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為更好地喚起政府和社會的慈善熱情,慈善類媒體必須利用好傳媒科技的力量,打造良好的互動平臺。【方法】文章通過文獻分析法研究了傳媒科技助力慈善事業發展的現狀。【結果】認識到我國人民整體已經脫貧,但慈善事業任重道遠,并發現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等領域慈善事業的發展有賴于慈善類媒體發揮作用,讓困境和困境中的人被真實、清晰、及時地“看見”,媒體亟需既懂慈善又懂新聞寫作和傳媒科技的從業者。【結論】鑒于此,文章認為,慈善類媒體在壯大自身力量的同時,應著力打造互動型新媒體平臺,充分運用傳媒科技的力量,既做好慈善新聞的生產者,也做好慈善新聞生產的組織者,推動我國慈善事業創新發展。
關鍵詞:慈善; 媒體;傳媒科技;互動;平臺" " " " " " " "中圖分類號:G2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2-067-06"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2.013
本文著錄格式:孫彥川,曹素妨.慈善類媒體如何運用傳媒科技打造互動平臺[J].中國傳媒科技,2023(02):67-72.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王振耀在2018年5月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公益行業對社會的慈善熱情和期待,最多消化了20%。如果說政府和社會的慈善熱情是一大桶水,那么我們公益慈善界的習慣架構還是碗。[1]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以來,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步伐穩健,但從體量上看,社會上大量的慈善熱情并未找到出口,大量的期待尚未得到回應。北京的一次疫情流調,讓18天輾轉28地打工且多日在凌晨工作的“最辛苦打工人” 岳某顯上了熱搜。新聞爆出前,岳某顯孤立無援,爆出后有很多愛心人士提出要向他捐贈。2021年鄭州7.20洪水發生后群眾面臨的困難,都因為得到了有力的傳播而獲得海量捐贈。這些事件帶來的啟示表明,媒體應利用傳媒科技發掘與整合信息,用入木三分的描述和拍攝技術、VR技術,讓讀者和觀眾對事的急迫、人的苦難感同身受;拓展“專用帶寬”,讓有愛心者和有需求者之間溝通更便捷;讓公益行業像“太陽能面板”一樣,有效匯聚更多善意。
1.爬坡過坎:我國人民整體已經脫貧,但慈善類媒體任重道遠
1.1" "我國人民整體已經脫貧
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2]脫貧之后,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下,各地黨委、政府積極銜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展開對口幫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構建上下聯動的城鎮脫貧解困政策體系,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1.2" "相對貧困短期內仍難消除,少數群眾返貧的風險依然較大,慈善救助亟待快馬加鞭
我國鄉村貧困治理面臨社會動員碎片化、科層化社會動員存在負效應、社會動員和社會參與失衡等困境,[3]城市人口相對貧困問題盤根錯節,相對貧困短期內仍難消除,少數群眾返貧的風險依然較大,慈善救助不可或缺。從絕對值看,2020 年農村居民低收入組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681元,底層40%人口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7536.5元。[4]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平均分為五個等份,處于最低20%的收入家庭為低收入組)。[5]
我國近年來慈善組織每年募集的捐贈款物總額(1500億元左右),僅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15%左右,個人向慈善組織進行的捐贈僅占全部捐贈總額的25%左右。[6]與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在這兩項指標上有較大差距。可見,媒體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和生花妙筆宣傳慈善法、慈善事業發展和需求、慈善先進人物的酸甜苦辣和先進經驗,助力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得更快,變得更高、更強。
1.3" "慈善類媒體要善于運用傳媒科技找到真問題
