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血栓彈力圖和傳統凝血功能檢查在深靜脈血栓形成判斷中的價值及兩者的相關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宜春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發生深靜脈血栓分為對照組(未發生深靜脈血栓)和觀察組(發生深靜脈血栓),各45例。患者均接受血栓彈力圖檢查和傳統凝血功能檢測,將組間血栓彈力圖參數[反應時間(R)、凝血時間(K)、血凝塊聚合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及凝血指數(CI)]、傳統凝血功能檢查指標[血小板計數(PL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及凝血功能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水平展開比較,同時分析觀察組患者中各參數指標的相關性。結果 兩組患者傳統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R、K水平低于對照組,α角、MA和CI水平高于對照組(Plt;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深靜脈血栓患者R值與APTT水平呈正相關,K值與PLT、FIB水平呈負相關,α角、MA、CI與PLT、FIB水平呈正相關(Plt;0.05)。結論 血栓彈力圖和傳統凝血功能檢查各項指標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兩者均可以幫助臨床判斷患者的機體凝血狀態,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中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血栓彈力圖;傳統凝血功能檢查;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07.0135.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7.044
深靜脈血栓為住院患者(尤其是外科患者)中極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病發病較為隱匿,于靜脈系統任何部位均可發病,以腿部深靜脈最為常見[1]。該病可能為自發形成,亦可能因手術、創傷、長期臥床等因素所致。臨床相關統計表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在10%~40%,若栓子脫落可誘發肺栓塞,提高患者的死亡風險[2]。目前臨床中診斷深靜脈血栓的檢查措施包含臨床癥狀評估、加壓超聲檢查、D-二聚體檢查等,而患者機體凝血狀態的評估則通過傳統凝血功能指標檢查,并根據指標檢查情況制訂抗凝劑應用方案。但是患者接受抗凝劑治療的過程中,極可能出現出血或疾病復發等并發癥[3]。因此,如何對患者的機體凝血狀態展開客觀評估,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積極防治具有重要意義。血栓彈力圖各項指標水平可以準確反映受檢者機體血液凝固動態改變情況,在準確評估機體凝血功能狀態的同時,可以將血小板、纖維蛋白凝固級聯反應過程詳細記錄。目前臨床常在接受輸血治療、心血管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采用血栓彈力圖對其進行凝血監測工作,同時根據監測結果調整抗凝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的用量[4]。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應用血栓彈力圖檢查、傳統凝血功能檢查的效果及各指標相關性,以為今后臨床中疾病診治方案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宜春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發生深靜脈血栓分為對照組(未發生深靜脈血栓)和觀察組(發生深靜脈血栓),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4.92±3.3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54.96±3.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宜春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者符合《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3版)》[5]中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標準;②有手術治療應激因素存在,且同時接受傳統凝血功能檢查、血栓彈力圖檢查者;③精神狀態、認知功能均正常。排除標準:①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或有家族病史者;②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③入院前有抗凝劑、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史者;④檢測指標數據缺失者。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枸櫞酸鈉抗凝管采集2管靜脈血,每管3 mL。分別取以上血液樣本開展傳統凝血功能檢查和血栓彈力圖檢查。血栓彈力圖檢查:以血栓彈力圖儀(山東美醫林電子儀器有限公司,魯械注準20222220012,型號:men-t60)、相配套試劑開展檢測工作。取1 mL血液樣本加入至含有高嶺土的瓶內,將其充分混勻以后靜置,等待4 min;對反應杯進行預熱處理,取340 μL高嶺土活化后樣本加入至反應杯當中。開展血栓彈力圖測定,并就血栓彈力圖曲線展開詳細記錄。主要記錄反應時間(R)、凝血時間(K)、血凝塊聚合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及凝血指數(CI)。傳統凝血功能檢查:取上述血液樣本,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血液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愛爾蘭)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eckman coulter HFX]測定血小板計數(PLT),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法國Stago,型號:STA-R)以磁珠法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并計算凝血功能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所有項目檢測均使用原裝試劑、嚴格按試劑盒的方法操作。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傳統凝血功能檢查指標水平。指標包括PLT、PT、APTT、FIB及INR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血栓彈力圖檢查指標水平。指標包括R、K、α角、MA及CI水平。③分析兩種檢查方法各指標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傳統凝血功能檢查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傳統凝血功能各檢查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栓彈力圖檢查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R、K水平低于對照組,α角、MA和CI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種檢查方法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深靜脈血栓患者的各項凝血指標中,R值與APTT水平呈正相關,K值與PLT、FIB水平呈負相關,α角、MA、CI與PLT、FIB水平呈正相關(Plt;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相關研究表明,血栓彈力圖應用于神經外科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檢測方面有顯著效用,與傳統凝血功能檢查聯合應用,可以達到互補的作用[6],但是以上兩種檢查措施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相關性均較低[7]。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的形成機制存在差異,因此以上兩種檢查手段應用于靜脈血栓診治領域的價值及相關性還需展開深入挖掘[8]。血栓彈力圖采用物理方法,于體外完成人體凝血因子啟動過程模擬活動,可準確反映凝血過程當中不同成分功能。血栓彈力圖的檢查簡單便捷,并且出結果的時間短,效率高,能夠全面、直接、便捷地呈現出機體內凝血功能的完整的動態變化過程曲線,從原始血凝塊形成、纖維蛋白形成/纖溶變化過程、血小板活化等多個方面進行檢測,可較為完整地呈現被測患者機體內的凝血過程。
