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文化自救視域下的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路徑。首先指出了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意義,包括加強中華文明的歸屬感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定位。其次,分析了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現狀,提出了普法宣傳、管護水平和項目活力等問題。最后,提出了完善機構、組建骨干隊伍、建檔立卡、傳承人挖掘和宣傳教育等保護路徑。通過這些措施,有助于加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文化自救。本文的研究對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文化自救" 湘南體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路徑" 推動文化保護
The Protection Path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Southern Hu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Rescue
HUANG Xxianfeng1 HUANG Huiju 2 ZHOU Hu 1* TANG Xianyu3" LI Xxiaofang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Province, 423000" China;2.Lanshan County No.3 Complete Primary School,Yongzhou, Hunan Province,425800 China;3.ChenzhouNo.9 Middle School,Chenzhou,HunanProvinceChina,42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path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southern Hu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rescue. First of all, it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in southern Hunan,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awareness and position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southern Hunan, and puts forward the issues of law popularization,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level and project vitality.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path of improving institutions, establishing backbone teams, establishing archives and cards, excavating inheritors and publicizing education. These measures will help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southern Hunan,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romote cultural self-rescue.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southern Hunan.
Key Words: Cultural self-rescue; South Hunan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ath; Promote cultural protection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現代化的進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失去人們的關注和傳承。其中,湘南地區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更是因為種種原因而面臨著被遺忘、流失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文化自救視域下,保護和傳承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將從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路徑出發,探討如何通過健全機構、組建骨干隊伍、做好傳承人挖掘培養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以及建立傳習所等措施,保護和傳承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強中華文明的歸屬感,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定位。同時,本文也將著眼于現狀,分析普法宣傳重視程度不夠、管護水平尚需提高、部分項目缺乏活力等問題,為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有益的建議和路徑。
通過對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路徑的研究和探討,本文旨在提高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重視,進一步推動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以實現文化自救,振興傳統文化的目標[1]。
1文化自救視域下的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的意義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經歷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保護的問題。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湘南地區是中國傳統體育運動和民間體育活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許多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龍舟賽、踩秧歌、蕩秋千等,這些項目不僅代表著湖南省豐富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于加強中華文明的歸屬感和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定位至關重要。
1.1有助于加強中華文明的歸屬感。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擁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而湘南地區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運動和民間體育活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從而增強中華文明的歸屬感。例如,湘南地區的龍舟賽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慶祝活動之一,保護和弘揚龍舟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湘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夠增強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2有助于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A1] 保護意識和定位。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傳統文化正在受到威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可以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理解。例如,湘南地區的踩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勞動和祈求豐收的民間舞蹈,它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內涵,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保護和傳承踩秧歌文化,不僅能夠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一文化遺產項目,同時也可以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定位,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此外,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有助于推動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湘南地區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在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護和弘揚湘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促進當地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提高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可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旅游資源。
總之,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于加強中華文明的歸屬感和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定位至關重要。通過加強對這些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實現文化自救和文化復興的目標[2]。
2文化自救視域下的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現狀
湘南地區是中國傳統體育運動和民間體育活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許多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龍舟賽、踩秧歌、蕩秋千等。然而,在保護這些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2.1普法宣傳重視程度不夠
一方面,很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程度有限,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理解。另一方面,一些非法商家為了牟利而侵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益,如盜版、侵權等行為,嚴重危害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因此,普法宣傳對于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常重要。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向公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法律法規,提高公眾的文化自覺性和法律意識。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大對非法商家的打擊力度,嚴厲打擊非法侵犯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益的行為,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益。
2.2管護水平尚需提高
雖然政府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對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的管理和保護力度不夠,導致這些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困難。此外,由于缺乏資金和人力等資源的支持,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護力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投入。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計劃,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監管和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3部分項目缺乏活力
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價值,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廣和宣傳,缺乏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導致這些項目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困難。例如,傳統的踩秧歌等項目已經漸漸淡出了年輕人的視野,如果不能通過創新和推廣等手段,恐怕很難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
因此,政府和社會應該共同努力,通過創新和推廣等手段,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活力和吸引力,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文化活動和比賽,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激發公眾對文化遺產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同時,社會也應該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各種途徑,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之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文化自救視域下的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路徑
