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滌新是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在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創下卓越功勛的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開拓性杰出貢獻。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開創者與奠基者,許滌新最早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廣義經濟學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并身體力行地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現實建設進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理論家與實踐家。作為一位畢生堅持探索和開拓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許滌新的理論學術貢獻是開拓性和多方面的。他是中國生態經濟學的奠基者與倡建者,為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和事業開拓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他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口學研究的開拓者,也是中國港澳研究的倡導創立者。
關鍵詞:許滌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濟學家;生態經濟學;廣義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1-4225(2023)01-0005-07
許滌新是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在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創下卓越功勛的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開拓性杰出貢獻。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開創者與奠基者,許滌新最早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廣義經濟學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并身體力行地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現實建設進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理論家與實踐家。
一、生平與主要著述
許滌新,原名許聲聞,1906年10月25日(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出生于廣東揭陽棉湖鎮一個小學教師家庭。1921—1924年就讀于揭陽榕江中學。1925年任汕頭普寧旅汕小學教師,同年秋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文科預科班,開始閱讀《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入門》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1],并參與校內革命活動,任共青團小組長。1927年廣州“四·一五”事變后,被校方開除;同年7月考取廈門大學,因交不起學費返回老家自學。1928年秋,赴廈門大學經濟系當旁聽生,同年底,赴上海尋找黨組織[2]。
1929年8月,考取免費的國立勞動大學社會學院經濟系,開始研讀《資本論》,包括英文版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陳豹隱譯的河上肇《新經濟學大綱》,以及芝加哥英文版3卷本《資本論》。1931年,經杜國庠介紹加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社聯”),任研究部副部長、宣傳部長。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勞動大學被關閉,轉入上海商學院學習,1933年夏畢業,同年6月,經杜國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社聯”黨團書記。1934年調任中共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左翼文化總同盟”組織部長。期間在《東方雜志》《新中華》發表有關中國經濟和國際問題的文章20多篇。
1935年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并判刑7年,關進蘇州陸軍監獄。在獄中,在一名日本留學生獄友的幫助下開始學習日文并讀原版河上肇《新經濟學大綱》。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后在黨組織交涉下被釋放,并被派往武漢創辦《群眾》周刊《新華日報》,任黨刊副主編、黨報社論編委,主要負責經濟方面的社論專論等。1938年被派往重慶籌備《新華日報》遷渝工作,次年冬任《新華日報》黨總支書記。
1940年冬調南方局宣傳部協助董必武開展統戰工作,任經濟組組長。1944年,出版《戰時經濟輪廓》一書,主編《群眾》周刊“經濟特輯”,籌備成立“中國經濟事業協進會”。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參與統戰宣傳及產業經濟界相關工作。1946年作為中共代表團四人顧問之一參加國民政府政治協商會議,協助周恩來起草《和平建國綱領》。同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被派往上海,任中共上海工委財經委書記。年底因國共和談破裂,被派往香港,任中共香港工委財經委書記。出版著作《中國經濟的道路》《現代中國經濟教程》。1947年,領導創刊出版《經濟導報》和香港版《群眾》周刊,受聘兼任達德學院經濟系教授。出版著作《經濟論衡》《勝利前后的市場》《官僚資本論》。1948年兼聘為香港《大公報》副刊《經濟生活》主編,出版著作《新民主主義經濟論》。
1949年解放前夕被派往上海,歷任上海軍事接管委財經接管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華東財經委副主任,倡立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并兼任首任所長,講授政治經濟學。出版《廣義政治經濟學》(第一卷,1984年修訂版)。1950年任上海市統戰部部長。出版《廣義政治經濟學》(第二卷,1985年修訂版)。
1952年調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秘書長兼中央私營企業局局長,后改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任局長和黨組書記。1953年任政務院中央財經委員會“六辦”主任,1954年改為國務院“八辦”,任副主任,出版《廣義政治經濟學》(第三卷,1988年修訂版)。1955年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并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8年,出版著作《我國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分析:1949—1957年》《我國過渡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和階級斗爭》。1964年,出版《論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1966年底至1974年,被扣帽子批斗關牛棚停止工作。1975年恢復工作,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顧問。
1977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經濟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79年,出版《論社會主義生產、流通與分配——讀〈資本論〉筆記》《百年心聲——中國民主革命詩話》《許滌新經濟論文選》。1981年,當選為首屆中國人口學會會長、首屆《資本論》研究會會長;任汕頭大學首任校長,1986年改任名譽校長;出版著作《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問題》。1982年,退居二線,聘為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出版著作《中國國民經濟的變革》。1984年,兼聘為國務院環保委員會顧問及《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編委會主任委員。主編出版《政治經濟學辭典》(共三卷)。1985年,再次當選《資本論》研究會會長,兼聘為上海工商學院名譽校長,主編出版《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版中國生態經濟學奠基之作《生態經濟學探索》。1986年,出版《許滌新選集》,審定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1989年出版)。1987年,完成個人回憶錄《風狂霜峭錄》,審定主編的《當代中國的人口》(均于1989年出版)。1988年2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2歲。中共八大代表,全國人大第一、三屆代表,第五、六屆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三屆委員。