消除貧困之后,易返貧人口主要面臨哪些挑戰,相對貧困的表現是什么,相對貧困發生率為什么如此高,誰更易陷入相對貧困,相對貧困對他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慈善領域的媒體既要善于通過政府部門的調研和學者的學術研究發現問題,也要善于通過專業數據庫檢索分析、抽樣調查、流調數據、訪談等方法,敏銳地發現真正存在的問題,為政府部門和學術研究者提供線索和啟迪。
譬如通過傳統媒體追蹤新媒體的動向。新媒體產品本身難以迅速查詢其包含的內容,雖然現在有了倍速播放技術,也依然如此。比如,很難一鍵定位具體的某一句話的來源,遑論出現在哪個具體時刻。文字是新媒體產品的基礎,新媒體產品若能做得出色,相關內容在其文字作品、學術文章中也會有體現。通過中國知網查詢和百度搜索,可以迅速捕捉慈善領域新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發展的方向,整體誤差不會太大。
1.4" 要通過發展慈善事業推動扶貧、濟困、扶老、救孤等工作
社會越向前發展,困難群眾的個性化需求和個性化問題越多,政策推動、法治保障、多層化動員的起效就越慢、越難,因而更需要加強社會建設、發展慈善事業,通過發展慈善事業推動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災害救助、污染防治、生態改善、教科文衛體事業發展等工作。
首先,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之所以貧困落后,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有地處偏遠、技能低下、資金有限等客觀條件制約,更有故土難離、缺乏勇氣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但貫穿所有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條是思想觀念的封閉、保守和落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所以媒體要善于和慈善機構、學術研究機構協力開展旨在推動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觀念枷鎖的慈善事業。
其次,慈善事業的推進,既要靠政府推動、立法保障,也要靠媒體引導和教育推動,媒體在瞭望、探照、鼓與呼、發揮橋梁紐帶等方面的作用任重道遠。例如,小鎮做題家(網絡詞匯,指“出身小城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但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就業難、成才難的現實,由于豆瓣網站上的“985廢物引進計劃”、伍繼紅和常學福一些新聞事件的曝光才得到關注,而且至今得到的關注也很不夠。筆者曾以第一代大學生“寒門貴子”作為全文檢索的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KNI)的高級搜索模式下進行檢索,發現從2016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這5年中,600多種報紙刊物發表的文章里,只有12篇期刊文章和2篇報紙文章分別包含上述關鍵詞。再比如,腦癱患兒主要出生于貧困家庭,其背后的原因是這些家庭的孕婦在懷孕時孕檢不夠充分、營養跟不上、經常出現憂慮等。在這些選題的報道中,視頻連線等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提升公信力,變聲、虛化等技術的運用則有助于保護當事人的隱私。
再次,教科文衛體某些事業的發展難以立刻見效,或成效難以立刻顯現,因而不易獲得更廣泛公眾的慈善捐贈。困難群體常常因為生活在深山里或自我封閉中,即便媒體去采訪報道,也需要相當的溝通技巧才能讓他們說出心聲。媒體資料庫算法的升級換代、擁有方言翻譯功能的錄音設備等,給媒體的報道提供了助力。
最后,新媒體平臺在報道頁面嵌入捐贈入口的能力,直接影響愛心機構和人士的慈善行為。2022年6月,河北大學北京、天津兩地校友會驚聞2009級兩位校友年僅2歲的兒子罹患神經母細胞瘤,該病需要經歷多次化療、手術、再化療、局部放療,造血干細胞移植、免疫治療等,治療費高達150萬元以上,通過自媒體公眾號共同發布愛心捐款倡議書,全國上千名校友捐款、轉發。短短20個小時,水滴籌、銀行、微信和支付寶各平臺就收到近55萬元捐款。其中有很多校友是直接在微信群通過轉賬方式捐的款。可以想見,如果沒有便利的支付手段,很難產生這樣的效果。
2. 經驗教訓:群眾的困難能否被看見,決定他們能得到怎樣的幫助
2.1" 多提供受助人信息,有利于激發愛心人士的助人動機
