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PPP模式在我國發展迅速,判斷是否采用PPP模式代替傳統采購模式,關鍵決策依據在于物有所值(VFM)評價。針對當前實踐中PPP項目VFM評價存在的主觀性大、缺乏數據支撐等問題,分析在VFM評價中引入BIM的可行性,完善基于BIM的VFM評價框架,說明基于BIM的VFM評價方法中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具體工作流程。結合某棚戶區改造項目案例進行分析,驗證BIM技術具備為VFM評價提供準確數據、降低評價主觀性等應用價值。
關鍵詞:PPP項目;物有所值(VFM)評價;BIM;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0 引言
自2014年以來,PPP模式在我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截至2021年上半年,PPP項目落地率達73.3%,其中落地項目開工率達60.8%。但近年來,PPP項目退庫量高的問題也不容忽視。2021年上半年,新入庫項目305個,同期退庫項目193個、投資額達1882億元,引起社會對PPP項目適用性的關注。根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財金〔2014〕113號),PPP項目只有在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后,才能進入項目準備階段[1]。為提高PPP項目落地率和開工率,避免頻頻發生退庫情況,亟須建立更加科學的物有所值評價方法。
1 VFM評價和BIM概述
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指在既定產出的情況下投入最少或在既定投入的情況下產出最大,從而實現資金和資源的有效利用[2]。VFM評價分為事前、事中、事后三大類,本文研究的是PPP項目決策階段的事前評價,其作為判斷是否采用PPP模式的依據,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方面內容。目前,在國內PPP項目所進行的VFM評價中,定性評價占據主導地位;定量評價主要采用國際普遍使用的公共部門比較值(PSC)方法,涉及的變量龐雜,且處于動態變化狀態,數據量化困難,使定量評價的難度增加。加之在現有的指引中基礎指標少、權重不明確,定量評價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限[3-4]。
我國早在2003年就引入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但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在協同設計、碰撞檢測、施工模擬等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仍有很多優勢在被不斷發掘[5]。近年來,已有學者發現PPP模式與BIM技術結合的價值,關于兩者集成的研究層出不窮,基于BIM的VFM評價的優點也逐漸被發掘。Love等[6]指出,可以利用BIM技術從全生命期角度對PPP項目進行評估。蔣慧杰等[7]指出,BIM技術能夠集成并量化項目的各類信息,從而模擬出項目的真實情況,為VFM評價提供重要參考數據。Ren等[8]也指出,需要一個具有集成性的平臺對PPP項目中的VFM評價體系進行協同管理,并認為可以在PPP全生命期中運用BIM技術,以支持VFM評價,進而達到目標。
2 PPP項目VFM評價存在的問題
2.1 定性評價主觀性強
《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試行)》(財金〔2015〕167號)(以下簡稱“《指引》”)指出,VFM評價應以定性評價為主[9]。主觀性強是定性評價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從《指引》中可以看出,我國的定性評價依靠相關領域的專家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主觀評價,在打分的過程中,無論是不同領域的專家還是同一領域偏好不同的專家,他們對同一個項目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喜好,打出的分數具有主觀性,如此就會降低評價的科學性和可參考性[10]。據統計,在我國處于執行階段的1987個PPP項目的VFM定性評價中,分數為80~89分的占62.4%,見表1。根據《指引》,定性評價結果高于80分的項目,可不考慮定量評價結果,則可看出定量評價結果在較大程度上被忽視。而60~69分的只占1.6%,也可推斷出PPP項目VFM定性評價可能存在主觀高估的問題[11]。
2.2 數據管理信息化程度較低,缺乏數據支撐
