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從新聞編輯力的內涵解讀出發,具體分析移動互聯網對新聞編輯力的沖擊影響,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編輯力重構的具體內容和對策。【方法】采取歸納總結法和定性分析法,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分析移動互聯網對新聞編輯力的影響與重構。【結果】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公眾可以利用多種渠道發布、轉發和分享信息,從而弱化了新聞對社會信息的探查和協調功能。同時,新媒體的發展及其用戶需求導向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機制,弱化了新聞的公共屬性和公益屬性,這給新聞編輯力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這對新聞編輯力的重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結論】新聞的重要價值之一就在于通過對事實真相的探查與理性的邏輯思維,協調社會行動,達成社會共識,這一價值需要通過新聞編輯力來實現。為此,新聞編輯需要立足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編輯環境的變化,強化自身對事實真相探查和理性邏輯思維的角色擔當,發揮協調社會行動、告知公眾真相和維護社會價值導向的作用。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新聞編輯力;新聞公共性;技術水平" " " " "中圖分類號:G213"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2-119-05"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2.024
本文著錄格式:芮玲玲.移動互聯網對新聞編輯力的影響與重構[J].中國傳媒科技,2023(02):119-122,133.
1.新聞編輯力的內涵闡釋
新聞編輯力是編輯工作者的重要業務素質和評價編輯能力的重要標準,從定義上來說,新聞編輯力是一種告知客觀真實的新聞思維和承擔社會公共性的新聞表現能力,新聞編輯力由新聞編輯在信息發現、選材、策劃和整合等方面的具體能力綜合而成,是一種專業的業務素養。[1]新聞編輯力主要由以下5個方面構成:第一,發現力。發現新聞的能力。雖然新聞編輯不是一線記者,但新聞編輯也需要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身知識,在新聞記者的信息提供基礎上,基于對新聞的發現力進行新聞編輯。同時,新聞編輯也需要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新聞信息的搜集;第二,選擇力。主要是指對新聞的選擇,這是新聞編輯工作的起點,選擇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新聞編輯所需要具備的新聞判斷力,從而確保對新聞價值的把握。新聞編輯需要立足公眾信息需求、社會道德規范和新聞編輯方針等進行新聞的選擇;第三,表現力。是指能夠把新聞更好地呈現出來的能力。新聞的呈現需要視覺性的內容,比如圖片、排版、色彩等,也需要具有深度性的標題、合理的字數,以及不同平臺的表現形式。這樣才能讓優質新聞內容獲取更多的關注,并對受眾產生更深刻的影響;第四,整合力。整合力是對新聞要素進行基于社會關系和理性思維的整合協調能力,這需要新聞編輯能把那些具有時效限制的新聞內容整合為一種文化資源。這需要新聞編輯高度重視新聞的社會價值,形成真實、系統、理性的新聞信息內容和長遠的新聞影響力;第五,解析力。解析力主要與新聞編輯的客觀條件限制相關,由于新聞報道有一定的時效性規定和版面限制,新聞編輯往往需要從龐雜的新聞信息中清晰闡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并把價值判斷融入其中。
新聞編輯力的主要內涵要素是上述5個方面的內容,雖然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代新聞信息的制作、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但這5個方面仍是新聞編輯力的主要構成。
2.移動互聯網對新聞編輯力的消解
2.1" "新聞源泛化削弱編輯角色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和智能產品的普及,讓新聞的內容生產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大眾化和互動性的特點。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到10.51億,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88億,較2021年12月增長1698萬,占網民整體的75.0%。可見,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龐大,網絡新聞信息對廣大受眾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同時,手機、電腦等終端,新聞傳播網站、App、視頻賬號、公眾號等,都能進行新聞信息的編輯、發布和反饋,新聞的發布和傳播渠道更加豐富,新聞內容也更加多樣。面對復雜多樣的新聞信息,大眾在信息獲取過程中對傳統新聞編輯的依賴性大大降低,由此也就削弱了新聞編輯的角色功能。同時,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眾可以隨時發布所拍攝的照片或者視頻信息,并且不加選擇和編輯地進行信息的發布。受眾的新聞信息渠道往往不是通過官方新聞媒體,而是大量個人采集到的信息。而傳統的新聞編輯不僅需要對新聞進行選擇[2],還要對新聞素材進行內容編輯,這導致當前很多權威媒體的新聞只是承擔對大眾信息的搜集、編輯和澄清功能,新聞編輯在民意傳遞、新聞報道和社會責任承擔等方面的能力被削弱。
