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住宅工程質量問題頻發,我國積極推行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IDI)制度,工程質量風險管理機構(TIS)監測局限于保費內容,缺乏一套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評價體系。首先,以住宅工程質量驗收規范、行業標準等為基礎建立評價體系;其次,通過組合賦權優化指標權重,采用模糊評價及數學期望建立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評估模型,確定風險級別及主要缺陷風險因素;最后,結合案例證實該住宅工程質量風險等級與實際情況一致,并提出主要缺陷風險的規避措施,為TIS機構規避住宅工程質量風險及我國推進IDI制度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TIS機構;OWA算法;模糊數學;風險評價
0 引言
目前,我國工程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住宅工程質量問題。為此,我國引進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制度(Inherent Defects Insurance,IDI)[1]和工程質量風險管理機構(Technical Inspection Service,TIS)[1],通過獨立第三方監督檢查機構把控工程質量。在國外,法國[2]針對住宅工程質量頒布了《斯庇娜塔法》,增加了TIS機構對工程的實時監督及反饋,開展了強制性住宅質量保險制度,規定參建方的責任及保險賠付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的安全隱患;日本以法國實行的住宅質量保險為基礎,增加了保險注冊制及保險范圍,提升了工程質量的力度;西班牙增加了免賠制度,有效提高和改善了保險公司的參與度和建設單位的工程質量。
我國學者針對IDI保險制度開展了相應研究。趙振宇等[3]通過對國外不同質量保險模式的比較,對我國質量保險體系進行了分析和構建。黃兆艷[4]通過對國內外建筑工程保險體系的比較,指出我國現行建筑工程保險體系的不足之處,并根據國外經驗提出改進措施與建議。郭振華等[5]在借鑒國外和國內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對4種不同類型的工程質量保險進行了對比和分析,最后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工程質量保障體系。然而,只有少部分學者的研究涉及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評估。此外,作為以IDI制度為基礎的風險質量管理機構,TIS機構沒有一個標準且易于操作的評估方法。因此,本文研究重點為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評價。
現有風險評價研究采用多種評價方法:馬莎等[6]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賦權,用熵權法修正并確定指標權重,采用模糊綜合分析法評估地下空間適宜性;江杰等[7]基于組合賦權法,對建筑結構的安全性進行評價研究。模糊綜合評價法在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評估方面適用性較高,但其指標的權重確定存在較強的主觀性,而前述研究證明主客觀賦權可以解決權重賦值方面的單一性或主觀性。
綜上,本文以住宅工程為對象分析其存在的潛在缺陷風險因素,運用算子賦權法(OWA)[8]和熵權法組合賦權確定風險指標的綜合權重,并結合模糊綜合評價法明確風險等級及主要潛在缺陷風險因素。
1 住宅工程質量的潛在缺陷風險
1.1 風險因素識別
本文以行業規范、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文獻調研和專家訪談等為基礎,按照住宅工程全生命周期劃分維度,構建勘察設計、招投標、施工、竣工驗收和復查階段的風險體系。
住宅項目立項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編制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此階段不存在可能造成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的風險因素,因此不再考慮。
(1)勘察設計階段。勘察單位要查明建筑的地層結構、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場地水文地質情況、地下埋設情況等,提出防范對策并對其進行分析、論證。設計單位要在勘察成果的基礎上開展施工圖樣設計,合理可行的設計是施工的前提。勘察階段勘探工作操作不當[9]會造成工程地質情況、水位數據失真,其中水文地質情況[10]是直接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缺乏對某一區域的地質情況及氣候環境的了解,制訂的結構設計方案會造成施工偏差。同時,根據現行TIS機構的重點檢查標準及文獻調研結果,勘察報告深度和精度的標準性[11]、基礎資料的完備性會間接影響工程質量。設計階段重點完成住宅工程的設計施工圖樣,圖樣的可施工性、設計合理性及審查報告的正確性[12]都會對住宅工程的質量產生重要影響。
(2)招投標階段。本文考慮了其他住宅工程質量研究中未涉及的招投標階段風險因素。在投標單位資格審查[13]時,審查不嚴會錯失真正有實力的投標單位,承包商資質欠缺將導致施工組織設計及施工方案有所欠缺,從而影響工程整體質量。在招標代理機構資質審查[14]中,人才缺乏、招標文件編制深度缺乏等均會對招標效果及項目成敗產生直接影響。
(3)施工階段。施工是住宅工程的關鍵環節,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工程設計內容、施工組織設計內容和施工驗收標準,確保工程按時按質完成。該階段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主要集中在施工工藝[15]和材料因素[16]上。此外,施工現場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17]、管理責任是否明確、管理組織機構設置是否合理[18]、人員是否專業[19]均會間接影響工程質量。參建單位的資質情況[20]及施工組織設計完整性[21]也是TIS機構需要規避的風險因素。
