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一次邊境自衛作戰前,毛澤東主席與前沿指揮員張國華談話說,“也許我們打不贏”“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在定奪作戰方案時一錘定音,“他是前沿指揮,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毫無疑問,毛主席的這些指示精神實實在在地給張國華吃了一顆定心丸:你在前方放開了打,打輸了我給你兜著,打丟了都沒關系。
戰爭實踐告訴我們,將帥越是敢于擔當,將士越是勇于擔當。正是有了后方將帥的兜底撐腰壯膽打氣,充分激發前方將士的勝戰潛能、克敵智慧和殺敵勇氣,戰場上才能放開手腳打,從原計劃的圍殲敵軍一個營到最終“吃掉”三個旅,取得了超出預想的輝煌戰績。
國以才立,軍以才強。習主席多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奮力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打開強軍事業發展新局面,關鍵在人才,決勝于人才。任何時候,只要人才工作做好了,人才方陣建強了,良將闖將多了,能打勝仗的底氣就足、腰桿子就硬。
風云起乃期猛士,鼙鼓動而思良將。在砥礪奮進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如今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時,更加迫切需要勇于揭榜掛帥領命出征的猛士良將、敢于沖鋒陷陣攻城拔寨的闖將干將。然而,當創先爭優機會出現,少數單位領導干部卻因缺英才而有心無力,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當急難險重任務來臨,更是因手下缺良將而陷入疲于應付的窘境。
國無良將闖將乎?非也。部隊官兵一茬接一茬,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青年才俊大有人在。究其原因,說到底是一些領導干部對人才培養說得多做得少,缺少為戰育才的氣魄和擔當。畢竟人才工作費時費力見效慢,倘若放手讓官兵去搏,弄不好還有“風險隱患”。與其冒風險擔責任,何不圖清靜求安穩。如此守攤子混日子,又何談擺脫“無人可用”困局。
領導干部在任時培養一批敢闖敢拼的人才、離任后留下一支敢打必勝的隊伍,是黨性,是能力,也是格局,更是胸懷大局、擔當作為的體現。對年輕官兵的成長成才,既要扶上馬、送一程,放寬心、放開手,更要敢于兜底撐腰、做好堅強后盾。領導干部為官兵兜底撐腰,官兵就愿為事業托底。這里的兜底撐腰就是領導干部的責任擔當,既是官兵銳意進取的定心丸,又是暴風雨來襲時的避風港。換句話說,就是上面怪罪下來時,能夠挺身而出攬責任。
其實,官兵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流血流汗又流淚。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敢于兜底撐腰的領導干部,“只管放心去干,有成績是大家的,有事我擔著”,是受領任務時最振奮人心的動員令。最反感的就是事前胸脯拍得震天響、話說得忒中聽,等真有了事,推卸責任、溜得比兔子還快的領導干部。
軍隊為戰勝而存在,人才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準備。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以對黨和軍隊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強化為戰育才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把人才工作當作重大使命責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時刻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實處,甘當人梯、善當伯樂、兜底撐腰,積極營造敢想敢干、敢闖敢為的氛圍,激勵官兵放開手腳、甩開膀子、創新有為,力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沖鋒陷陣挑大梁、關鍵時候能頂上的闖將干將。
當然,干事創業不可能一帆風順,兜底撐腰也不是全盤打包票,而是要說清原則、標清底線,客觀公正看待無心與有意、敢為與亂為,允許試錯容錯,才能不斷激發官兵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磅礴力量!
【作者:陸軍軍事交通學院汽車士官學校某系政治協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