定量評價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而目前實踐中數據積累不足,還不能建立成熟的計量模型[12]。雖然我國財政部設立了PPP中心收集相關數據,但由于各地區的經濟水平等客觀條件不同,且PPP模式在各地區的發展階段不同,相關PPP政策因地制宜且詳細程度不同。有些地區發布了一系列詳細的操作性文件,如安徽省《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模式的實施意見》(皖政辦〔2015〕51號)就包括合同指南、VFM評價指引等詳細的操作性文件;而有些地區則缺少操作性的政策規范,導致操作方法多種多樣,評價標準不一致,對各項目詳細數據的集成難度增大,且基于數據具有數量龐大、復雜多樣、斷層孤立及部分數據需手工上報的特點,數據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給數據調用帶來了困難,從而難以獲取準確完整的數據[13]。
3 VFM評價引入BIM的可行性
目前,VFM評價缺乏數據支持,而BIM標準化的數據格式對解決該問題有一定幫助,且在BIM環境下的信息交換和流動也有助于VFM評價。此外,基于BIM的評價系統可以與項目數據庫連接,提供可靠的實時數據,從而幫助項目決策。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VFM評價內容和相應的BIM功能以及工具和載體見表2。
3.1 BIM技術有助于提高定性評價的客觀科學性
隨著“BIM+”理念的出現,“BIM+GIS”“BIM+虛擬現實”等融合技術不斷被提出,在VFM評價中引入BIM技術可帶來優秀的可視化效果,做到仿真模擬,在定性評價過程專家介入時提供項目的模擬效果和數據參考,以改善目前在定性評價過程中過多依賴專家主觀經驗的情況,從而提升效率和評估結果的準確性,為評價的客觀科學性提供一定保證[14]。此外,通過運用BIM技術搭建可供PPP項目各參與方共享數據、協同工作的平臺,隨著項目的推進,相關工作人員也能及時對數據進行修改,以確保數據的時效性,從而提升政企溝通效率。
3.2 BIM技術為VFM定量評價提供數據支撐
根據BIM技術在數據上具有集成性的特點,建立基于IFC標準的項目數據庫,并根據需要隨時調取,從而為項目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例如,在定量評價中折現率至關重要但較難確定,基于BIM的估算軟件CostX則可以估算項目的折現率等VFM評價中所需的指標,支撐定量評價的關鍵指標。此外,使用BIM技術可以模擬估算土地的征收及整理費、配套措施費和對接費等,通過GIS和infraWorks360軟件輔助項目進行廠址的選擇并確定規模,然后通過使用Revit軟件建立項目的BIM模型,從而使待評價項目的建設成本估算更為精確、PPP值及PSC值的結果更為合理,進而可以判斷VFM值的正負,為項目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4 基于BIM的VFM評價方法
4.1 基于BIM的VFM評價框架
基于BIM的VFM評價框架的基本思想是利用BIM技術構建項目模型和項目數據庫,為VFM評價提供參考和數據支持。作為BIM內部的主要信息載體,IFC標準是BIM數據字典的底層數據支持,用于滿足信息交換的需求[15]。在定性評價過程中,可以選取類似項目的BIM模型進行修改,用調整后的模型提供擬建項目的建設效果和數據支撐,進而為專家在對7項基本指標和6項補充指標打分的過程中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在定量評價過程中,通過調用BIM模型的量價信息,可快速計算出項目建設成本,再結合項目數據庫得到項目的技術經濟指標,從而為PSC值及PPP值的計算提供數據支撐[16]。“BIM+VFM”評價框架如圖1所示。4.2 基于BIM的VFM評價工作流程
通過利用BIM、物聯網、GIS及虛擬現實等技術,可以實現基于BIM的VFM評價系統構建[17]。基于BIM的VFM評價結合了BIM模型和PPP項目數據庫,使用標準化的數據載體IFC對項目數據進行過濾和篩選,可以實現智能化評價。
4.2.1 基于BIM的VFM定性評價
基于BIM的VFM定性評價,通過參數智能比較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可為專家提供評價支持。定性評價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按照標準格式錄入擬建項目的相關指標,系統智能計算得出相似性排名,據此從BIM數據庫中選取BIM模型進行調整,從而得到擬建項目的預期建設效果。選擇需要評價的指標,并分為指標A(由系統評價)和指標B(由專家評價)兩類。評價系統根據類似項目的BIM模型及系統內的市場調查問卷等,對指標A進行評分。同時,專家在虛擬現實技術和市場調查數據的幫助下對指標B進行評價,然后整合生成評價報告,進行VFM定性評價。定性評價后的項目將進入定量程序,如果定性評價沒有通過,執行機構可以參照評價報告選擇改進方案或直接選擇其他采購方式。