免費午餐基金公募計劃抵達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桐木小學之前,一年級學生強子在學校吃到最好的飯就是“烤土豆就著涼水”[7];2016年5月24日,勒爾社孩子們爬天梯上學的事件通過《新京報》和騰訊新聞首發后,牽動人心。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勒爾社的孩子每半個月就要走一次險路——攀爬順著懸崖修建的17段藤梯,再走一段沒有護欄的崖壁(成年人上山走這段路也要耗費兩三個小時)。[8]幸運的是,他們的困難經過媒體極具畫面感的報道,得到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問題已經迎刃而解。截至2023年,免費午餐基金公募計劃已惠及37萬名學生。“懸崖村”的故事被講述出來之后,當地政府為該村投資修建了2556級臺階,總長度2.8公里的鋼梯。[9]此外,涼山州全面落實貧困學生資助機制,鼓勵社會團體、公民個人捐資助學,構建了精準到人、全區域全學段全覆蓋的教育資助體系。2019 年,涼山州共資助學生 127.54萬人次,累計資助 24.5 億元。[10]
新媒體和圖文視頻新聞瞬間抵達和海量信息即刻互通的特點,也有助于推動愛心人士做出慈善行為。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以輿論監督為己任的新華社客戶端新媒體欄目“全民拍”,緊急開通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全力推動救援工作高效開展。其間,“全民拍”編輯部收到百余條求助線索,促成了人員和物資的對接,并記錄了萬眾齊心抗災的一幕幕感人畫面。[11]可見,雖然“全民拍”欄目目前主要用于輿論監督,但在慈善領域的應用未來可期。
河南水災期間,澎湃新聞派出五路記者前往受災地區展開防汛救災采訪,發回稿件百余篇。為了更好地幫助災區群眾共渡難關,澎湃新聞于2021年7月21、22日分別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愛德基金會,在聯勸網、騰訊公益等平臺聯合發起上線“防汛救災馳援河南專項行動”“馳援河南災后重建專項行動”互聯網公募籌款項目。其中,“馳援河南災后重建專項行動”僅用2天就完成了608.6萬元籌款目標,12萬多人次參與捐款,是近年來籌款速度最快的互聯網公募項目之一。“防汛救災馳援河南專項行動”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僅通過線上募捐就收到愛心人士捐款454.9萬余元。
2.2" "媒體缺位,需要幫助的人難以得到慈善救助
但與前例相比,2021年10月5日山西發生洪災后慈善捐贈的情況就不可同日而語了。《農民日報》評論部鞏淑云撰文說,此次災害事件中,山西缺少救援和關注,部分媒體不僅暴雨初期報道很少,發布的一些信息甚至因為過于“歲月靜好”,而導致很多網友強烈不滿,網友們“沖”到媒體官方微博下“教”他們如何設置話題、評論,以提高話題熱度。[12]2021年10月9日,#山西加油#沖上微博熱搜第一,網友們開始踴躍捐款捐物。[13]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受助者的受助需求、出生地、人格形象、性別,甚至有特殊意義的姓名、相貌,會潛在地影響愛心人士的助人行為。所以,將來慈善領域的媒體,在不侵犯隱私、不傷害尊嚴的前提下,要善于利用傳媒科技,多提供受助人的照片、經歷、身份等信息,有利于激發愛心人士的助人動機。
3.瓶頸關隘:媒體急需既懂慈善又懂新聞寫作和傳媒科技的從業者
要想借助媒體的力量,更有效地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還需要突破人才匱乏的瓶頸關隘。
3.1" "媒體要著力培養一批精通慈善的調查記者
公募、慈善信托等細分領域專業性強,媒體記者短時間內很難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學懂弄通,有時還難以拿到權威數據。2018年5月10日,《湖北日報》發表的《2018胡潤慈善榜數據失實 湖北慈善總會要求更正遭拒》一文里說,湖北省慈善總會發表聲明表示“湖北省慈善總會榮譽會長、勁牌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少勛先生名列《2018胡潤慈善榜》榜單第50位,以集團名義向湖北慈善基金捐贈5753萬元”數據不實。該聲明中,湖北省慈善總會負責人說,按照榜單的統計時間,即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勁牌有限公司通過湖北省慈善總會累計捐贈款物51899.79萬元。[14]除了數據失實,還出現過慈善事件輿情反轉,這就導致一些媒體本著但求無過的思想,回避慈善領域的選題或者“大題小作”。將來,媒體要著力培養一批精通慈善的調查記者。有了火眼金睛、生花妙筆和拍攝剪輯能力,媒體才能在慈善領域建奇功。
3.2" "慈善新聞制作必須做到深入淺出
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當下,助人的意愿會相對稀缺,唯有故事更打動人、文字更有感染力和沖擊力才能“殺出重圍”。這在新聞傳播的很多領域已經成為共性問題,不贅述。同時,大慈善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慈善新聞制作必須做到深入淺出,讓人一目了然、過目難忘。比如在新媒體文章中用好超鏈接、數據表格、動圖、示意圖等,讓讀者能夠便利地了解一些相關法規、概念、新聞報道和紀錄片等。這客觀上對記者運用傳媒科技提升傳播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慈善領域的媒體人要精通攝像、視頻拍攝和剪輯