二、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中國化的學術貢獻
許滌新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啟蒙者與奠基者,是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先驅[3]47。作為一個革命家與人民的經濟學家,他還是中國生態經濟學的倡導者與奠基者,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口學的開拓者,他的學術貢獻是多方面的。
(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啟蒙者與奠基者,最早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畢生堅持和堅定維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指導地位
許滌新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便開展對《資本論》的研究,1932年已讀完芝加哥英文版3卷本的《資本論》[4]。“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對于資本榨取剩余價值的分析,對于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以及對于資本主義被推翻后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預見”,一方面使許滌新“更加堅定地對馬克思經濟學說的信仰”[4],另一方面,也使他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開始在《東方雜志》《新中華》等當時影響較大的刊物上發表有關中國經濟和國際問題的文章20多篇,“用具體事實來宣傳當時我們黨的土地革命路線”[5]2。此后,在長期的解放革命斗爭實踐與理論探索中,他身體力行地“把馬克思指出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情況結合”[4],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聯系運用到中國實際,對舊中國的國民經濟以及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和政策進行系統研究,陸續出版《中國經濟的道路》《現代中國經濟教程》《經濟論衡》《勝利前后的市場》《新民主主義經濟論》等著作,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特別是,許滌新最早關注和研究中國的官僚資本問題,1946年出版《官僚資本論》一書。該書分析了清末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盛宣懷等創辦企業的早期官僚資本,辛亥革命后以周學熙為典型的軍閥投資的北洋官僚資本,特別是國民黨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國家壟斷資本。指出官僚資本是憑借政權力量積累的私人資本,具有掠奪性、壟斷性、腐朽性、寄生性、買辦性和封建性,從而有力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人民性、必然性、合理性與先進性。
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許滌新一直高度重視對《資本論》的研究,與時俱進地領會闡發其經典意義價值,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堅定維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指導地位。文革期間,他雖在牛棚,但仍結合新中國建立后的工作實踐和思考,重新研讀《資本論》,“并試圖從社會主義生產的角度”[1]5,撰寫出45萬多字的《論社會主義生產、流通與分配——讀〈資本論〉筆記》,于1979年出版。該書著重探討了如何將經濟范疇和經濟規律運用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問題。1978年改革開放后,許滌新創議籌備中國《資本論》研究會于1982年成立,會上發表“論《資本論》的生命力”的學術報告[2]212,闡明《資本論》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意義。1985年,他在第二屆全國《資本論》研究會上又做了“再論《資本論》的生命力”的學術報告[2]223,再次重申《資本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價值意義,堅定維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中的指導地位。許滌新“嚴詞駁斥了形形色色的《資本論》過時論,反復闡述《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它非但沒有過時,并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資本論》的基本原理仍是剖析現代資本主義的強大理論武器……在《資本論》中奠定最堅實基礎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在一切有關社會發展的理論中是最先進的,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它能夠在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過程中不斷地用新的經驗、新的知識來豐富自己。”[2]4
(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先驅,第一個對廣義政治經濟學進行開拓性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新中國經濟學家,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許滌新“不僅是我國最早從事廣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學者,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先驅。”[3]62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許滌新畢生致力于恩格斯提出的廣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并取得開拓性豐碩成果。他撰寫的三卷本《廣義政治經濟學》,是凝聚他40年心血的代表力作。該書三卷分別于1949年、1950年、1954年首次出版,旋即成為全國各地許多高校經濟學教科書,成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山奠基之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做出了可貴的開拓性探索;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情況的發展變化,1983年、1984年、1988年,他在百忙中又陸續修訂再版,充分體現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以及一個學者的嚴謹治學態度。
1. 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先驅
廣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交換和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自恩格斯1877年提出這門學科以來,一直未能得到很快發展:一方面,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永恒的,經濟時代跳不出資本主義范疇,不需要研究其它社會形態的生產方式與分配形式,因此壓根兒沒有廣義政治經濟學概念;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主義“老大哥”的蘇聯學者,20世紀30年代在研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時,才開始旁及探討廣義政治經濟學,但只是把它列出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做了對比,而非正面的、成體系的研究闡述。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而非商品經濟,而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商品經濟的,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只需要研究國家計劃分配政策,不需要研究政治經濟學,不需要研究經濟規律,當然也無須專門探討廣義政治經濟學。直到1952年,斯大林出版《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性,肯定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只限個人商品)的必要性。因此,1954年蘇聯才出版了第一本廣義政治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這比許滌新1949年出版的《廣義政治經濟學》第一卷足足晚了5年時間。所以,學界公論“作為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先驅,許滌新同志當之無愧。”[3]47