此外,隨著PPP數據的積累,評價體系將逐步成熟,其處理指標的能力也將更加強大,指標A和指標B的定義也將更加靈活。例如,潛在競爭力指標在早期評價階段主要依靠人工市場調研,但當數據庫積累和系統成熟時,可根據數據庫中已完成的項目生成報告,系統檢索具有類似項目歷史投標記錄的合作伙伴,然后分析擬建項目的潛在競爭力,則指標B在此變成指標A。
4.2.2 基于BIM的VFM定量評價
基于BIM的VFM定量評價方法是在調整后的類似項目的BIM模型的基礎上,結合項目數據庫,調用相關信息進行成本估算和風險預測等。定量評價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輸入擬建項目的相關指標,包括貼現率、現金流等。計算PSC現值和PPP現值。建設和運營維護成本均可參考類似項目的BIM模型計算,通過提取調整后模型的量價信息,再結合擬建項目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價,即可得到擬建項目建設成本的估計值。利用BIM仿真模擬預估土地征收及整理費、項目配套措施費及對接費,并可以通過項目數據庫提取類似項目的相關技術經濟指標,得到項目的運維成本、資本性收益等。競爭中立性調整值的計算可參考類似項目的租金成本和稅收記錄,系統根據稅收方法和比例推算出建議項目的成本。關于風險調整值的計算,系統可根據數據庫中同類別項目的風險記錄識別風險,生成基于大數據的風險概率,參考同類項目,在擬建規模的基礎上調整風險成本值,并根據風險分擔原則進一步計算自留風險和轉移風險成本。比較PPP現值與PSC現值的大小,若PPP現值小于PSC現值,則該項目通過VFM評價進入準備階段,否則繼續調整方案或直接選擇其他采購模式。
5 案例分析
某市棚戶區改造PPP項目建設期2年,運營期15年,運作方式為DFBOT(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移交)模式。該項目政府股權投資2億元,按50%每年投入1億元,運營期每年補貼1800萬元。項目在決策階段采用傳統方法得到PSC值為110 010.6萬元,PPP值為49 557.7萬元,即VFM值為60 452.9萬元。該案例基于BIM技術對定量評價部分的VFM值進行測算,其中根據CostX軟件估算折現率,取4%。
5.1 PSC值與PPP值計算
5.1.1 PSC值計算
(1)建設成本凈現值。基于BIM模型在BIM 5D平臺上提取量價信息,結合項目庫內相似案例估算出預備費等,得出建設成本為73 839.2萬元(其中第一年凈成本為38 068.1萬元),建設成本見表3。根據折現公式計算得出建設成本凈現值,公式如下
NPV=38 068.1×(1+4%)-1+35 771.1×(1+4%)-2≈69 676.2(萬元)(1)
(2)運營成本凈現值。在Archibus平臺導入BIM模型提取設備管理、空間管理等成本,運營期收入參考類似項目,主要來源于租金、廣告等收入,約1500萬元,測算得出每年運營成本約為726.4萬元,見表4。根據折現計算得出運營成本凈現值,公式如下
NPV=726.4×(1+4%)15-14%×(1+4%)15=8 070.6(萬元)(2)
(3)該項目無其他成本,故其他成本值為0。
(4)競爭性中立調整值。主要考慮土地費用、審批費用及稅費,參考類似項目,計算得出金額為6 962.3萬元。
(5)風險成本。采用比例法計算,風險成本為初始PSC值的10%,即(73 839.2+8 070.6)×10%=8 191.0(萬元),故PSC值=81 909.8+6 962.3+8 191=97 063.1(萬元)。
5.1.2 PPP值計算
(1)政府股權投資。金額為20 000萬元。
(2)運營補貼。金額為1800×15=27 000(萬元)。
(3)自留風險承擔成本。也按比例法計算,為風險成本的20%,即1 638.2萬元。
故PPP值=20 000+27 000+1 638.2=48 638.2(萬元)。
5.2 計算結果對比
對比結果可知,VFM定量評價的最終結果沒有改變,該項目適宜選擇PPP模式。雖然該案例中BIM的應用比較有限,但仍可以看出相較于傳統方式,基于BIM技術的測算數據更加準確可靠,PSC值明顯減少,VFM值也隨之降低,代表該項目采用PPP模式能帶來的社會效益與傳統測算相比降低,一定程度上表明基于BIM技術有利于減少VFM評價主觀高估、評價失真的情況發生。計算結果對比見表5。
6 結語
PPP模式可以減輕大型基礎項目建設給政府帶來的財政壓力,其正向作用毋庸置疑,然而PPP模式采用不當導致資源浪費的問題也不可小視,因此PPP項目的VFM評價工作尤為重要。目前,基于BIM的VFM評價系統已被開發,但還未付諸實踐,且主流的BIM軟件大多為國外開發,國內BIM技術的應用比較單一,BIM數據庫的建立并非易事,將BIM技術應用于VFM評價仍具挑戰。不過,“BIM+VFM”評價方法的優勢不容忽視,其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環境的改善,“BIM+”將有望推動項目全過程實施方式的轉變,促進項目更加科學高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財金〔2014〕113號)[A/OL].(2014-11-29)[2022-06-18].http://www.cpppc.org/czb/962.jhtml.
