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以社會資本效用最大化為基礎,構建社會資本在體育場館PPP項目中的風險決策行為模型,得出在此模型下,無論出現何種選擇,一個理性的社會資本由于其責任能力有限而選擇風險規避行為,其原因在于補償機制缺失。因此,建議體育場館在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優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自身的偏好與資源,以合同的形式形成具體明確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
關鍵詞:社會資本" 體育場館" PPP項目" 風險決策
Research on Risk Decision Behavior of Social Capital in Stadium PPP Project
XIE Pingping1,LU" Hengbo2
(1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2Faculty of Sports Scienc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3153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aximizing the utility of social capita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model of social capital encountering epidemic risk in stadium PPP projects. 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is model, a rational social capital will choose to avoid risk when encountering a major epidemic risk. The reason for evading behavior is the lack of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tak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overall benefit of the venue as the starting point, fully consider their own preferences and resources, and form a specific and clear risk sharing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he form ofcontracts.
Keywords:Social capital;Stadium; PPP project;Risk decision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縮寫,我國政府將該模式翻譯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一個PPP項目 究竟能不能吸引社會資本關鍵是收益和風險。在體育場館PPP模式運作中,政府補貼或補償的有無與社會資本的營利性需求會影響體育場館提供服務的持續性和廣泛性。從梳理情況來看,大多數PPP項目失敗是由于各種非商業風險造成收益難以覆蓋成本[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單純的評估不合理或者經營不當;另一方面是出現了難以預測的風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筆者對體育場館在PPP模式運作中遭遇不可控風險時,合作雙方態度及行為選擇的思考。據此,論文以社會資本效用最大化為基礎,構建了社會資本在體育場館PPP項目中選擇風險分擔和風險規避的行為決策模型,旨在指導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在面對不可控的風險時,能充分考慮自身的偏好和資源,建立合理公平的風險分擔機制,這是PPP項目得以繼續成功運作的關鍵所在。
模型構建的目的:實現體育場館PPP項目中政府和社會資本的集體理性
人類社會的進步幾乎都是合作的結果,但倘若雙方或是其中一方是是自利的理性個體,那么在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就會存在沖突。體育場館PPP模式中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體育場館越來越多的承擔了除體育運動外的其他功能,特別是在應急避難功能上。2020年2月3日,武漢市漢江區洪山體育中心被武漢市防疫指揮部征用為“方艙醫院”,洪山體育中心為此對主場館、生活區、地下室展開實地測量,高效率拆除了體育館主館、訓練館內比賽器材,清理搬空所有體育設施,以最快速度完成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改建和移交任務。[ ]據悉,武漢市漢江區洪山體育中心采用事業單位自主經營模式,這是其能迅速變“抗疫戰場”的關鍵所在,因其不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明確的法律關系。在國家危難之際,其作為公共物品的屬性被最大化發揮出來,同時,拼博、向上、進取的體育精神在這棟建筑物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倘若是PPP模式下的體育場館,政府和社會資本在面對疫情這類的社會風險時,則會出現利益沖突、信息不對稱、風險分擔等問題,最終陷入“囚徒困境”。其實合作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激勵問題,所以解決“囚徒困境”需要建立一項明確的制度來保護雙方的利益,這就需要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充分考慮各方對待風險的態度和擁有的資源,并進行科學的評估,對評估后可承擔的風險進行接受,不能承擔的風險則重新進行談判,以此形成合理的風險分擔與補償機制,使雙方能夠繼續合作下去。
2.模型構建:社會資本在體育場館PPP項目中的風險決策行為模型
本模型構建的適用對象是以持有風險中立態度的社會資本為例。首先提出本研究中社會資本、政府雙方的基本假設;接著進行參數的設定及說明;在此基礎上建立模型與求解。最后運用模型討論社會資本在選擇風險分擔和風險規避兩種不同行為所獲得的綜合效用現值差額,得出不同條件下社會資本在體育場館PPP項目中獲得的地方政府的補償標準。
2.1模型假設
(1)本研究中的社會資本屬于民間社會資本范疇,對其作理性人假設,完全依照收益最大化原則進行行動和決策;
(2)體育場館PPP項目運作的過程也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參與者合作與博弈的過程,雙方都希望實現風險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
(3)社會資本和地方政府對于期望收益均報以風險回避的態度,各自獨立決策,并且互不干擾。
2.2 參數設定及說明