在慈善領域,單純懂新聞寫作是不夠的,要精通攝像和視頻拍攝和剪輯,如果能完成更復雜的視頻編輯任務和動畫制作就更好。從“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的標志性照片,到大涼山深處的孩子們為了上學走了多年的“天梯”照片,都帶給讀者沖擊力,都已經證明了傳播理論所說的“一圖可以勝千言”。 捐步數做公益、“螞蟻森林”公益造林公益項目一經推出迅速走紅網絡、贏得廣泛支持的案例,再次證明了傳媒科技對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獨特作用。媒體必須發揮人才優勢,積極和同行開展橫向合作,以小成本博取大效益。
4. 解決方案:新媒體要在公益慈善領域做好智庫和橋梁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們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引導社會各界關愛貧困群眾、關心減貧事業、投身脫貧行動。我們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創新社會幫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其中,“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創新社會幫扶方式”,是媒體的優勢所在,也是職責所系。
4.1" 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創新方法,促進慈善事業發展
“搭建社會參與平臺”的前提是找到亟需社會參與的項目,策劃社會參與的形式,探索便于社會參與的技術等。
以當下國家高度重視的促就業、穩經濟兩項重要任務來看。媒體利用傳媒科技助力慈善事業的方式可以是聯合IT企業,共同開發求職招聘公益平臺,開發招募有經驗者指導求職者寫簡歷、準備面試的公益輔導平臺,開發招募愛心商家給求職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優惠賓館房間和餐食的公益平臺。聯合調查機構,利用在線會議、在線文檔等科技手段,高效地開展城鄉居民消費心理調研、農民經濟作物種植情況調研等,通過發布報告和藍皮書,引導農戶和物流企業等合理規劃,避免供需失衡。
2021年9月17日,民政部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分享了多種做慈善的新辦法——捐步數、參加義拍、公益服務、宣傳慈善理念等,現如今,隨時隨地都可慈善,希望通過大力推動,讓慈善成為一種習慣,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15]
以此觀之,策劃社會參與的形式可以是直接參與——購買助農產品、義賣,也可以是間接參與,比如參與慈善健步走、義演、公益宣傳等。媒體在其中的作用可以是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見聞進行公益活動的策劃,可以是利用自己的人力和設備進行視頻節目的制作、公眾參與平臺的研發,利用自己的平臺進行公益文章和音頻視頻的傳播,利用自己的服務器等設備運營平臺等。
4.2" "借助自身用戶流量、網絡技術方面的優勢,幫助困難戶和草根機構
知名媒體具有顯著的流量優勢,可以借助自身的用戶流量、網絡技術,為困難戶代賣農產品、為草根機構的慈善活動提供便利,從而避免其“余熱”白白散掉。在此過程中,可以時時關注平臺上發生的感人故事,比如困難戶為了講誠信甘愿放棄利益、社區明星帶領街坊幫助病弱農戶采摘等事例,給大眾以啟迪,給困難群眾以激勵和希望。總之,媒體在深度參與中,更易于捕捉到真實而有力量的新聞線索。
可喜的是,一些媒體勇擔使命,奮力前行,已在慈善事業發展中初露鋒芒。2022年1月21日,中國新媒體公益2021十大優秀案例正式發布,覆蓋教育公益、救災公益、維權服務等領域,包括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報送的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公益服務平臺、澎湃新聞報送的“河南洪災緊急求助平臺暨募捐項目”、科技日報社報送的“科技微光點燃未來夢想”主題公益活動等,其共同特點就是廣泛運用新媒體技術。
于2021年年初全新上線的新華社客戶端8.0版,將打造媒體與網民雙向互動的“全民拍”社會治理交互平臺作為核心目標,聚焦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為主流媒體助力社會治理提供了重要抓手。該平臺聚焦“辦實事、解難事”,推動編輯部由專業新聞的生產者向專業新聞生產的組織者轉型,打造“社會治理信息總匯”,構建起融合專業生產內容(PGC)、用戶生產內容(UGC)的開放式平臺,實現一鍵拍攝和一鍵提交。[16]網友可以像發朋友圈、發視頻號一樣,自如快捷地提交民生難點、痛點、熱點線索,線索直接進入新華社客戶端編輯后臺,經過核實后,相應地分發給部委辦局和地市相關部門,有報道價值的同步分發給新華社各部門和地方分社,推動問題的有效解決。