2. 開拓構建了完整的中國特色廣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
作為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一部分,廣義政治經濟學包括人類歷史時間上的廣義和世界各個國家空間上的廣義,也就是說,廣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發展階段的生產方式和分配交換方式的普遍性科學,但具體到各個國家、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則各有各的表現形式和生產分配方式。因此,在恩格斯那里,廣義政治經濟學是有待于不同國家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去繼續創造、去續寫的一門科學。所以,“它應當如何編寫,經典作家并沒有指示一個完整的體系,前人的研究也沒有多少可資借鑒。”[3]43
正是在這樣“一種披荊斬棘”的情況下,許滌新以可貴的“先驅者的開拓精神”[3]43,進行“一個大膽而冒昧的嘗試”[6]3,撰寫出《廣義政治經濟學》一書。因為在他看來,“沒有冒昧去嘗試,則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將不能推進一步。”[6]3而事實證明,許滌新的這種開拓性努力和嘗試是成功的。一方面,“本書在1949年出版后,立即成為一部廣泛流行的著作,許多學校采為課本。”另一方面,“讀者感到最滿意的是,和過去一些翻譯或改編的政治經濟學不同,它能夠解釋中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一些經濟問題。這也正是許滌新要寫一部‘中國化’的政治經濟學的原意。”[3]43
修訂后的《廣義政治經濟學》充分吸取了最新社會經濟發展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第一卷論述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第二卷論述了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經濟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第三卷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從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廣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特別是,“許滌新在本書中,對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和二次大戰后興起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以特定的篇幅進行分析,這在廣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中,也是一個創舉。”[3]45
3. 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做出卓越貢獻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的使命擔當和宗旨任務。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報告中指出:“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由此,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實踐家的許滌新便“下定決心,要寫出一本中國化的政治經濟學來。”[6]21942年,許滌新與周恩來一起因病住在重慶歌樂山中央醫院,在周恩來的啟發下他深刻認識到:“研究廣義政治經濟學,并寫出廣義政治經濟學著作的本身,就是在解決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問題。”[7]2因此,撰寫《廣義政治經濟學》以推進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便成為許滌新此后革命實踐之余念茲在茲的自覺擔當與使命追求,直到1949年開始陸續問世出版。
在《廣義政治經濟學》第一卷中,許滌新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分析論述了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原始公社制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及其運動規律,進行歷史的、全面的考察,把商品貨幣關系作為社會生產力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發展的成果,并專門對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遲緩問題,進行了探討。
在第二卷中,許滌新分析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除了闡明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經濟的一般原理外,他還從社會資本再生產和經濟危機上,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探討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意義,并以較大篇幅考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和第三世界興起,特別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進行了具體細致地分析,以此揭示“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以后的一百多年,同亞非拉人民一樣,受到歐美資本的瘋狂摧殘和殘酷的掠奪。”[6]5許滌新在書的序言中特別說明,由于世界資本主義的存在,以及經濟特區和港臺回歸祖國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貫穿延續,“把資本主義經濟看成歷史的陳跡”[8]是完全錯誤的。
在第三卷中,許滌新分析論述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除了闡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一般原理外,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生產、流通、分配過程中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社會主義經濟中商品、貨幣關系的必要性,總結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生產實踐的經驗與失誤,構筑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許滌新特別指出:“當前這個世界,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并存的”,批駁了“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言論,指出“從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進步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我們有必要設法引進……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得到更進一步的發揮。”[7]440-442
《廣義政治經濟學》一書是許滌新畢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豐碩成果。“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開拓出一個新的領域,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廣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給這門科學開辟了一條方法論的道路,尤其是在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3]47
(三)組織編寫中國第一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為中國的經濟理論和現代化建設做出開拓性探索
1960年,周恩來總理遵照毛澤東主席“很有必要寫出一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9]2的指示,交給許滌新一個任務,要他組織編寫一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周恩來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的結合……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已經完成,我們有條件對它作一個歷史的總結。”[9]1接到任務后,許滌新立即“在吳承明同志協助下,組織一批經濟研究工作者來廣泛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制訂寫作計劃”[5]4。初步按照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分四卷撰寫,后因《當代中國叢書》已有“社會主義改造”這部分出版計劃,遂改為三卷本。由于這部書的編寫計劃龐大,再加上文革十年停止工作的耽誤,到1983年終于完成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于1985年出版。許滌新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寫了總序,詳細說明了編寫過程、宗旨任務、方法原則等。《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的編撰出版,極大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為中國的經濟理論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開拓性探索。