綜上所述,在此模型下的公共體育場館PPP模式運作中,如果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雙方沒有形成完善的風險分擔機制,也沒有政府的補償行為,那么作為理性人假設的社會資本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都會由于其責任能力有限而選擇風險規避行為。如此,體育場館在非商業分險中很有可能就會淪為一個冰冷的建筑,其作為公共屬性也無法體現。深圳大運中心項目是目前PPP模式運作的成功例子,究其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當地政府承諾前五年會給予不少于3000萬元的補貼。另一方面,在項目運作期間,雙方有一筆共同管理的調蓄基金,調蓄基金從運營利潤中提取,基金主要用于維護場館的日常運營,增加賽事數量,提升賽事規格等。這對參與合作的社會資本方是一個很大的保障[ ]。
4 基于決策行為模型的風險分擔及補償機制的完善
4.1" 基于決策行為模型的風險補償標準的確定
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在PPP項目中是合作關系,合作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激勵問題。即,我們希望由個體理性選擇來實現集體理性,獲取合作紅利,就需要對個人的行為進行激勵和誘導。這種激勵和誘導經常選擇物質手段進行[ ]。基于上述模型已經得出:風險損失補償機制的缺失勢必會導致社會資本因選擇風險分擔行為而帶來相對成本過髙的情況,作為理性人假設的社會資本在面對風險時只能做出選擇風險規避的行為,因此,需要合理確定政府給予的補償標準。
假設社會資本在選擇風險分擔行為時,地方政府給予補償標準為C的情形下,此時同樣對應(α_①,β_①)、(α_①,β_②)、(α_②,β_①)、(α_②,β_②)四種情況(如上述情況)。
下面將根據模型得出政府在對社會資本在每一種選擇下所獲得的現值給出的補償標準:
在社會資本選擇風險分擔行為增加但風險規避行為減少可獲得的現值的情形下(α_①,β_①):滿足條件為(v+φ)?k≥2aR且(v+φ)?k≥2(π-bR),α和β取值為(1,0),則補償標準為Cgt;aR;
在社會資本選擇風險分擔行為與風險規避行為都增加可獲得的現值的情形下(α_①,β_②):滿足條件為2aR≤(v+φ)?klt;(π-bR),α和β取值為(1,1),則補償標準為Cgt;(π-bR)+aR-(v+φ)?k;
在社會資本選擇風險分擔行為減少但風險規避行為增加可獲得的現值的情形下(α_②,β_①):滿足條件為(π-bR)≤(v+φ)?klt;2aR,α和β取值為(α^*,0),則補償標準為Cgt;(v+φ)?k-((v+φ)^2 k^2)/4aR;
在社會資本選擇風險分擔行為與風險規避行為都減少可獲得的現值的情形下(α_②,β_②):滿足條件為(v+φ)?klt;2aR且(v+φ)?klt;(π-bR),α和β取值為(α^*,1),則補償標準為Cgt;(π-bR)-((v+φ)^2 k^2)/4aR。
從上述結果可得:政府給予的補償標準會根據風險的影響程度大小而定,其更多的會側重于社會效益、輿論層面。一般就影響程度相對較小的風險而言,其補償標準與風險的影響程度呈反比;反之,其補償標準將取決于社會資本選擇風險分擔行為后所產生的虧損。當然,除了在合同中形成明確的補償標準外,補償的方式有很多,直接給予財政上的補貼或是提供稅收上的優惠及供水供電上的優惠,亦或是建立運營調蓄基金等[ ]。
4.2 基于決策行為模型的風險分擔機制的完善
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是體育場館PPP 項目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體育場館PPP項目的初步風險分配階段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因為政府部門最了解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下體育場館的需求量。政府部門應事先就政治風險、經濟風險、自然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和合作關系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分析[5],分析哪些風險是在自己的可控范圍之內,哪些風險是在社會資本的可控范圍之內。對于雙方都不可控的風險,以體育場館的效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綜合考慮雙方各自擁有的資源和待風險的態度。由于特許經營合同一般是政府部門草擬的,所以社會資本方在風險分配方面是后于政府的,應該充分考慮自身的偏好和資源,對評估后可承擔的風險進行接收,就自己所能承擔的風險重新進行談判。如此,通過規范的機制來明確責任,協調雙方行為,更好地控制管理屬于自己一方的風險,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分擔、長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關系。
5 結語
本研究構建了社會資本在體育場館PPP項目運營中的風險決策行為數學模型,得出:社會資本作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一方,無論是選擇風險分擔行為還是風險規避行為,都會在最優化原則下按照效用現值最大化來確定。據此,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是確保社會資本采取正向行為的前提保證。研究進一步討論了政府在對社會資本在每一種選擇下所獲得的現值給出的補償標準,如此逐步推動政府、社會資本、公眾之間良好的合作交往關系,塑造與催生風險治理共同體。[6]
參考文獻
[1]曹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法律實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352.
[2]陳思經.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D].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21:16.
[3]孫謀軒,朱方偉.公私制度邏輯沖突與社會資本在PPP項目中的合作行為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1.
[4]董小軍.PPP模式應用于城市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2019:48.
[5]劉朝霞.我國大型體育場館運營風險與防范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5):574-579.
[6]高山,李維民,凌雙.社會資本對風險的社會放大的阻抑作用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2019,25(1):152
基金資助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公共體育場館PPP模式及其治理研究》(項目號:17ATY001)
作者簡介:謝萍萍(1981.08-),女(漢族),浙江湖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研究方向:體育經濟;運動訓練。
陸亨伯,男,1957.05-,浙江寧波人,講授,碩士,主要從事體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