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風俗畫的頂峰之作
風俗畫是以某時代普遍的社會生活習俗為表現題材的繪畫門類,它往往采取客觀的視角,真實地描繪社會習俗的場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風俗畫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畫像磚,到了宋代,風俗畫更是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是不可逾越的傳世國寶之一。
《清明上河圖》采用全景式構圖,以精細嚴謹的筆法,展現了汴梁郊外的汴河沿岸及東角門市區清明時節的風貌。結構上整個畫卷可分為三段:首段描繪了田野、村落和樹木等暮春時節的市郊農村風光;中段描繪了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其兩岸船車運輸、手工業和商業的貿易活動;后段則描繪了城門內外車水馬龍的縱橫街道和鱗次櫛(zhì)比的房屋。
之所以說《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杰作”和“宋代社會形象化的百科全書”,是因為全圖共描繪了大約814個人物、83匹牲畜、29艘船只、30多棟房屋樓宇、13輛車、14頂轎、17座橋、180棵樹木……其中,各色建筑物包括城門樓閣、橋梁寺院、茅棚村舍、雜貨鋪、客棧、茶樓、香鋪、藥鋪等類型;人物則囊括了士農工商各階層,如酒客、食客、說書人、貨郎、稅吏、富商、客商等;記錄的情景有趕集、叫賣、茶飲、聚餐、閑聊、挑擔、推車、爭斗、圍觀、算命、雜耍等。暢游于如此周密不茍、真實生動的畫卷里,你是否有種夢回千年,身臨其境的感受呢?
玩轉空間的散點透視
小讀者們,你們有沒有體驗過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或拍攝你們生活的社區和城市呢?比如,平視、仰視和俯視,它們呈現的視覺效果有哪些差異?能否把這些視角融合運用到一幅畫面中呢?讓我們來看看畫家張擇端是如何做到的吧!
在《清明上河圖》的第一段,藝術家通過不同高度的俯瞰視點描繪小橋、樹木、茅舍、商隊等全景,但有“近大遠小”變化的樹木則以平視為主,整段視角從前往后有緩慢抬升的趨勢。中段畫家則用更具有俯視效果的視點表現汴河的上游景色,表現虹橋時,鏡頭又緩慢拉近,場景慢慢縮小,預示畫面高潮部分的到來。可見畫家的觀察視點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這種處理方式好比飛機的起飛降落過程。與此同時,此段相應的人物、部分樹木的視點也高于前段,物象的設置同樣有近大遠小的變化。第三段,畫家更是增強了俯視的角度,再次拉近鏡頭,用更近的觀察視點觀看北宋汴梁的都市面貌和人們的生活百態,更加細節化、具體化,描繪了內城集市、商業街、城樓、酒家、官井等景象,讓畫面的高潮持續行進。
現在你了解了嗎?畫家是通過動態的觀察視點、拉近推遠鏡頭和俯瞰空間的合理轉換,布置畫面的構圖與空間,這樣不僅將汴梁街景以主次虛實的方式展現出來,更體現了中國傳統長卷式構圖的特點和中國人的宇宙精神。
暗藏于繁華下的“危機”
《清明上河圖》并非只是簡單描繪百姓日常的風俗生活,或者對君王的歌功頌德,而是在商業繁榮的表象之下,暗藏著藝術家“以畫曲諫”的憂患意識。比如,藝術家通過將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的豪華馬轎、高門大第、閑散生活與平民百姓的緊張勞作、乞丐閑漢的可憐無助對比,體現封建社會鮮明的貧富差距;通過刻畫官舍、官宅的豪奢和城門守衛者百無聊賴、坐臥不整、紀律松弛的精神狀態,反映官僚貴族的種種腐敗;通過對稅務人員與商人爭執不休的描繪,揭露北宋末年稅務的不公;通過對樹木叢生的低矮土墻的揭露,暗示東京城墻似有而無、缺乏防御能力的現實……另外,我們還能看到商貿侵街、商賈囤糧、酒患成災等反映社會諸多問題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