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蘊含了一場戰斗,交戰的雙方是陰氣與陽氣。激烈時,有雷隆隆,有電閃閃。至清明,這場綿延了大半個春天的戰斗終于結束了,陽氣勝。天地間,春和景明,草木煥然一新……春天,美到了極致。
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節氣與節日不同。節氣是通過天氣和物候現象來劃分的,通常用以指導農事。節日,則是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
節氣上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農諺曰:“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睂Υ耍易婺赣浀米钋濉M甏藭r,她都會拿起農具,在房前屋后、河沿溝坡上開荒耕種,冬瓜、南瓜、豇豆、辣椒……種許多,想讓兒孫們都有的吃。后來她即使種不動地了,但依然堅持每天早起,然后走到田野里,去看那些她曾經熟悉的莊稼。祖母一生勤勞通達,一生清明。清明,也是一種人生狀態。我也想像祖母一樣,把生活過出一種清明的氣象來,但總不得法。
清明時節,人在城市,種不得瓜,點不得豆,只能在一方陽臺上極盡能事。趕著清明,我把菊花與梔子進行了一番剪枝與扦插,又買了一些其他花種,準備種出一個多彩小世界來。種植,好像是人們對清明式通透生活的一種眷戀。
除了種植,天氣和暖、草木著新綠的清明時節最宜做的事,還有踏青。我對踏青有著一種特別的迷戀,仿佛是把田野看過了,才覺得不負春光、不負清明。田野,是我虛幻的故鄉,也是我永遠的精神故鄉。
河邊的雜樹林里,有一棵桐樹,它在清明開花。桐樹開花是“清明三候”中的一候。二候和三候分別是:田鼠化為鵪,虹始見。桐樹在鄉下很常見,小時,我們經常撿來桐花,把它的花托摘掉,舔花根部,甜甜的,像蜜。田鼠化為鵪的意思是,陽氣漸盛,喜陰的田鼠躲進了洞穴,喜陽的鳥兒們則開始出來活動了,比如鵪鶉。而后就是,清明雨后,偶爾可以看到彩虹了,彩虹像是陽氣勝利的旗幟。
河坡上,有奶奶帶著小孫女在采艾草,準備做青團。青團是江南人家重要的清明節氣食物,也是祭祖的必備食品。可做青團的植物有多種,艾草、漿麥草、鼠曲草、泥糊菜……均可。青團的重點是青,青草的青,是清明的色彩與味道。
說到祭祖,那就是節日清明了。清明節,一個彌漫著濃郁思念的節日。傳說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時代,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這個故事其實是個“炮捻子”,它引燃了人們思念的情緒,引發了共鳴,所以至今還在過著。在最美好的春光里,人們也易想起美好的事。想起親人們都還在時,所給予自己的那種真誠無私而不求回報的愛,這愛,讓曾經的光陰是那么美好、那么溫暖。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份美好便越來越稀薄。萬事萬物,都像起了霜,籠著一層薄薄的冷,思念便伴隨著這種情緒,更加濃郁了。其實,思念時時刻刻都在,只是此時,它更濃郁了。
在這春天里,我做了兩個特別的夢。一次夢見了母親,她坐在一個小房間里,等我考試,然后和我一起回家;一次夢見了祖父,他站在村口,也是等我回家……一切,都恍如昨日。我不知道,時光是怎樣一去千萬里的,弄得我像一個被親人拋棄的孩子,前路渺?!?/p>
人至中年,抬頭開花,低頭思念。思念是時間裂開的溝壑,深不見底,我們在這條溝壑前,默默地學會了與過往和解,珍惜現在,懂得了什么是清明……
清明很美好,只是,我很想你。春花千萬頃,春風千萬里,都不如你在、你好、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