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以來,上海云舒晴暖,一股春暖大地、盛世花開的氣息撲面而來。比常年提前了近10 天,申城入春了;而作為主推新人新作的國際音樂平臺——走過了逾一甲子的“上海之春”,也在這陽春三月中,氤氳著蓬勃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氣息拉開了大幕。
今年以“圓夢新征程”為主題的第38 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將以上海歌劇院的原創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獻給新時代的交響詩》開幕,以由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組委會主辦的合唱音樂會展演《海上之聲 人民之城》收官。3 月18 日至4 月2 日“上海之春”期間的全部42 臺主體演出項目等,都緊扣“復興偉業”和“人民至上”這兩個主題。
而作為開幕式演出,上海歌劇院的原創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獻給新時代的交響詩》,將于3 月20 日在上音歌劇院首演。
上海歌劇院傾力創排的這部交響合唱,通過具有親和力的主題形象塑造和音樂表達,用時代之音生動唱響上海砥礪奮進、勇當排頭兵、先行者的雄心壯志,以及面對未來開拓創新、踏浪前行的信念信心。該作品特邀詩人、散文家、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先生擔任詩詞創作,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趙曦、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劉灝和上海歌劇院院長、指揮家、鋼琴家許忠共同擔綱音樂創作,上海歌劇院副院長黃景譽擔任導演。
在許忠的執棒下,首演將特邀歌唱家方瓊、石倚潔、沈洋、董芳,與上海歌劇院優秀青年歌唱家韓蓬、徐曉英、宋倩、于浩磊、熊郁菲等共同擔任領唱,并特邀印海蓉、佟瑞欣擔任朗誦,攜手260余位演員,以高品質的音樂表達、多媒體的視覺呈現,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浦江兩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盛世景象。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原創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獻給新時代的交響詩》,正是上海歌劇院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后,全新創排的壯麗詩篇。
前程遠大,擊鼓催征。從春天出發,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獻給新時代的交響詩》用音樂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申”動圖景,洋溢著激情和理想的光芒。全作品分為序曲和八個篇章。序《春天,請在我們中國落戶》,節選自趙麗宏同名詩篇;其余八個篇章分別為:《大地的夢想》《水滴與湖泊》《開路之歌》《希望的鐘聲》《大港抒情》《浦江新夢》《心花盛開》《向往大海》。這部以八首詩歌譜寫而成的交響合唱,通過音、詩、畫、歌、舞、誦等多元的藝術形式,深情謳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浦江兩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盛世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入選文旅部2022-2023 年度“時代交響”創作扶持計劃,并得到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和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藝術發展基金資助的文藝作品,在創作沖刺、即將與觀眾見面的階段,還恰逢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赴京履職盡責。會上,許忠對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等內容深有感觸,他希望歌劇這種藝術能為更多老百姓喜歡,更希望把中國故事、中國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作為文藝工作者,創作好的作品,我們肩負音樂美育的使命,期待讓更多人感受藝術的力量。上海歌劇院將努力通過與國際頂尖歌劇院的合作,推動中國優秀院團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風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上海歌劇院文藝創作實踐的初心與使命。除即將與觀眾見面的原創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獻給新時代的交響詩》,以“國歌”為主題,挖掘歷史故事、展現歷史人物群像的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也正在穩步推進創作工作中。該劇從中國傳統音樂中吸取養分,以更貼近中國觀眾審美的音樂語言,敘述歷史背后故事,展現歷史人物群像。同時在創作推進過程中的原創舞劇《永和九年》,則從歷經千年的中華文化瑰寶《蘭亭集序》中汲取靈感。該作品將在全景展現天下第一行書從誕生到傳世的非凡歷程中,向世界展示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觀眾打造一場極富江南山水之美的視覺盛宴,亦通過剛柔并濟、飄逸瀟灑的男子群像,盡展《蘭亭集序》中的審美理想和意趣,勾畫不滯于物、特立獨行的魏晉之風。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有這樣一句話:“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天,作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上海歌劇院全體演職人員將按照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出應有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