(4)竣工驗收階段。該階段涉及的利益相關方多且復雜,正式驗收前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分析驗收階段的特點和工作內容可發現,實體的質量、驗收資料、人員資質等多方面均會造成質量風險。在實體質量評估方面,TIS機構應當根據項目質量驗收成果綜合分析項目的質量檢查和缺陷處理情況,并根據以往施工質量缺陷程度和發生頻率作出評估。TIS機構工作人員全程參與工程驗收,并按照工作程序編制完成驗收報告,結合施工階段的階段性報告,對比施工單位等形成的驗收結果,匯總質量缺陷。在實體質量檢查過程中,可能存在因人員大意馬虎對檢驗批中個別實體部分漏檢的現象,而漏檢的實體部分存在質量問題會造成后期質量潛在缺陷[22]。
(5)復查階段。TIS機構應對竣工的工程質量隱患進行復查,確定其整改進度,并對建筑質量現狀進行調查[23]。由于復查階段對建筑質量現狀的調查會采用問卷訪談的方式,若所采訪用戶無法按實際狀況反饋內容,部分已發生的質量問題可能無法被TIS機構及時掌握,更無法采取補救措施。另外,應重點關注住戶在使用過程中的裝修和改造行為,用戶的不規范行為會間接導致住宅工程后期出現質量缺陷問題[24]。
1.2 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
通過實地走訪、專家調查問卷等方式,將文獻調研的22種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因素劃分為5個風險階段,共19個二級指標。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體系如圖1所示。
2 基于組合賦權-模糊數學的風險評價
目前,層次分析法(AHP)[25]、模糊綜合評價法(FCFM)、人工神經網絡法(BP)[26-27]、灰色綜合評價法等方法在國內外風險評價文獻中采用較多。住宅工程的特性使質量潛在缺陷指標體系中包含的概念較為模糊,無法用精確數值量化,如人員的相關素質專業情況、復查人員的組成情況等。考慮到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風險評價體系兼具定性和定量指標,AHP法過強的主觀因素會使整個結果呈現偏差,缺乏客觀性;BP神經網絡模型所需學習樣本數量和質量比較有限,難以選擇適合的學習樣本,另外在學習訓練過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優而造成結果失真;灰色綜合評價法雖然能較好地解決評價指標體系中無法精確測量的問題,但它要求樣本數據具有時間序列特性[28],對本文的評價體系不適用。而模糊綜合評價法相比其他方法而言不需要大量數據,擅長解決難以量化的模糊性問題,TIS機構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更容易應用該模型進行風險識別,因此更適合應用于本文研究的問題。
綜上,本文采取有序加權算子(OWA)和熵權法組合賦權確定該套體系的權重,OWA算子[29]確定權重時可以削弱主觀因素對所采取數據的干擾。
2.1 確定評價因素和評價等級
設評價指標U={u1,u2,…,up}為形容被評價對象的p種因素[30],評價等級V={v1,v2,…,vq}為描述每一因素所處狀況的q種決斷[30]。本文設一級指標U={u1,u2,u3,u4,u5};風險評價等級V={v1,v2,v3,v4}={非常高,較高,一般,正常}。
2.2 構造評判矩陣
對選中的因素集中的單因素做單因素評判,該因素對抉擇等級的隸屬度記為tij[30]。本文采用專家評估的方法確定隸屬度。
各風險因素的隸屬度公式如下
3.4 確定評判結果
根據表1,該住宅工程質量風險等級為“一般”。對此,施工管理人員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預防風險的發生。
通過該住宅工程風險二級指標對應的權重及期望值,計算B1、B2、B3、B4和B5的期望值。以C11為例,根據式(14),該指標期望值E11=(7×8+6×6+9×4+1×2)/23=5.652。將23名專家評估情況匯總,各指標期望值見表6。
對一級指標的期望值進行由大到小排序,得出住宅工程質量的主要風險階段為施工階段(B3),該階段中權重在前兩位的主要風險因素是施工管理組織機構情況(C31)和質量監督規范性(C34)。
3.5 住宅工程主要缺陷風險因素控制措施
針對某住宅工程的施工管理組織機構情況和質量監督規范性兩大主要風險因素,應該重點做好如下防備:
(1)對施工管理組織機構情況的控制措施。TIS機構應重點檢查組織機構設置的合理性,制定一套檢查管理原則,便于后期工作;檢查組織之間的協調性、一致性,避免風險鏈的存在,調節組織間溝通平臺的秩序,減少信息失真。
(2)對質量監督規范性的控制措施。重點檢查變形縫的設計和施工處理、施工縫及后澆帶澆筑、穿墻管道的安裝等,確保滿足要求及不存在滲漏現象。針對易影響結構安全、使用安全或事故率高的施工節點,TIS機構要組織專項風險檢查并形成記錄。此外,TIS機構應著重對地下室防水、屋面防水、廚衛防水進行施工質量監控。例如,檢查墻體混凝土的振搗密實情況和后期養護到位情況,防止墻體表面裂縫或貫穿裂縫而滲水;檢查密封件防水部分的基礎是否牢固、平整、密實;檢測保護層的砂漿厚度和強度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此外,TIS機構要檢查相應測試過程是否規范,結果是否符合要求,從而規避防水施工帶來的風險。
4 結語
(1)從勘察設計、招投標、施工、竣工驗收、復查5個階段識別出19個潛在缺陷風險因素,利用組合賦權及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整個體系的評價模型,風險等級結果可視化程度較高。TIS機構可在此基礎上對風險等級及主要缺陷風險因素做出判斷。
(2)在對案例住宅工程風險評估的運用中,得到該工程的風險等級為“一般”,與專家評測結果一致,驗證本文采取方法的可行性。此外,通過因素分析得到該住宅工程主要缺陷因素為“施工管理組織機構情況”和“質量監督規范性”,相關參建單位須采取措施。
(3)本文采用的方法和風險體系為TIS機構規避住宅工程質量風險及對我國推進IDI制度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ATKINSON A R.The pathology of building defects:a human error approach[J].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mp; Architecture management,2003,9(1):53-61.