湘南地區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運動和民間體育活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許多獨特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項目,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在文化自救的視域下,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路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探討。
3.1健立[A2] 機構,組建骨干隊伍
為了更好地保護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建立專門的保護機構,組建骨干隊伍。這個機構可以由政府主導,也可以由社會組織等力量來發起。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和宣傳工作。具體措施包括:
3.1.1建立機構
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保護協會等,來負責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這些機構可以通過制定規章制度、制定保護計劃、加強宣傳等方式來推進工作。
3.1.2組建骨干隊伍
針對不同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組建專門的骨干隊伍,由專業人士、傳承人和愛好者組成,負責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這些骨干隊伍可以通過傳統的口口相傳、現代的互聯網傳播等方式,推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舉例來說,湖南省龍舟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就是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龍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該中心組建了一支由傳承人、專家學者、志愿者等組成的骨干隊伍,通過制定保護規劃、開展培訓等方式,推動龍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2做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檔工作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指由國家文化部門公布的,具有代表性和保護價值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建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推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建檔工作的具體措施包括:
3.2.1調查研究
針對湘南地區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收集相關資料,分析項目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狀等方面的情況。
3.2.2評估篩選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評估和篩選,確定具有代表性和保護價值的項目,納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2.3制定保護措施
針對納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包括傳承計劃、保護規劃、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工作。
舉例來說,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曾組織開展了湖南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名錄的建檔工作。該名錄涵蓋了湖南省內的10個地市州,收錄了40項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項目,包括花鼓戲、板凳舞、蹴鞠等,為傳承湖南省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3做好傳承人挖掘培養工作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是保護和傳承這些項目的關鍵人物,需要通過挖掘和培養來確保項目的傳承[4]。
具體措施包括:
3.3.1挖掘傳承人
針對湘南地區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通過調查和研究,挖掘具有傳承能力和意愿的傳承人,為傳承工作奠定基礎。
3.3.2培養傳承人
為確保傳承人具備專業的技能和知識,需要開展培訓和傳承活動,讓傳承人更好地掌握傳統技藝和文化內涵。
3.3.3傳承人認定
針對具有傳承能力和意愿的人員,可以進行認定和授權,確保他們在傳承過程中的權威性和合法性。
舉例來說,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曾開展了湖南省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項目。該項目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培訓活動,包括現場指導、實踐演練、知識講座等,為湖南省的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了專業的技能和知識支持。此外,為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傳承工作,該項目還設立了青年傳承人培訓計劃,通過選拔和培養青年人承擔傳承工作,為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3.4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工作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因此,加強宣傳教育工作,讓公眾了解和認識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具體措施包括:
3.4.1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通過舉辦展覽、論壇、講座、文化活動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宣傳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價值等方面的內容,提高公眾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3.4.2開展媒體宣傳
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媒體等渠道,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
3.4.3開展教育活動
通過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開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讓青少年了解和認識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他們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關注度。
舉例來說,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曾在2019年舉辦了湖南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展覽活動。該展覽通過展示湖南省內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傳承現狀,向公眾宣傳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該展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有力地推動了湖南省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5]。
3.5建立并認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藝和知識。為了保障傳承人的培訓和技能提升,需要建立并認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具體措施包括:
3.5.1建立傳習所
針對不同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專業的傳習所,為傳承人提供培訓和技能提升的機會。
3.5.2認定傳習所
對于建立的傳習所,需要進行認定工作,確保傳習所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和資質。認定的標準應當根據不同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制定,考慮到傳承人的數量、培訓課程的質量、傳習所的設施等方面因素。
3.5.3加強傳習所管理
傳習所的管理需要加強,確保傳承人得到規范化、科學化的培訓和指導。傳習所可以建立傳承人檔案,定期進行考核和評估,對傳承人進行考試認證,為傳承人提供更好的培訓和發展機會。
例如,在湖南省,為了促進傳統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了一批傳統民間體育文化遺產傳習所的建設和認定工作。這些傳習所主要面向湖南省內傳統民間體育項目的傳承人和愛好者,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技能提升,包括拳術、摔跤、蹴鞠等傳統體育項目。這些傳習所在建設和認定過程中,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對傳習所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和教學質量進行嚴格審核,確保傳習所的教學質量和培訓效果。同時,認定后的傳習所可以獲得一定的資金補貼和政策支持,幫助傳習所更好的發展,為傳統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加穩定的支持和保障[6]。
4結語
本文所探討的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路徑,是對中華文明的保護和傳承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文化自救的概念和實踐也在不斷地更新和升級。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需要多方合力,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專業人士和廣大公眾。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的瑰寶,讓湘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這也是對我們自身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通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不僅可以傳承中華文明的傳統,還可以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創新做出貢獻,推動文化的繁榮和發展。[A3]
參考文獻
[1] 許多. 武陵山片區土家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本源考辨,時代價值,傳承路徑[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42(5):8.
[2] 崔家寶, 周愛光, 陳小蓉. 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影響因素及路徑選擇[J].體育科學, 2019, 39(4):11.
[3] 黃艷紅. 鄉村振興背景下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影響因素及完善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 2021, 11(7):3.
[4] 孫慶彬李遠華. 桂東南民間武術自主傳承發展路徑探微——兼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自主保護[J].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21, 42(1):61-65.
[5]謝芬英,任秀紅.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狀況與三維技術傳承策略[J].武術研究,2021,6(7):42-45.
[6]畢磊.高校開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學的實踐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4):186-190.
基金項目:(2022年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湘南少數民族瀕危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搶救性挖掘與活化保護研究;編號:22A0585;2023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南嶺走廊民間傳統舞獅的文化變遷與傳承路徑研究;編號:XSP2023JYC225)
作者簡介:黃先鋒(1981-),女,漢族,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活動;黃慧菊(1979-),女,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學和管理;通信作者:周琥(1966-),男,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教學與管理,tyxzhouh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