(四)創議組織編撰中國第一部《政治經濟學詞典》,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取得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1978年,許滌新“在探討現實經濟的同時,不忘要為經濟科學研究建基立業。”[5]5他組織了全國60多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100多位著名經濟學專家學者和行業骨干,編撰中國第一部《政治經濟學詞典》。“這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大事。”[2]4許滌新在編寫中特別明確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解釋辭條,辭條的釋義一定要中國化而不能言必稱希臘,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等[2]203。“這是我國研究經濟學的最巨大的工具書,上、中、下三冊于1980—1981年陸續問世。”[5]5該書一上市便受到讀者空前歡迎,一版再版,至1993年共重印了三次發行了180萬冊。“問題關鍵還不在《詞典》的發行量的空前,而在于這是中國第一部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編寫出來的《政治經濟學詞典》,它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征途中的光彩奪目的一個重大成果。”[2]5
(五)主編中國第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改革開放后,中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期,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由此,一方面,社會各界對經濟知識的了解與渴求十分迫切,單憑一部《政治經濟學詞典》已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過30多年的風雨探索,亟需對相關學術成果進行全面科學總結梳理提高,從而更好服務新時代經濟建設發展。于是,組織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就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許滌新組織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學者100多人參與編寫工作,多次召開專門研討會,對編寫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他再三特別強調,要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我國現代化建設實際,面向世界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使之富于時代精神,從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1985年,許滌新寫完《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總條。1986年,許滌新在百忙中將《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修改定稿。整部經濟卷共有3卷,共400多萬字,2000多個辭條。1988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正式出版面世。“由于大百科全書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最高學術成果,許老也就從這個高度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工作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更上了一層樓。”[2]6
(六)中國生態經濟學的奠基者,開拓性撰寫《生態經濟學探索》,為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和事業開拓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們對經濟環境、生態環境日益關切。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方面的科學研究。作為一位“人民的經濟學家”[2]7,許滌新敏銳地認識到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經濟學分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深切感受到當時中國在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由此,他在中國最早開展生態經濟學研究,并倡導創建中國生態經濟學會:“許老以對人民對社會負責的精神,大聲疾呼:必須盡早建立一個機構來保證它的研究和發展。”[2]6在他的奔走努力下,1984年,中國生態經濟學會成立,許滌新當選為理事長。1985年,許滌新撰寫出版了《生態經濟學探索》一書,闡明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學奠基之作,它“奠定了我國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基礎,這是一件創造性和開拓性的學術成就。”[2]7該書的出版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重視,1988年被翻譯成俄文在莫斯科出版。1987年,他又主持編寫出版了《生態經濟學》,并倡導全國高校開設生態經濟學課程。同年,又擔任《中國自然保護綱要》主編,這是我國第一部自然保護宏觀指導的綱領性文件[10]。作為中國生態經濟學的奠基者與倡建者,許滌新為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和事業開拓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為一位畢生堅持探索和開拓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許滌新的理論學術貢獻是開拓性和多方面的。除了以上所述,他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口學研究的開拓者,人口學與生態經濟學是他晚年最為關注和“積極提倡的兩門學科”[1]6,除發表了許多人口學論文外,1988年主編出版《當代中國人口》一書。他也是中國港澳研究的倡導創立者,1980年創建我國第一個港澳經濟研究中心。
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與人民的經濟學家,“許滌新同志懷著崇高的共產主義題想和堅忍不拔的獻身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工作,和諧地實現了革命家和理論家的統一,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的統一。”[3]10(劉國光)“許老在經濟領域,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方面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極其珍貴的……他是人民的經濟學家,他將永遠活在廣大人民和經濟學工作者的心中。”[2]7(陶大鏞)以上兩位學術大家對許滌新的評價,無疑是十分中肯和恰當的。
參考文獻:
[1]許滌新.許滌新選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2]方卓芬,方梧.回憶許滌新[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到老猶磅礴》編輯小組.到老猶磅礴:許滌新同志從事學術活動五十五周年紀念文集[G].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4]許滌新:風狂霜峭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49.
[5]薛暮橋.傲霜集[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
[6]許滌新.廣義政治經濟學:第1卷[M].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許滌新.廣義政治經濟學:第3卷[M].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許滌新.廣義政治經濟學:第2卷[M].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
[9]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
[10]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許滌新集[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