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展現狀
從國內整體水稻種植過程中來說,經過國內歷代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與研發工作,水稻的整體種植水平已經領先于許多國家,居于世界的領先地位。近年來水稻整體生產總量進一步提高,為提高產量或者適應不同環境而誕生的新型水稻品種也越發增加。在這一發展的背景之下,國內水稻種植區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與擴張。然而在這一種植面積的擴張過程中,受到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所出現的病蟲害狀況也越發增加。
對水稻的病蟲害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工作時,可以發現,水稻的病蟲害最大特點便是分布區域相對較為廣泛,存在集中爆發的可能性與威脅。尤其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進一步加劇,使得害蟲與有害病菌的生存空間越發增加,從而導致水稻種植過程中極易遭到病蟲害問題的影響與破壞。在一些受到病蟲害嚴重影響的水稻種植區域之中,甚至存在顆粒無收的狀況。由此,針對這些問題,如果想要對當前水稻種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病蟲害問題進行相應的解決,則需要相關研究工作者對現階段所存在的各類病蟲害問題展開各個方面的分析工作,并利用現代化的考察與調研工作,對每一種病蟲害問題所爆發的原因進行研究與確定,以此來選定最佳的病蟲害解決方案。在對病蟲害解決方案進行選擇工作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優先選擇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方式。
2對水稻病蟲害進行綠色防控工作的策略探討
2.1優先選擇具有良好抗病能力與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
許多地區在對水稻進行種植工作的過程中,極易受到當地所處地理位置與氣候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例如,水稻在后期生長的灌漿階段,如果出現大量的降雨天氣,或者空氣濕度相對較大,此時便極易出現各類威脅水稻正常生長的病蟲害。例如,水稻穗頸瘟病,如果水稻在后期生長過程中出現了大面積感染的問題,則會直接使得水稻整體產量下降,生產質量得不到相應的保障。
通過對當前水稻種植的研究與調查統計,可以發現,對全新品種進行一定的引入工作后,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條紋葉枯疾病的發生概率會隨之增加;在害蟲方面,灰飛虱的出現概率也會隨之直線上升。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各類病蟲害問題往往與水稻的品種存在直接的關聯性,從而得出結論,不同水稻品種之間所容易出現的病蟲害類型也各不相同。針對這一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國內各大水稻主要種植區域,在對水稻展開現代化的種植工作時,應當根據自身所處區域的氣候特點與病蟲害發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具有優秀抗病能力的水稻品種,來進行進一步的種植工作,以此來最大限度的降低水稻病蟲害大規模爆發的概率。
在對水稻品種展開篩選工作時,第一步要考慮的,便是當前所選擇的水稻品種在生長過程中,能否對稻瘟病與灰飛虱進行一定的抵御,以此來降低這一類病蟲害問題對水稻種植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推進這一項工作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帶動水稻品種繁育基地,在進行新型品種的研發構成中,向著抗稻瘟病與灰飛虱蟲害方向進行一定的研發與培育工作。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國內對于水稻新型品種的培育以及研發技術越發成熟,從而使得許多主要的水稻生產地區針對自身所處環境,來進行了相應的水稻品種改良工作與新品種研發工作,在對病蟲害進行完善的預防與治理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隨之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2.2對病蟲害進行生態控制
進行這一方面的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時,國內首先可以利用的,便是在秋季進行翻耕工作,與春季進行灌溉工作時對有害病菌與害蟲進行一定的消殺。氣候在進入秋季后,此時的農作物基本已完成相應的成熟與收割工作,在對農作物完成相應的采摘與收割工作后,需要對種植區域進行一定的翻耕工作。進行這一項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將原本相對較為堅硬的土壤進行翻松,把殘留在地面的秸稈翻入地下,以此來促使土壤能夠對肥力進行一定的恢復。另一方面,將種植區域的土壤進行翻耕,還可以提升當前土壤所具備的保水能力,并將隱藏在土層之中的各類害蟲幼蟲翻到地面,以此來對害蟲進行一定的消滅工作。
對種植土壤進行翻耕工作,不會對種植區域的周邊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具有相應的綠色防控能力。由此,在現代化的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業從業者與研究工作者,意識到了秋收之后翻耕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對這一項工作進行了相應的推廣。另一方面,在對農作物進行春季的灌溉工作時,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灌溉工作,對土壤中所存在的各類害蟲幼蟲進行消滅工作,以此來減少害蟲問題爆發的概率,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實現現代化的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
2.3利用害蟲的習性進行科學規范的誘殺工作
許多害蟲在生長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的獲取生存資源,從而演化出了一定的趨光性。針對這一方面的特性,農業農業者在對水稻展開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工作時,可以在水稻種植田內布置一定的害蟲誘捕燈,以此來對具有趨光性的害蟲進行捕殺工作。經過研究與調查可以發現,害蟲誘捕裝置之中的害蟲多為成蟲,對這一階段的害蟲進行捕殺,能夠從根源上減少害蟲幼蟲的數量,從而減少害蟲幼蟲在生長過程中對于水稻種植田的破壞以及影響。
對這一項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進行相應的展開時,主要的害蟲誘捕對象集中為二化螟、黏蟲等會對水稻進行大量啃食的害蟲。而在害蟲誘捕燈的不知方面,通常需要將誘捕燈放置在離地面大約1~2 m的位置上,誘捕燈之間的間隔需要0.8~1.0 m。對害蟲的趨光性進行利用誘殺時,開燈時間可以選在晚上8:00到第二天凌晨4:00左右。對誘捕燈殺蟲方式進行應用工作時,還需要確保當前所在地區的氣候溫度能夠高于15℃,以此來確保害蟲成蟲具有足夠的活性來進行趨光。在布置的時間方面而言,誘捕燈的布置時間通??梢栽诿磕甑?月開始,直到9月左右進行誘捕燈的回收工作。
2.4對害蟲的天敵進行一定的保護工作
在對水稻展開現代化的種植工作時,如果想要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更為完善的綠色防控工作,則可以對害蟲的天敵進行相應的利用,以此來達到生物防控的方式。而在現代化的綠色防控工作研究之中,運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的食物鏈來進行病蟲害的管理與控制,屬于一類具有長遠性與可持續發展性的方式。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雖然極易受到各類害蟲的影響,但是從食物鏈的角度而言,這一類害蟲也同樣存在著諸多天敵。例如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類捕食性昆蟲,在日?;顒又斜銜οx進行一定的捕殺工作。
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相應的探討工作時,可以從對病蟲害進行生態控制、優先選擇具有良好抗病能力與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對害蟲的天敵進行一定的保護工作、利用害蟲的習性進行科學規范的誘殺工作等方式,來進行更加有效的病蟲害綠色防控。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縣三營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組史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