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是數朝元老,德高望重,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即每逢有提拔時都越來越謹慎,一次提拔要低頭,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彎腰,走路靠墻走,只要有這只鼎煮粥糊口就行了。
提升職務肯定是好事,意味著進步、受重用,同時也說明組織信任、群眾擁戴、同事認可。但升官之后該干些什么、該有些什么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追求,可見風格、見操守、見境界。
有的人一升官,就忙著與親朋好友慶祝,筵席不斷,志得意滿,顯得十分俗氣淺薄;有的人一升官,就忙著換汽車,換大辦公室,換辦公用具,格調也不高;有的人一升官,立刻脾氣見長,擺起架子,頤指氣使,頗有點小人得志的樣子。以這樣的姿態(tài)去履新任職,恐怕很難勝任工作,想要繼續(xù)進步難上加難。
升官之后該做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迅速進入情況,盡快熟悉工作,不忘充電加油,惡補相關知識,以爭取勝任新的工作崗位,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厚望。
升官也叫上位,有了位,就要努力做到配位,否則這個位就坐不穩(wěn)。《周易》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一是德要配位。意即自身德行要與所處社會地位相匹配,否則,就會“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二是才要配位。要有相應的才干、才能、才具,方可勝任工作,贏得信任,得到尊重。三是力要配位。力即能力、本事、能耐、力量,力不配位的表現就是力不從心、力小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
官越大越要對人和氣,不擺架子。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處當幕僚時,無品無級,脾氣卻極大,動輒與人爭吵叫罵,常為小事而大動肝火。他后來當上巡撫、總督,官越升越大,脾氣卻越來越小,對下屬和顏悅色,對同僚恭敬有禮,對上司尊敬有加,就像換了個人一樣。主要是因為他自身修養(yǎng)功夫長了,胸襟度量開闊了,不會再輕易發(fā)脾氣。為官者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世界上本事值錢,架子不值錢;能耐值錢,脾氣不值錢。
提拔就是高升,高升之后境界要高,要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姿態(tài)要高,提拔就意味著擔子越重,責任越大,工作越忙,就要投入更多,精神更集中,宵衣旰食,朝乾夕惕。高升后權力更大,“圍獵”的人也會更多,就要更加警惕謹慎,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有一個故事,記者問一位泥瓦匠出身的部長:“您覺得部長和泥瓦工有相似之處嗎?”“當然,他們都需要保證在高處而不頭昏!”許多人都想“人往高處走”,當高官,升高位,這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但一定不能忘記,人生貴在“高處不頭昏”。《菜根譚》中云:“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實為至理名言,可資借鑒。
官越升越要接地氣,牢記宗旨,不忘根本。官職越高,周圍的秘書、助理、工作人員也越多,與百姓的空間距離也越大,就越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多聞聞民間煙火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只要永遠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就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力量支持,始終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