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耳穴壓豆治療腎精不足型原發性高血壓(EH)眩暈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桂林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6例腎精不足型EH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耳穴壓豆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和血壓變化。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lt;0.05)。治療組患者療效優于對照組(Plt;0.05)。治療14 d和30 d后兩組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脈壓(PP)水平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耳穴壓豆治療腎精不足型EH眩暈具有較好的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壓和眩暈癥狀。
【關鍵詞】耳穴壓豆;腎精不足型;原發性高血壓;眩暈;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07.008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7.027
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種心血管綜合征,其中眩暈是EH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主要表現為眼花、頭暈、頭部困重感等。重癥患者會出現視物模糊、無法站立等,或導致心臟和血管功能與結構改變,常伴脂肪、糖代謝紊亂及心、腦、腎、血管損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EH目前無根治方法,西醫治療EH主要以降壓為主,積極尋找病因。研究表明,西醫治療后患者血壓情況可以得到改善,但部分患者眩暈癥狀改善不明顯[2]。在中醫方面,EH眩暈歸屬“眩暈”范疇,中醫研究理論認為,情志不遂、飲食不節、久病體虛等是導致眩暈的重要病因,腎精不足為其常見證型,主要指腎精虧虛而不能充養腦髓引發的眩暈[3]。雖目前尚無根治藥物,但中醫外治EH眩暈具有良好效果。耳穴壓豆為中醫特色技術方案,借助王不留行籽進行特定耳穴的壓迫干預,可有效刺激耳廓陽性反應點,從而實現臟腑經絡調理[4]。為探究耳穴壓豆治療EH眩暈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86例患者進行分組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桂林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6例腎精不足型EH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8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1.52±10.63)歲;患病時間15 d~5個月,平均患病時間(2.51±0.27)個月。治療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1.74±10.89)歲;患病時間15 d~6個月,平均患病時間(2.77±0.3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桂林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①西醫參照《高血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5]中EH的診斷標準;②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腎精不足型EH眩暈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50~75歲;③綜合評估病情適合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的EH初診患者。排除標準:①嚴重的器官功能不全、代謝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②因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本研究者;③對硝苯地平緩釋片過敏者或有高血壓藥濫用史者;④近3個月內參與其他臨床藥物試驗者;⑤未按規定方案治療。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首先采用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等措施開展治療,治療期間嚴格控制患者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照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華潤雙鶴利民藥業(濟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358,規格:20 mg/片]口服治療,20 mg/次,2次/d,早、晚服用。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耳穴壓豆輔助治療。取交感(位于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交界處)、神門(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心(耳甲腔正中凹陷處)、肝(耳甲艇的后下部)、腎(對耳輪下腳下方的后部)、降壓溝(位于耳殼背面,在對耳輪上下腳及對耳輪主干,在耳背呈“Y”字形的凹陷溝部)6個耳穴,首先使用75%乙醇進行對應穴位表皮處皮膚消毒,單手拖患者耳廓后借助小膠布行王不留行籽貼壓,完成貼壓后按壓1~2 min,按壓力度以患者主訴酸麻、脹痛為宜,減少按壓操作帶來的不適。1~2 min/次,2~3次/d,雙耳交替,每3 d更換一次膠布。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的相關評價標準,對包含眩暈、頭痛、頭暈等3項主癥及腰酸、膝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耳鳴、健忘等7項次癥進行評分;依據癥狀嚴重程度(無、輕、中、重)劃分分值,主癥分別計0、2、4、6分,次癥分別計0~3分。總分39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癥狀改善越多。②比較兩組患者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各癥狀及體征消退或改善明顯,癥候積分降低70%及以上為顯效;癥狀及體征好轉,癥候積分降低30%~69%為有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呈現進行性加重、積分降低不足30%為無效[7]。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記錄治療前、治療14 d和30 d后的舒張壓(DBP)和收縮壓(SBP)的平均值,并以此計算脈壓(PP)=SBP-DBP。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DBP、SBP及P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14 d和30 d后,兩組患者DBP、SBP及PP水平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高血壓發病時,患者自覺最為明顯的癥狀是眩暈、頭痛等,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失去意識和知覺,若處于運動或行進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威脅生命安全[8]。EH眩暈具體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認為其與飲食、生活方式、遺傳等相關[9]。患病后機體循環動脈血壓會持續性增高,若不采取及時干預,會損傷心血管內膜,誘發炎癥反應,導致粥樣動脈硬化,造成心血管系統的損傷,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0]。目前西醫對于EH的治療多以口服降壓藥物治療為主,硝苯地平為臨床治療高血壓的常用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在松弛外周血管及冠狀動脈血管平滑肌的同時,能顯著提升腎血流量,從而控制患者血壓水平,避免病情持續性加重。但單一的藥物治療多以改善血壓波動及控制血壓穩定性為主,未能從根本病因上消除導致患者血壓異常波動的風險因素,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局限[11]。