科技日報社于2021年倡議發起“科技微光點燃未來夢想”主題公益活動,并得到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的積極響應。該活動聯合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等機構,倡導院士、專家、教師等志愿參與,通過網絡直播、線下課堂等方式將優質科普教育內容輸送到鄉村。至今,項目已惠及河南、廣西、云南等27個省、自治區的1039所鄉村學校,直接受益學生超31萬人。[17]
5.打造宣傳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號召動員、展示成果
展望未來,媒體應著力打造互動型新媒體平臺,既做好慈善新聞的生產者,也做好慈善新聞生產的組織者,以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幫助到更多困難群眾。
5.1" 慈善領域的媒體要借助傳媒科技延伸觸角,尋找機會
近年來,慈善機構和公益愛心人士不斷開辟新的慈善領域,例如關愛未成年人、幫助孤寡老人完成微心愿等。但還有很多新的慈善領域和慈善實踐亟待開疆拓土,例如關愛新型罕見病患者、利用交通條件的改善擴大慈善機構的活動半徑、幫助新成立的行業協會商會策劃和執行慈善項目等。慈善領域的媒體要善于通過公開渠道抓取政府各部門關于慈善事業的規劃和發展報告,抓取和分析與慈善事業相關的統計數據、流調數據,分析和解讀慈善事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和面臨的挑戰。比如,媒體可以通過建立日程表和關鍵詞庫,在每年的高考季關注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人數、分布等情況。再比如,如果當地的慈善事業起步晚,媒體可以利用輿情分析工具,剖析河南省鄭州市、浙江省海鹽縣、福建省晉江市等慈善事業發達地區動員行業協會商會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資助困難大學生、滿足困難大學生微心愿的好做法,號召本地機構和個人舉一反三。
5.2" "借助拍攝、寫作和講述,把困難盡可能鮮活地呈現出來
通過視頻會議等技術,把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眾的目光引向亟需慈善力量投入的領域和區域,使之形成過目難忘、刻骨銘心的直觀印象,例如類似昔日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的干旱,類似昔日江西省興國縣的水土流失、極端天氣,類似懸崖村的極端路況。像“全民拍”一樣做慈善新聞生產的組織者,把數以百萬計的村干部、數以十萬計的駐村干部,以及數以百萬計的社會企業與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組織起來,借助他們的拍攝、寫作和講述,把群眾生活中的困難盡可能地發掘出來。比如,2021 年 11 月初,山東省膠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了解到當地部分果園遭遇滯銷問題,于是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在“云上膠州”客戶端開展了直播助農服務活動,并動員公益慈善組織參與其中,當日即幫助種植戶銷售蘋果 1 萬多千克。[18]
5.3" " 加強信息技術推廣,實現多平臺融合
媒體要充分利用自身在視頻加工方面的特長,加強慈善法的宣傳,讓更多的大眾明白如何做慈善、做專業志愿者,懂得如何申請成立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申報個稅抵扣等。同時,加強視頻和照片拍攝技術,以及慈善故事寫作的經驗分享,讓更多愛心人士能生產和傳播慈善領域的好照片、好故事。 例如,央視社會與法制頻道欄目《熱線 12》在播出“中華慈善日特別節目”時,也在網絡中同步直播,并將新媒體端用戶的評論信息反饋到演播室節目現場,這就充分利用了多平臺融合的優勢,增強了互動性。[19]
5.4" "加強追蹤研究
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以“追蹤報道+慈善”作為標題關鍵詞進行檢索,截至2022年6月底,結果為0篇;將其作為摘要關鍵詞進行檢索,結果為10篇,可見相關的研究和實踐還比較缺乏。將來,媒體應開辟一些類似“今日慈善熱點”“慈善史上的今天”“慈善人物”的欄目,充分利用輿情分析工具,做好慈善領域的輿情監督和歷史大事件、慈善熱點人物的追蹤報道,用古今中外先進人物的事跡激勵大眾投身慈善事業。
結語
媒體亟需既懂慈善又懂新聞寫作和傳媒科技的從業者,利用新媒體融合技術,搜集多元數據信息,進行全息采寫,進而通過跨媒介立體化傳播,更有效地推動慈善事業的全面發展。
[1] 王會賢,王振耀:回顧汶川十年:公益行業對社會的慈善熱情,最多消化了20%[EB/OL].http://www.yidianzixun.com/n/0J1VeKGn/2018-05-11/2023-01-11.