[2]瞿富強,孫宇.住宅質量責任保險——以施工企業投保為例[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8,35(1):60-65.
[3]趙振宇,令文君.中外建筑工程質量保險體系比較分析與對策研究[J].建筑經濟,2010(8):5-8.
[4]黃兆艷.中國建設工程保險制度框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
[5]郭振華,代建林.我國工程質量保險制度模式的最優選擇[J].建筑經濟,2011(3):5-10.
[6]馬莎,劉聰聰,張潤華,等.基于熵權-層次分析法的地下空間適宜性評價[J].科學技術與工程,2021,21(23):10013-10020.
[7]江杰,湯娟,甘雨,等.基于組合賦權法的建筑結構安全評價[J].科學技術與工程,2021,21(17):7278-7285.
[8]楊春林,王瑛,張婧.基于有序加權決策解釋模型的項目風險因素分析[J].項目管理技術,2021,19(4):29-35.
[9]尚彥軍,李坤,王開洋,等.從施工地質災害看地質勘察設計和施工責任劃分[J].工程地質學報,2018,26(2):374-383.
[10]SHOBANA K S,AMBIKA D.Evalu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Research in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6,3(5):3526-3529.
[11]羅成,王紫軒,張狄龍.建筑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的風險管控[N].中國保險報,2016-11-22(2).
[12]羅坤.房屋建筑工程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問題[J].城市住宅,2021,28(S1): 235-236.
[13]張志業.工程項目招投標串標問題探究及治理策略[J].建筑經濟,2022,43(4):10-16.
[14]陶德亮.建筑工程招投標問題與建議探析[J].安徽建筑,2021,28(10):229-230.
[15]FORCADA N,MACARULLA M,GANGOLELLS M,et al.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defects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pain[J].Building Research amp; Information,2014,42(5):629-640.
[16]戴火紅.基于潛在質量缺陷保險的住宅工程質量評價方法及應用[J].建筑經濟,2017,38(11):100-104.
[17]黃海榮.論住宅工程現澆樓板裂縫的原因與預防措施[J].四川建材,2018,44(2): 147-148.
[18]嚴斌,李萍.基于N-K模型的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鏈節點耦合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22,20(4):34-40.
[19]劉星,肖緒文,徐洪濤,等.我國防水工程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施工技術,2021,50(3):5-8.
[20]張攀,郭聖煜.基于進化博弈理論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管SD模型[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8,35(6):178-185,207.
[21]劉榕全.施工組織設計在土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江西建材,2021(6):179,181.
[22]閆玉龍.建筑施工企業完工收尾項目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9(17):55-57.
[23]謝先啟,張琨,管俊峰,等.中國建筑業質量安全一體化治理模式研究[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21,38(4):1-7,22.
[24]田卓宇,劉卓凡,趙玉潔,等.基于IDI的裝配式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的風險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29):152-154.
[25]DU M G,HAN T Y,SHANG Y L.Safety risk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interv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J].Engineering Reports,2021,4(4):1-15.
[26]LIU L Y,WANG X J,ZHANG C R,et al.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early warning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2022,22(3-4):281-289.
[27]WANG Z Y,WANG M J,KHDER M A.Mathematical model of transforming image elements to structured data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2021,7(1):257-266.
[28]王伯濤.基于模糊數學的區域風險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交通大學,2008.
[29]劉凱,張凡,劉城城,等.基于OWA-ER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融資風險評價[J].建筑經濟,2021,42(S1):274-279.
[30]顧志恒,馮樂.基于Shapley值賦權和模糊數學的綠色施工評價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7,15(8):71-75.
PMT
收稿日期:2022-07-29
作者簡介:
周劍峰(1974—),男,研究方向:檢驗檢測及工程風控評估。
安琪(1997—),女,研究方向:工程風險分析。
代云云(通信作者)(1987—),女,博士,研究方向:工程風險分析。
裴斐(1985—),女,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焦寶龍(1988—),男,研究方向:冶金物理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