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軍歷史上,很多將帥在長期革命、戰斗的生涯中,展現出堅定戰斗意志、勇猛戰斗精神和高超戰斗智慧,而被人們冠以親切的“雅號”。這些“雅號”背后,立起的是我軍敢戰能勝的光輝形象,蘊藏著一往無前的制勝密碼。
“虎乃武也,軍之威也。”中國人歷來喜歡將勇猛的戰將稱為“虎將”,將精銳的戰隊稱為“虎狼之師”。解放戰爭中,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一向以打大仗、硬仗聞名,在蘇中“七戰七捷”中率部隊參加其中五戰,仗仗皆勝;在孟良崮戰役中指揮部隊勇登孟良崮峰頂,擊斃國民黨軍隊“王牌”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王老虎”。
在“虎將”中名氣最大的,當數被毛澤東稱贊為“滿身虎氣”的徐海東大將。徐海東勇猛善戰、血性十足,組織指揮了同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數次戰役和戰斗,打敗了數倍于我之敵,先后9次負傷,身上留下17處傷疤,老百姓給他送了一個綽號——“徐老虎”。
無血性不足以勇,少虎氣不成其師。正是敢打敢拼、猛打猛沖的“虎氣”,讓人民軍隊戰勝了看似戰勝不了的敵人、完成了看似完成不了的任務。
除“虎將”外,很多開國將帥在戰斗中成長、風雨中歷練,磨礪出鋼鐵般的意志,被譽為“鐵將”。當年鄂豫皖根據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李木匠山上吊線,周鐵匠山下打鐵。”“李木匠”指的是李先念,他確實當過木匠;“周鐵匠”指的是31軍第一任軍長周志堅,而他卻從來沒有打過鐵。之所以有“周鐵匠”這個稱呼,是因為他曾率領部隊兩過雪山、三過草地,數次打贏惡仗贏得了美譽。
同樣百折不撓意志堅的還有葉飛將軍。1933年,當時才19歲的葉飛在與地下黨接頭時,被國民黨特務暗算身中數槍,頭部、胸部、手臂皆中彈,鮮血淋漓,最后雖然被村民發現救回,但胸部的子彈無法取出,遺留在胸口長達66年之久。1936年,22歲的葉飛遭到敵人襲擊,腿部受傷逃到懸崖,面對生死與大義,誓死不做敵人的俘虜,縱身一躍跳入深淵,幸運的是掛在樹干上保全了性命。葉將軍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被稱為“打不死的鐵將軍”。
戰爭是你死我活的較量,打到最后是意志和作風的比拼,只有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鍛造出鐵一般的意志品質,才能經得起戰場考驗,奪取戰場的勝利。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我軍將領不僅擁有一顆勇猛、果敢的心,還處處閃耀著機智的光芒。羅榮桓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巨匠,上馬能揮刀殺敵、下馬能春風化雨是其真實寫照,因此被稱為“政工元帥”。但他在軍事工作方面也有很多建樹,領導部隊取得了許多軍事斗爭的勝利,以至于他逝世后,毛澤東發出了“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的喟嘆。
1941年11月,羅榮桓等2000余人被日軍合圍,大家在突圍方向上提出了三個方案:向東、向北、向西。無人主張向南,因為南邊是敵人的大本營。而羅榮桓卻堅定地說:“向南!”他分析道:向東,很可能鉆進敵人布下的口袋;向北,很可能被日軍和國民黨夾擊;向西,同樣可能被敵人合擊。南面呢?雖然是敵人的大本營,但是敵人估計我們不敢向其大本營前進,其后方必定空虛。羅榮桓以其高超的軍事判斷力,帶領部隊“未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跳出包圍圈,成為抗戰史上的經典戰例。
“以正合,以奇勝。”今天的戰場瞬息萬變,指揮員只有帶頭探究現代戰爭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摸準實情、研透敵情,才能善謀妙算、靈活指揮,增加勝戰砝碼。
將帥“雅號”流傳千古,勝戰之道啟示當下。習主席強調,“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部分指揮員離開機關不會判斷形勢、不會理解上級意圖、不會定下作戰決心、不會擺兵布陣、不會處置突發情況。”今天,少了槍林彈雨、烽火硝煙,少了生死考驗、圍追堵截,但新的征途中風險挑戰絕不會少,未來我們面臨的戰爭會更加激烈、更加殘酷。
面對強軍打贏的時代召喚,每名官兵都應從將帥“雅號”感悟勝戰之道,自覺激揚制敵之氣,積極在任務一線摔打自己,在難局危局險局中錘煉自己,經受最復雜、最艱苦、最嚴格的考驗,激發扛紅旗、站排頭、爭第一的“虎氣”;自覺研析制敵之法,把未來打什么仗、和誰打仗、在哪打仗、怎么打仗搞清楚,真正掌握靈活機動、快速反應的戰術戰法,增強設計戰爭、籌劃作戰的素質本領;自覺提升制敵之能,堅持仗怎么打就怎么練、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練什么、部隊最缺什么就專攻精練什么,持續練就克敵制勝的真功夫、鐵拳頭,厚植能打仗、打勝仗的底氣和能力。
【作者:海軍政治工作部兵員局干事、95180部隊政治工作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