2.2" "新媒體發展弱化了新聞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社會屬性,是在人的利己性與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類生存的共在性,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依性。代表公共利益進行社會話題的討論,是新聞媒體在現代社會存在的重要價值之一[3],也是新聞媒體及新聞編輯區別于其他媒體平臺和社會團體的重要特征。但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想要獲取新聞影響力,就需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進行新聞選材和新聞內容的編輯。特別是短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可以根據用戶信息瀏覽的特點進行內容的精準推送,這讓很多用戶陷入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繭房”之中。這種用戶導向的新聞編輯和信息推送,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聞的公共屬性。另外,從社交媒體到視頻媒體,大量的內容創作,讓新媒體平臺陷入內容競爭之中。播放量、點贊量、觀看量等新聞內容的評價標準,則讓媒體在進行新聞選題、新聞編輯和新聞推送時,迎合用戶的情緒、情感和喜好等非理性因素。[4]盡管這種編輯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用戶,獲得受眾的關注,但長此以往會造成用戶的趨同和群體之間的割裂,不利于個人與社會多元化關系的形成。
3.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編輯力的重構內容
3.1" "思想重構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出現娛樂性、主觀性目的性的傾向,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的欠缺,也讓新聞報道充滿片面性,無法客觀呈現新聞事實,并形成理性辯證的新聞內容。[5]新聞編輯人員能夠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新聞編輯秉承客觀性和公共性的原則,走專業主義和公共性表達的新聞編輯路線。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媒體更需要承擔參與公眾生活和引導社會價值的重要責任,利用和創新新聞傳播內容形式,擴大主流媒體的影響力。為此,新聞編輯要從紛繁復雜的移動互聯網信息中,以對新聞的敏銳發現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向公眾提供事實真相,監督政治權力的運行和市場經濟主體的商業行為,以對客觀性、真實性和公共性的追求,讓大眾能在海量信息中,去偽存真,找到事實真相,并以豐富、深刻和形式多樣的新聞內容輸出[6],為社會大眾的信息分享、轉發提供高質量的文本依據,真正發揮新聞編輯服務大眾的作用和社會監督的功能。
3.2" "角色重構
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與產品的發展使用,讓新聞信息覆蓋的范圍更廣,受眾群體的層次性更加復雜。浩如煙海的信息傳播,讓傳統新聞編輯從新聞報道者,逐漸轉變為新聞信息的核實者。[7]為此,新聞編輯要充分認識當下的輿論環境和媒介環境,從基于新聞選擇力的新聞選擇角色轉變為基于新聞判斷力的新聞核實角色。新聞編輯要把工作的重心從決定公眾需要知道什么,轉向幫助公眾在復雜的信息傳播和新聞來源中,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提高移動互聯網中新聞信息的可靠性。在此過程中,新聞編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理性思維和專業能力,進行新聞信息的解釋與分析,幫助大眾辨明真相,理解新聞信息所傳達的內涵。
隨著數字化手段和工具的出現與發展,新聞編輯可以充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從新聞信息傳播軌跡、門戶網站新聞數據和大眾新聞媒介使用痕跡中,分析和梳理大眾最為關心的新聞內容,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議程設置[8],在龐雜的新聞信息中形成基于公共性、客觀性和真實性的新聞報道,篩選出專業性和權威性的價值信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社會事務參與過程中的專業性、批判性和引導性功能。同時,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時效性缺陷。
3.3" "觀念創新
移動互聯網設備的更新迭代和廣泛普及,為場景時代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手機、平板和可穿戴移動智能設備能夠把大眾活動信息上傳,并進行數據庫存儲。這些數據對新聞媒體來說,是進行新聞內容生產、受眾體驗分析和新聞反饋互動評估的重要依據。[9]互聯網讓大眾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緊密的聯系和交互,特別是社交平臺能基于大眾的現實社會關系和聯系構成新的社交形態,并以場景化的社交關系和社交空間來呈現。基于技術發展逐步形成的社交產品,能夠持續發揮“場景”作用,聚合和構建大眾的社交行為和社交關系。
在場景構建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把握大眾的注意力焦點、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對用戶的精準畫像。新聞編輯只需要根據用戶畫像的信息,就能將用戶信息與用戶個人移動穿戴設備上所傳送的即時場景信息匹配。當然這種信息匹配和推送,與媒體平臺的算法推送有所不同,基于場景的匹配,主要是根據用戶的行為習慣和使用場景,提高新聞信息的閱讀效率,實現大眾在任意時空接收新聞信息的可能性。[10]場景化的新聞信息傳播,深刻改變了傳統新聞信息的傳播形式,為此,新聞編輯要更新新聞編輯觀念,學會和精通場景技術背景下的新聞編輯,破除當下新媒體新聞信息推送造成的“信息繭房”陷阱。這也能為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編輯的轉型和新聞編輯力的重構提供保障。