[2]KAYA F,YILAR S.How to attain value for money:comparing PPP and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public procurement[J].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11,1(11):91-146.
[3]趙振宇,苑曙光,戴同,等.PPP項目物有所值評價系統動力學模型應用[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1(6):765-771.
[4]張恒,鄭兵云,唐根麗.海綿城市PPP項目VFM定性評價優化研究——基于入庫項目特征關聯[J].建筑經濟,2020,41(7):43-48.
[5]董娜,胡琳璐,馬文卓.BIM驅動下PPP項目風險變化及應對策略[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9,36(6):67-72.
[6]LOVE P E D,LIU J,MATTHEWS J,et al.Future proofing PPPs:life-cycl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5(56):26-35.
[7]蔣慧杰,尹航,楊中保,等.基于BIM技術的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績效評價研究——以保障房項目為例[J].建筑經濟,2020,41(4):40-45.
[8]REN G,LI H,ZHANG J.A BIM-based value for money assessment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an overall review[J].Applied Sciences,2020,10(18):64-83.
[9]金融司.關于印發《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試行)》的通知(財金〔2015〕167號)[A/OL].(2015-12-18)[2022-06-18].http://www.cpppc.org/czb/992640.jhtml.
[10]張紫薇.PPP項目VFM評價流程與其動態監管方式[J].管理評論,2018,30(10):270-278.
[11]黃志雄,袁峰華.經濟下行、PPP風險來源與機制設計[J].財政科學,2021(2):132-144.
[12]梁晴雪,胡昊.基礎設施PPP項目物有所值評價應用挑戰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6):54-59.
[13]陳思陽,王明吉.PPP項目“物有所值”評價(VFM)體系研究[J].財政科學,2016(8):65-71.
[14]姜宏青,徐晶.PPP項目物有所值定性評價國際經驗及啟示[J].地方財政研究,2018(6):105-112.
[15]REN G,LI H,JIAO Y,et al.Data exchange requirement analysis for value for money assessment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J/OL].Advanced Computing Strategies for Engineering,2018:429-446.http://dx.doi.org/10.1007/978-3-319-91638-5_24.
[16]尹貽林,劉琦娟,王翔.公共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研究——基于VfM評價與BIM技術的協同[J].項目管理技術,2016,14(7):17-20.
[17]任國乾,張吉松,劉曉陽.一種基于BIM技術的物有所值評估方法及系統[P].2022-01-07.
PMT
收稿日期:2022-07-13
作者簡介:
賽云秀(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項目管理。
王心可(通信作者)(1999—),女,研究方向:項目管理。
薛媛(1999—),女,研究方向:政府管理、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