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袤無邊又波濤洶涌的大海總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大海到底有多大?海底到底有多深?深海里面究竟有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會問出這些問題。其實,我們的祖先對大海也充滿了好奇,在中國先秦時代的奇書《山海經(jīng)》中,就有對各種山精海怪的描述,而在以歐洲為代表的海洋文明地區(qū)的神話中,也有各種大名鼎鼎的海妖海怪。這些海怪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人筆下這些恢詭譎(jué)怪的生物吧。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海怪
《海語》中的海和尚
明代進士黃衷在他寫的《海語》一書中,詳細描述了海中各種荒忽奇譎的場景,其中就有一種叫作“和尚魚”的海怪。
和尚魚又被稱作海和尚,這種海怪長著人的頭和海龜?shù)纳眢w,它不僅外形奇特,還有神秘的超能力——航行的船只如果遇到它,就會沉沒。相傳明代的韋彥質(zhì)先生乘船從雷州半島去海南,就遇到過海和尚,船上人都驚慌失措,認為災(zāi)難即將降臨。據(jù)說因為韋先生的道德力量超群,一船人才得以幸免,這也就是所謂的“妖不勝德”,就是說邪不壓正,在美好的、高尚的品德面前,妖怪也無能為力。
《點石齋畫報》中的海獸
《點石齋畫報》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畫報。《點石齋畫報》有一幀插畫《海獸何來》,描繪的是一場風暴過后,海潮退去,一只怪模怪樣的海獸擱淺在沙灘上,當?shù)厝瞬恢@是何物。據(jù)畫師的描摹,這頭怪獸頭部像駱駝,四足皆是魚鰭(qí)狀,身后還拖了一條細長的尾巴,口和眼就像朱砂一樣紅,樣貌十分怪異。更為奇怪的是,人們拿刀對著它時,它居然露出悲傷的神情,像人一樣流下了眼淚,面對面貌丑陋怪異的海獸,人們心存善念,于心不忍,便將其放生了。由此可見,無論古今,善良都蘊含于中國人的性格本色之中。
外國神話傳說中的海妖
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
塞壬是古希臘神話中人首鳥身的怪物,別名是阿刻羅伊得斯,是西方最為著名的海妖之一。塞壬擁有天籟般的歌喉,她飛翔在大海上,徘徊于海中礁石或船舶之間,用自己的歌聲誘惑過路的航海者,水手們聽到美妙的歌神就會沉迷其中而失神,使航船觸礁沉沒,船員們則成為塞壬的腹中餐。
對于海妖塞壬的形象,西方典籍中有不同的描述。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塞壬被認為是用歌聲迷惑人喪命的海妖,是英雄奧德修斯返鄉(xiāng)途中需要克服的難關(guān)。但在柏拉圖《會飲》《斐德若》等對話中,哲人卻描繪了一個全新的塞壬形象:她們不僅熱愛、追求德行,還歌唱吸引人走向德行。這種差異也說明,同一個形象,可以被人們賦予完全不同的精神內(nèi)涵。
《世界志》中的海魚和海蛇
公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出現(xiàn)了一部地理奇書,名叫《世界志》。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美因茨的博物學家塞巴斯蒂安·明斯特,書中有一章節(jié)專門描寫了奇獸與海怪。
在《世界志》描寫的海怪中,有兩種令人印象深刻:一種是生活在北冰洋體型巨大的海魚,大船航行經(jīng)過它身邊時可以被輕而易舉地撞翻,這種海魚還會偽裝成一座小島,吸引水手登陸,然后迅速下沉將人淹死;另一種海怪是海蛇,它的體長達到300英尺,約等于91米,巨大的體長可以讓它輕松地纏繞巨輪,并將其掀翻在茫茫大海之中。
海妖海怪的“真身”?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大海的探索愈發(fā)深入,海洋中的生物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傳說中的海妖海怪或許源自當時人們對海洋認知的局限,許多海洋生物因體型巨大、相貌怪異,就被描繪成了怪物,也因此有了海怪的傳說。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就可以大膽猜測:《海語》中的海和尚或許是棱皮龜之類的大海龜,《點石齋畫報》中的這頭海怪可能是海豹、海象之類的動物,《世界志》中的海魚可能是體型巨大的鯨,海蛇則可能是大型鰻魚、皇帶魚甚至是漂浮的大型海藻。也有人猜想,古代這些有關(guān)海妖海怪的記載和描述,可能是水手們因為航海生活太無聊而編出來的故事,后來在民間被多次演繹,便成了天馬行空的志怪傳說。無論如何,這些大膽的想象都為大海增添了更多奇幻色彩,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為探索海洋的奧秘而勇敢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