相關研究表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與凝血因子激活有密切關聯,臨床常采用傳統凝血功能檢查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狀態和出血風險,然而臨床中部分患者應用抗凝藥物后仍可發生深靜脈血栓[9]。分析原因,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與血小板活化、聚集有關,傳統凝血功能檢查難以準確反映血小板功能[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傳統凝血功能檢查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患者的K值明顯縮短,α角顯著加大,MA值、CI值等均提高,提示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存在血液高凝表現,應用血栓彈力圖檢查可以準確反映患者機體凝血功能狀態,對疾病鑒別診斷有重要指導作用。
血液高凝狀態是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通過對血液高凝狀態展開客觀評估、早期預測等,可以積極預防血栓相關并發癥發生,對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具有重要指導作用[11]。血栓彈力圖檢查對不同血栓栓塞時間患者的高凝狀態均有準確識別的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R值與APTT水平呈正相關,提示在血凝塊形成前,凝血因子活性并不低。人體凝血因子水平可受創傷應激影響而顯著下降,通過凝血功能檢查可以幫助醫務人員掌握患者的機體凝血功能狀態[12]。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FI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血栓彈力圖檢查指標與FIB、PLT水平之間有密切關聯。MA值由纖維蛋白及血小板經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GPⅢa)結合而來,其可以準確反映血小板功能,且同FIB水平之間有密切關聯。本研究結果顯示,α角與PLT、FIB水平呈正相關,提示血凝塊形成的初始階段可能有PLT、FIB共同參與。 但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因此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需在今后開展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以進一步明確血栓彈力圖用于深靜脈血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血栓彈力圖檢查和傳統凝血功能檢查各指標間存在密切相關性,臨床應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高飛,王根,王大偉,等. 脛腓骨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特點與危險因素[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0, 28(12): 1085-1088.
喬梁,姚堯,徐志宏,等.不同季節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的差異[J].中華骨科雜志, 2017, 37(7): 408-415.
黃金,陳希玲,黃智華.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相關指標預測顱腦損傷術后產生深靜脈血栓的價值[J].川北醫學院學報, 2022, 37(6): 712-715.
于卓力,劉珊珊,紀楠,等.股骨頸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患者血栓彈力圖參數與凝血指標研究[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 2022, 10(3): 220-22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3版)[J/CD].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7, 9(4): 250-257.
KAY A B, MORRIS D S, COLLINGRIDGE D S, et al. Platelet dysfunction on thromboelastogram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blunt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Am J Surg, 2019, 218(6): 1134-1137.
梁冰,彭喜濤,王海生,等.機械碎栓聯合導管接觸性溶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彈力圖及細胞黏附分子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 2022, 45(3): 118-119.
沈淑勁,盧建華,儲小兵,等.活血利水法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血栓彈力圖及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2, 37(2): 1209-1212.
ASSAB T A, RAVEH-BRAWER D, ABRAMOWITZ J, et al.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romboelastogram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Acta Haematologica, 2020, 143(3): 272-277.
江玉,曹燕,王飛燕,等.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指標對老年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測價值分析[J/CD].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21, 13(10): 112-116.
虞亞菲,張海平,居來提·艾尼瓦爾,等.血栓彈力圖聯合D-二聚體在肺部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測價值[J/CD].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1, 13(1): 38-41.
藺超,劉濤,任強,等.血栓彈力圖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濱州醫學院學報, 2022, 45(3): 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