4.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編輯力建構策略
由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來源渠道越來越豐富,傳統以新聞記者為新聞生產中心的形式發生了轉變。新聞編輯成為對海量新聞信息進行篩選、編輯的中心,這讓當下的新聞編輯人才更加緊缺。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編輯工作,更加考驗新聞編輯力,需要具備深厚的知識儲備和職業素養。此外,現代新聞編輯人才,是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行為邏輯、思維方式和對新聞的認知,以及對新聞編輯力的認識都受到移動互聯網的深刻影響。部分新聞編輯忽視了新聞的公共性和社會性,無法在新技術的發展和海量信息中識別真相,削弱其社會協調、理性批判和輿論引導的角色功能。因此,在明確新聞編輯力重構內容的基礎上,要立足新聞編輯人才培養的工作重點,強化新聞編輯的編輯力提升。
4.1" "新聞編輯自身編輯力的建構
面對技術發展和媒介環境變化的大背景,新聞編輯更要發揮其工作的公共性、引導性和思維理性作用,積極參與到對大眾生活的影響中。新聞編輯要學會利用數字化的技術和產品進行新聞發現、新聞判斷、新聞整合;以新聞倫理規范堅守新聞內容的公共性、客觀性和監督作用;以深厚的知識和專業素養凝聚社會共識。無論技術變革和工具創新給新聞編輯工作帶來多大的改變,新聞這一行業的公共性都是不變的,新聞編輯需要在適應行業生態變化、工作方式變化和技術沖擊的同時,更加突出對新聞公共性的追求,以更好地從專業角度和社會價值角度提升新聞篩選、判斷和解讀能力。
4.1.1" "專業知識積累與新聞公共性追求
豐富的專業知識積累是新聞編輯開展新聞編輯工作,發揮新聞編輯力的基礎。為此,對新聞專業的學習者和新聞行業的從業者來說,要持續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高個人的新聞素養。此外,雖然新聞編輯專業的人才仍然是新聞編輯隊伍的主要構成,但計算機信息科學、經濟、文學、法律等不同專業人才轉型新聞編輯的人才數量也十分龐大,他們往往更具經濟、文學和法律等相關知識和素養,但缺乏系統的新聞編輯素養的培養和新聞編輯力的訓練。[11]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他們往往能夠對專業領域的新聞事件提供更具深度和專業性的分析。由此,一方面,新聞專業背景的新聞編輯,需要拓展自身在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從而保障新聞編輯過程中,提供更加專業性和更具理性思辨的新聞選題和新聞內容;另一方面,作為非新聞學科背景的新聞編輯,要補充新聞編輯相關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新聞編輯素養。
新聞編輯在專業知識的豐富之外,還要積極發揮新聞編輯的公共性作用,提高自身新聞編輯過程中的公共性追求。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量信息充斥互聯網中,這些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往往缺乏社會公共意識和對事實真相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可能會造成不良社會信息的廣泛傳播,從而造成對社會的危害。因此,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編輯更需要發揮公共性責任和作用,立足新聞編輯,服務公共傳播:探究新聞的真實性和全貌,并在思想上以公開透明和理性思維進行新聞內容的選擇、整合和發布。移動互聯網下,新聞編輯需要更加強化公共傳播理念,改變服務新聞媒體的傳統編輯觀念,在更加廣泛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中,更加突出地發揮自身作用。
4.1.2" "與時俱進,提升專業技術水平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編輯要有正確的三觀和理想情懷,更加突出的寫作和表達能力,并能積極學習和掌握新的新聞編輯技術和專業技能,讓個人的新聞編輯工作向時代發展方向看齊,為推動社會健康有序發展貢獻力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編輯最需要掌握的就是資源整合能力和場景識別能力,這都需要通過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和知識的學習來實現。
在新聞信息采集、新聞內容制作和新聞傳播的技術設備、渠道都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新聞編輯力不僅體現在對傳統編輯技巧的掌握,還需要充分認識、理解和掌握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編輯工具和形式。為此,新聞編輯要提高對信息數據資源的整合能力,對數據的分析與可視化呈現能力,對新聞傳播場景的挖掘與構建能力。[12]當前,新聞編輯作為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生產的中心,需要在移動互聯網的挑戰下,建立更加穩固的合作群體,聚合數據分析、場景識別、輿情研判和政治辨別等多方面的人才,形成專業性強、技術精湛的專業編輯隊伍,為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編輯力的重構和充分發揮提供保障。
4.2" "新聞編輯人才的培養