中醫將該病歸于“眩暈”“頭痛”“中風”等范疇,認為需要針對不同的體質和證候進行辨證施治。現代中醫則認為高血壓眩暈的主要病因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肝脾腎失調相關。肝氣郁結、脾虛血虧、腎經虛虧等均會引發高血壓眩暈[12]。因本病發病機制復雜,治療措施應辨證虛實,實者以熄風、清熱、化痰、祛瘀等為主,虛者以填精補髓、滋補肝腎等治本為主。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各項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入耳豆壓穴可兼顧標本,共同治療可增強療效,改善患者眩暈癥狀。在改善眩暈癥狀方面,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更低,提示耳穴壓豆可明顯改善患者眩暈癥狀。耳豆壓穴在我國使用治療歷史悠久,中醫認為耳與經絡臟腑密切相關,耳廓表面遍布豐富的神經,通過刺激耳廓表面的神經,可刺激神經興奮,還能抑制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從而實現降壓的效果[13]。本研究選取耳穴角窩上(降壓點)可直接控制血壓,即能平息肝火、定眩降壓;按壓神門能鎮靜和止痛,同時還可消炎,能有效緩解失眠、心悸、神經衰弱等癥狀;心、肝、腎三耳穴壓豆,共同調理這三個臟器,可補益肝腎、寧心安神,起平肝熄風、降壓止眩、鎮靜安神的功效[1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壓逐漸降低,提示可以通過逐步降低血壓從而控制眩暈癥狀。更有研究顯示,耳豆壓穴可即時降壓,使患者眩暈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5]。何民等[16]的研究提出,多項中醫輔助治療措施,在高血壓的治療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壓并改善中醫證候,其中以耳穴壓豆治療最為顯著,尤其針對伴睡眠障礙或焦慮、抑郁癥狀的患者最為有效,且耳穴壓豆選擇位置相對固定,手法大致相同。耳穴壓豆是通過耳廓穴位上貼壓各種藥豆,使局部產生酸、麻、脹、痛等刺激反應,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本研究穴位選擇均遵循中醫經絡學理論,在對應降壓的穴位埋豆通過經絡傳導能夠實現有效降壓,且操作簡單,患者易于接受。但本研究同樣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病例納入數量相對較少,隨訪時間相對較短,今后可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等更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耳穴壓豆治療EH可有效降低血壓,改善眩暈等相關癥狀,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 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257-269.
申金星,潘佳佳.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性眩暈31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1, 30(7): 111-113, 118.
張伯禮,薛博瑜.中醫內科學[M]. 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109-113.
龔婷,郭靜,辛倩.耳穴壓豆輔助治療眩暈(原發性高血壓)的效果[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1, 19(2): 140-142.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高血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9, 18(4): 301-31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35.
中華中醫藥學會.高血壓中醫診療指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1, 9(23): 108-109.
陳雯,丁雯,李冰雪,等.耳穴療法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系統評價的再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 19(13): 2246-2250.
MORENO J L B, MUOZ R C , MATOS Y R , et al. Responses to the Dix-Hallpike test in primary care: A comparison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Atención Primaria, 2021, 53(8): 102023.
劉長召,王玲,盧新林,等.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發病機制及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關系的實驗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0, 18(15): 2417-2422.
陳瀅.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變化與心血管損害的關系[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20, 35(5): 191-192.
江丹娜,張南龍,蘇瓊.不同級別原發性高血壓中期腎損害患者的中醫臟腑辨證特點及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 2021, 59(20): 139-142.
李顯紅,湯水福,鄺秀英.原發性高血壓病人中醫體質相關因素及與睡眠質量的關系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0, 18(16): 2567-2572.
崔秀卿,王志剛,王素玉,等.耳穴貼壓聯合涌泉穴按摩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的影響[J].陜西中醫, 2020, 41(7): 878-881.
楊艷,高秀云,李璐璐,等.耳穴壓豆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觀察[J].云南醫藥, 2022, 43(2): 46-48.
何民,林梅瑟,蔣芙苓,等.耳尖放血聯合耳穴埋豆輔助治療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臨床研究[J].新中醫, 2021, 53(16): 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