教學場地設施、教學管理等。
二是以國家田徑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為基準的田徑教育人才標準。田徑運動員等級標準對高校田徑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2022年體育總局辦公廳公布田徑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明確了田徑運動包括競走、跳躍、投擲、跑及跑、跳、躍、投擲的部分項目組成的全能運動,共計40多項。
三是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方案為基礎的田徑教育人才標準。高校作為田徑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人才培養標準是確保田徑教育人才質量提升的基礎。高校在進行田徑教育人才培養標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調研的方式對大學生運動技能成長階段進行充分掌握,進而以此為依據對田徑課程教學模式、內容和手段等進行改革創新。田徑人才培養標準體系應當根據高校實際情況、行業發展需求和生源情況進行動態的調整,主要包括若干子標準內容,如高校辦學標準、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考核標準等[3]。
4高校田徑教育“三位一體”人才成長機制的構建
4.1 確立國家主體在人才成長機制中的指導地位
國家主體處于“三位一體”人才成長機制中的指導地位,是高校田徑教育教學規則的主導和管理部門。現下,教育部已將《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田徑專業教學標準》《社會實踐標準》等納入到“國家教學標準體系”當中,成為高校田徑教學和社會實踐開展的指導性標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高校應當依照教育部門制定的標準進行本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確定[4]。所以說,國家主體的田徑教育教學標準對高校主體、第三方主體均具有政策層面的指導意義,不同人才主體在進行田徑教育人才標準時,應當對照國家有關政策體系內容,如學校主體要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等進行銜接,而第三方主體則要注重素質、能力和技能等方面的銜接。
4.2強化高校主體在人才成長機制中的銜接作用
高校主體處于“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機制中的橋梁地位,與其他主體的連接較為緊密。高校既是田徑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又是田徑教育實施的主要戰場。高校應當將田徑課程內容安排與人才培養目標對接起來,將教學過程和社會實踐需求對接起來,實現田徑教學標準和培養標準設置的與時俱進,確保學生培養標準與國家教學標準相銜接。高校培養標準與田徑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應當銜接起來,特別是涉及到田徑運動等級、田徑運動技術指標方面要實現互通,實現學校田徑教育人才培養的拓展性,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4.3打通不同主體間人才培養標準的銜接互通環節
田徑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和國家田徑教學標準體系兩者關聯度較高,處于“三位一體”人才成長機制中的關聯地位。在不同的人才主體中,田徑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由國家體委制訂和公布,教育部負責頒布國家田徑教學標準體系,這兩個標準在高校田徑教育人才成長機制構建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兩者間的銜接互通機制的常態化有助于人才成長機制的價值發揮。田徑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作為資格認定標準,對高校田徑教育人才培養具有導向價值,所以高校主體人才成長機制構建應當與技術等級標準實現互通,這一方面有助于增強高校田徑教育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評價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實現評價標準的公平與公正。
5 高校田徑教育人才成長機制教學實踐策略
5.1制定特色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
首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也需要實現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校體育專業要根據新時代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情況,在國家有關人才培養政策的指導下,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出特色性的田徑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構建出職業素養高、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培養路徑。
其次,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當以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強調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田徑教學要實現從強調競技向注重能力培養的轉變,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5]。
第三,在田徑教學中教師應當系統地向大學生傳授田徑文化知識,讓他們能夠對田徑運動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同時,要注重對學生欣賞田徑運動能力的培養,讓衙門能夠欣賞高水平田徑運動比賽中各個項目的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深入挖掘田徑運動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這些元素與技戰術知識融合起來,鼓勵大學生將所學應用到生活當中,實現田徑價值和魅力的展現。
最后,教師在國家有關田徑課程教學改革政策文件的指導下,要善于引導學生了解田徑運動發展的動向,以及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實現對學生田徑理論知識等的拓展,實現對大學生各項綜合能力的提升。
5.2 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首先,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應當突出對學生田徑教學能力和鍛煉指導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適應中小學體育教師這個職業的目標要求,對一些不適合中小學開展的田徑運動項目予以刪減。同時,對能夠提升學生競爭意識能力,以及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內容要進行適當的增加。
其次,要增加有關田徑運動競賽方面的實踐訓練內容,并且注重對學生田徑競賽裁判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參與田徑比賽的組織和管理手冊編制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競賽組織管理和實際操作能力。
第三,將課后訓練作為傳統田徑課堂教學的延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加強師生間課后有關田徑運動訓練方面的互動交流,實現學生田徑運動訓練技能的不斷提升,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第四,在田徑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潛能的激發,同時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要積極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如目標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模式、任務驅動模式等,實現良好田徑教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體會到田徑學習的快樂,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6]。
最后,教師要積極推動實現田徑教學方法的優化創新,要著眼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效果的提升。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次教學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同時加強不同層次學生間的交流互助,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
5.3 科學考評,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首先,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目標設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多元性。當下,我國高校田徑課程主要采用理論知識考核、動作技能達標和考勤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在評價內容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以便實現人才全面素質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一是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性考核評價,尤其是過程性評價對學生進步的肯定,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田徑學習的積極性。二是要將教師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結合起來,這樣有助于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的提升。三是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素質提升的評價,尤其是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方面,具體內容是田徑教學訓練、競賽組織管理及裁判等能力的評價。
其次,對田徑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進行完善,不僅要著眼于學生近期田徑學習質量的提升,而且要著眼于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在為學生營造積極的田徑學習環境的同時,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素質能力的提升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加以表揚,不斷讓他們在田徑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
最后,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反饋交流功能,實現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收集學生對教師及田徑課程的反饋意見,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及時地了解到自設的不足之處和進步的幅度,而且也能夠讓教師及時地了解到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對教學內容手段等進行調整,這樣也更有助于田徑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6 結語
作為高校體育課必修的項目,田徑教學對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培養良好運動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成長機制構建的基礎是各人才主體所制定的標準在內容上具有共通性和銜接性,要確保整個機制的動態鏈銜接得當。本研究從高校田徑教育人才成長的規律出發,建構出“三位一體”動態發展型人才成長機制,在這個機制當中,國家、高校和職業技能考評機構是重要的三個節點,它們各自的人才培養標準內容既具有獨立的部分,又具有互通的內容,以及相互間銜接的內容。目前,我國高校田徑教育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教學內容、模式、手段和考核辦法方面均有需要完善之處,這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田徑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均是一種阻礙。以“三位一體”人才標準的基本內容為基礎,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特點構建出動態的“三位一體”田徑教育人才成長機制,有助于田徑教育人才的動態化培養,最終能夠實現田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靜雅. 體教融合背景下皖北地區高中田徑傳統特色學校建設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22.
[2]胡玖英,鮑鵬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田徑專業課程建設[J].當代體育科技,2020(22): 87-89.
[3]張薇,黃耕.基于人才成長規律的“五位一體”職業教育人才標準銜接共通機制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22(35):12-17.
[4]郭芳. 河南省田徑隊的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22.
[5]盛杰.體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田徑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視野,2022(03):69-71.
[6]張小明.淺談高校田徑運動科學化訓練的實踐策略[J].田徑,2022(08):20-21.
作者簡介:趙巖(1985年6月-),男,漢族,吉林四平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田徑訓練。
宋金印(1965.5-),男,漢族,山西屯留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