現代技術的發展,讓各個科學領域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特別是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充分應用到各個傳統行業之中。這讓傳統行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一種專業的綜合性趨勢。這一方面體現在技術與人文學科的融合,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人文學科自身的融合。就新聞行業而言,往往一個新聞事件所涉及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件社會新聞可能隱含著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加強對綜合性新聞編輯人才的培養。不同專業方向的新聞編輯需要拓展專業相近的其他專業知識,如財經編輯可以強化政經知識的學習;法律編輯則可以多學習社會學相關的內容。此外,新聞編輯還要積極學習數據辨別、使用與挖掘能力的知識。這不僅需要新聞編輯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新聞單位注重對編輯的培訓。
高校作為新聞編輯人才的主要培養陣地,需要把握當前新聞環境的變化和新時代新聞媒體發展的要求和方向,在新聞編輯人才的培養中,強化新聞編輯的公共性職能,把公共性貫穿于新聞編輯倫理、編輯技巧和編輯知識的教育之中,把公共性內化為新聞編輯的核心素養,從而讓新聞編輯能夠在未來的編輯工作中,以強大的定力應對紛繁復雜的移動互聯網新聞環境,擔負和傳承新聞的責任與力量,推動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背景下,對公眾引導力和對政治權力、商業行為監督力的提升。
4.3" "行業內外培養方略與政策意識
新聞編輯力不是僅依靠高校的新聞專業培養就能形成的能力。教育機構的培養往往為新聞編輯人才提供了專業的知識和素養,但卻無法保障新聞編輯能夠積極應對行業快速變化和勝任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編輯工作。為此,行業內的新聞編輯力培養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是延續高校新聞編輯人才培養,延續新聞編輯不斷學習提升的重要內容。當前,在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持和對傳統新聞生產模式改造下,“中央廚房式”的新聞制作模式,成為新聞內容搜集、新聞信息制作和新聞信息發布的主要方式。因此,要積極推動新聞編輯對這一新聞模式的適應能力,提高其新聞制作各個環節的編輯力、整合力和專業技術能力。
新聞編輯在維護社會和諧、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優良風氣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社會作用。因此,也需要結合當前新聞行業、社會價值觀念的實際需要和主流宣傳導向,強化新聞編輯力建構的頂層設計。
結語
移動互聯時代,個人發聲欲望、表達欲望與微資源的激活加上發聲平臺的構建帶來了“信息泛化”危機。眾多的信息雜亂無章地出現在公眾面前使公眾出現了選擇困難。而新媒體平臺的編輯為了通過對用戶數據的挖掘,掌握用戶興趣習慣,從而實現信息的精準推送,但這很容易造成用戶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之中,窄化了接收信息的范圍、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新聞傳播這一現狀,也構成了對傳統新聞編輯力的消解,并對新聞編輯力的重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為此,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編輯要從思想、角色和觀念方面,進行新聞編輯力的重構,降低移動互聯網對傳統新聞編輯工作造成的沖擊和負面影響。同時,新聞編輯還要不斷提升個人專業知識、業務素養,強化對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編輯手段和工具的使用;新聞編輯培養機構,要強化對新聞編輯人才的公共性培養,以應對信息泛化背景下信息泛濫的問題。就行業內部來說,要提高對新的新聞制作模式的應用水平,不斷在實踐中強化新聞編輯的專業技術能力,為其新聞編輯力的重構與提升提供實踐經驗和技術保障。
[1]李玉恒. 論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的新聞編輯力[J]. 中國出版,2013(16):30-32.
[2]蔣金. 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新聞編輯力的實踐探討[J]. 西部廣播電視,2014(21):103.
[3]艾誠. 互聯網時代紙媒編輯力的提升之道——以近5年中國新聞獎文字系列獲獎作品為例[J]. 青年記者,2016 (20):53-54.
[4]馬嵐. 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力重構對策分析[J]. 中國報業,2019(4):65-66.
[5]錢璟. 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力重構對策分析[J]. 新聞研究導刊,2019(5):121.
[6]王庶. 移動互聯背景下的新聞編輯力重構與提升策略探討[J]. 中國廣播影視,2022(11):87-89.
[7]閆麗媛. 淺析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編輯力重構——以《新京報》客戶端為例[J]. 中國地市報人,2022(6):115-117.
[8]王秀華. 新媒體對電視新聞編輯的影響與應對研究[J]. 中國傳媒科技,2022(6):97-99+110.
[9]尹叢叢. 基于大數據背景的新聞編輯數據素養培養探究[J]. 中國傳媒科技,2022(5):86-88.
[10]李旭華.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 中國傳媒科技,2022(4):101-103+115.
[11]王佳麗. 淺析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如何轉型[J]. 中國傳媒科技,2022(4):110-112.
[12]翟繼芳.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和融合能力分析[J]. 中國傳媒科技,2021(5):89-91.
作者簡介:芮玲玲(1973-),女,安徽宣城,主任編輯,研究方向為新聞編輯業務。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