[2]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共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抓緊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促進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329750648255200amp;wfr=spideramp;for=pc,2022-03-15/2023-01-10.
[3]張登國.中國鄉村貧困治理中的社會動員問題研究[J]. 教學與研究,2021(7):25-34.
[4]檀學文,吳國寶,楊穗.構建農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穩定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J].中國發展觀察,2021(4):45-48.
[5]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 .人民日報,2023-03-01.
[6] 陳斌,陳斌.共同富裕視角下的慈善事業[EB/OL]. http://k.sina.com.cn/article_3298729782_c49e9f36019013ivq.html,2022-02-22/2023-01-12.
[7] 劉偉.免費午餐到社會賦能 聯合公益破解中國鄉村脫貧難題[EB/OL]. https://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70522/30554840.html,2017-05-22.
[8] 陳杰.“光速進化”的懸崖村[J].城市黨報研究,2020(11):81-83.
[9] 陳科,楊宇航.故事仍在繼續,更好的日子在后頭[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03-09/9696580.shtml.2022-03-09/2023-01-11.
[10]劉群,任國平.決戰大涼山[J].人民教育,2020(21):33-39.
[11] “豫”見真情!“全民拍”為災區搭起“互助通道”[EB/OL].http://news.cnhubei.com.2021-07-27/2023-01-12.
[12] 鞏淑云.“無人問晉”已經過去,還有什么值得深思……[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33016525541131amp;wfr=spideramp;for=pc,2021-10-20/2023-01-14.
[13] 提高災情能見度,避免“無人問晉”[EB/OL].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011A09QRB00?refer=wx_hot,澎湃新聞,2021-10-11/2023-01-14.
[14]楊麟,宋丹丹.2018胡潤慈善榜數據失實 湖北慈善總會要求更正遭拒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805/t4109545.shtml[EB /OL]. 2018-05-10/2023-01-14.
[15]陳思彤.民政部副部長:慈善不只是捐款捐物,捐步數也是做慈善[EB/OL].https://www.yicai.com/news/101176887.html,2021-09-17/2023-01-13.
[16]周繼堅,楊開宇.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在移動端走好“群眾路線”[J].傳媒評論,2021(4):12-14,
[17]趙衛華.“科技微光點燃未來夢想”主題公益活動入選中國新媒體公益2021十大優秀案例[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556368026658028amp;wfr=spideramp;for=pc,2022-01-21/2023-01-15.
[18]傅鴻宇.探析縣級融媒體中心移動客戶端的“突圍之道”——以膠州市融媒體中心客戶端“云上膠州”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22(10):33-36+40.
[19]孫東方,劉德雙,徐春方.融媒體直播平臺構建及互動技術運用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2(2):143-144.
作者簡介:孫彥川(1979-),男,河北邢臺,記者(中級職稱),中國社會報社,研究方向為新媒體技術、新聞與寫作;曹素妨(1987-),女,河北滄州,編輯(中級職稱),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為媒體融合技術與采編發。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