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上新征程,面臨轉型建設與備戰打仗雙重任務、提擋加速與隨時應戰雙重責任,有的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不夠,受縛常規,按部就班,思想觀念僵化、思維定勢固化。迫切需要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在觀念、能力、實踐上破舊立新、推陳出新、守正創新,調動全員的創新意識,激發全員的創新熱情,堅定全員的創新步伐,開掘全面建設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
堅持解放思想,凝聚抓創新、謀創新的共識。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和改變,是拋棄舊思想、舊思維、舊路徑,迎接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是育新機、開新局的有效手段。需要從思想觀念轉變入手,掀起“頭腦風暴”,以思想解放引領帶動行動突圍。一是用統帥思想感召。深入學習習主席關于創新驅動的重要論述,用好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研學和“理論服務走基層”等載體,開展“牢記領袖囑托”教育活動,領悟“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的戰略警醒。二是用發展成果鼓舞。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生動實踐,觀看紀錄片,舉辦主題圖片流動展,編排文藝節目,通過主題晚會、“進站點、入戰位”的文化服務講出來、唱出來、演出來,點燃“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的政治熱情。三是用創新魅力激勵。開辦創新夜校,設立高工論壇,安排優秀技術軍官、學科拔尖人才交流創新工作經驗,分層分批組織骨干赴地方創新發展中心、創新產業園區等廣開視野,推倒守舊守成隔離墻,打開思維理念新天地。
注重人才蓄力,提升敢創新、善創新的能力。創新不等于高大上,不一定“以大為美”,“小崗位”也能走出“大工匠”。需要帶節奏、造氛圍、塑環境,形成“人人皆可創新、事事皆能創新”的生動局面。一是發揚軍事民主問計于兵。集思廣益、濃厚氛圍,在強軍網開辟創新工作專欄,設置“我為創新獻一計”板塊,策劃“創新之星”專題報道,共享思想成果。召開技術骨干、創新人才座談會,組織群眾性大討論,從最基層的班組收集意見建議,掀起集體謀戰、全員創新熱潮。二是盤活人才隊伍激發潛能。圍繞人才成長、崗位職責、梯隊設計、班子結構、力量配置等不同需求制訂交流規劃,全面推行領導崗位大范圍遴選,剛性執行調劑、互換、輪崗、改訓等模式,通過遞進式培養、多崗位歷練,讓創新主體思想更活躍、經驗更豐富、能力更過硬。三是依靠組織優勢積聚合力。健全各級創新工作組織架構,打造人才工作站、“工匠實驗室”等平臺,與地方院校、軍工集團“聯姻”,與科研機構、高新企業達成合作協議,構建“指揮員+科學家”“戰斗員+工程師”結對體系。四是完善評價機制增加推力。將創新情況納入班子考評和軍官考核,采取官兵推薦、實踐考察和工作量化等措施建立等級評定制度,設立創新團隊基金,明確容錯糾錯情形,鼓勵探索、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立起崇尚創新、包容創新和創新有為、創新有位的鮮明導向。
著眼優勢塑造,貫通重創新、能創新的鏈路。抓創新不僅是抓某項活動,也不局限于搞發明創造,而是倡導一種立場觀點方法。破解發展難題,離不開創新思維指導下的創新實踐,需要把創新作為拉動全面建設的新動能,以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思維、開拓的視野,打開新思路、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一是撬動轉型建設“增長極”。發動各級總結反思工作經驗啟示,深挖傾向性、深層次癥結,提煉思想性、規律性認識,前瞻思考發展藍圖,制訂階段性建設規劃,創造性設計“舟”與“橋”,打造新思維新理念生成的“孵化器”。二是打通瓶頸難題“關節點”。收集運行模式、路徑方式等創新研究課題,搭建部隊、院校、科研院所、工廠“四位一體”創新研究平臺,推開“揭榜掛帥”“組織點將”“自主申報”立項模式和研究成果進入部隊實踐、進入院校教材的“雙進入”機制,打造思想理論轉化戰斗力的“中繼站”。三是啟動能力升級“加速器”。著眼“戰場+市場”的工作特性,發揮區域軍工民企集中和發達的優勢,在高科技運用、信息化運行、物聯網運作等方面先行先試、引領示范,占領創新科技制高點,打造技術成果驗證的“檢驗場”,提升硬核實力。
【作者:92012部隊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