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視頻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和數據統(tǒng)計法,結合國際體操聯合會2022-2024周期健美操評分規(guī)則,探究2022年健美操世界錦標賽有氧舞蹈項目中決賽前八名隊伍的第二風格動作編排特點,旨在為我國健美操隊在該項目中第二風格內容的編創(chuàng)提供新思路。研究結果表明:前八名隊伍的第二風格展示多出現在成套的2/3處,隊形變換和舞種應用多樣,空間層次的運用頻率較高,動作與音樂的契合度高。鑒于此,我國應提高第二風格音樂速率,注意樂曲要貼合編排主題;加強全面舞蹈能力的訓練;使用多元的、復雜的、新穎的隊形排列;重視對空間層次的運用;強調動作的一致性訓練。
關鍵詞:競技健美操;有氧舞蹈;第二風格;動作編排;對策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Second Style of Aerobic Dance Qualifications in Chinese Aerobics Gymnastics Under the New Rules
—— An Example of the Top Eight Finalists in the Aerobic Dance Qualifications of the 2022 Aerobics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Mao YiqingDu Xiru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document-data method, video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data statistic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eight teams in the aerobic dance qualifications at the 2022 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coring rules for FIG 2022-2024 cycle of aerobic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reation of second style content for domestic aerobic tea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eight teams displayed their second style mostly at 2/3 of the performance, with a variety of formation changes and dance applications, a high frequency of use of spatial levels, and a high degree of fit between movement and music. In view of this, our country should increase the rate of second style music,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the music to fit the choreographic theme,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dance ability, use diverse, complex and innovative formation arrangements, then think highly of the use of spatial levels and emphasis on consistency of movement training.
Key words:Aerobic gymnastics;Aerobic dance;Second style;Movement choreography;Solutions
前言
中國國家隊在2012年與2013年的世界健美操錦標賽中蟬聯有氧舞蹈項目的冠軍,這是我國在該項目上取得的最佳成績。有氧舞蹈是國際體操聯合會(簡稱為FIG)的一項正式比賽項目,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別首次納入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世界健美操錦標賽,中國隊均獲金牌。由于疫情原因,我國缺席了近兩屆世錦賽,在經歷長時間的訓練與國家頒布疫情放開政策后,這意味著我國有極大機會重返世錦賽的舞臺爭奪獎牌。
回顧過往中國隊的比賽經歷,雖然整體來說表現出色,但在藝術編排上仍缺乏新穎度[1],需在成套的創(chuàng)編上增加創(chuàng)新元素[2],實現藝術性的突破[3]。近年來,學者不斷在操化動作、過渡與連接、托舉與配合、難度技巧組合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以提升國內隊伍有氧舞蹈項目的競爭水平[4-7]。第二風格是有氧舞蹈的獨特標志,規(guī)則中對其包容度高,發(fā)揮空間大,對成套有很大的提分潛力。與其他強隊相比,我國隊伍的第二風格特質明顯度不高,動作中規(guī)中矩[8],仍有一定的進步空間。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22年健美操世錦賽有氧舞蹈項目中前八名隊伍的第二風格動作編排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視頻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數據統(tǒng)計法。
2規(guī)則內容變化
在2022版規(guī)則中,對有氧舞蹈的定義是:由8名運動員集體編排,采用舞蹈風格的健美操動作,編排必須有一個“主題”并展現出來,成套中必須包含32-64拍的第二風格動作。對比于舊版規(guī)則,內容稍有變化。首先,第二風格的舞蹈不再受限,成套時間增至1min25s±5s,這意味著創(chuàng)編空間更大,編排選擇更廣泛。其次,規(guī)定中的“主題”要求,啟示運動員還應加強表演能力的培養(yǎng)。接著選擇膾炙人口的音樂更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最后,在評分細則上,一致性的減分區(qū)間變?yōu)闊o上限,這表示對運動員的動作細節(jié)、默契等要求更高;在藝術分評判內容中,成套藝術性與藝術表現的分值占到總藝術分的2/5,表現了有氧舞蹈在現代更應注重其“美”和“新”。
3 結果與分析
3.1" 音樂特點分析
僅有3支參賽隊選擇了除街舞舞曲外的其他舞曲,且一半隊伍的第二風格音樂時間均在20秒及以上。BPM為拍子數,隊伍使用的音樂速率可反映參賽隊員的綜合水平,BPM數值越大,速率越高,對運動員的身體要求就越高。韓國隊選取了BPM為158的街舞舞曲,節(jié)奏歡快,動作與主題契合;匈牙利隊選擇了牛仔舞曲,曲風活潑,撲克牌主題貫穿始終;羅馬尼亞隊的是摩登舞曲,BPM達158,風格獨特,與其主題音樂對比鮮明;意大利隊的背景音樂元素豐富;阿塞拜疆的具民族特色;而德國隊的音樂BPM僅為88,但其中層次豐富。大部分隊伍的第二風格編排均位于全套的2/3處(見表1)。
綜上,強隊的音樂普遍具有鼓點明顯和活潑輕快的特點。以往中國隊也偏愛使用街舞舞曲,但相對于主體音樂來說,速率較低,缺乏特色。在比賽中使用BPM值高,主題或特色鮮明的音樂更能抓住評委眼球。
3.2舞種應用分析
羅馬尼亞隊此次大膽地只采用了Waltz作為展示,動作流暢,盡顯優(yōu)雅;匈牙利隊的Jive和其彈踢腿使觀眾印象深刻。大多數參賽隊仍選取了街舞展示。其中,Jazz和Waacking的出現頻率較高。阿塞拜疆隊的舞蹈有著濃烈的異域風情,而烏克蘭隊的編排則中規(guī)中矩,動作偏易。大部分隊伍選擇多舞種結合展示,這利于運動員感受不同舞蹈之間的魅力。韓國隊和意大利隊運用的舞種最多,表現了成員對街舞的靈活運用(見表2)。
有氧舞蹈中不同舞種的融合意味著隊員需加強全面舞蹈的能力練習。中國隊在第二風格中往往會選擇街舞展示,但動作偏簡單,舞種較大眾,在新規(guī)則下,可考慮采用其他小眾舞種,大膽嘗試突破。
3.3" 隊形轉換分析
優(yōu)秀的隊形變化能提升成套的觀賞性。以4拍為臨界點,將隊形持續(xù)時間小于4拍的視為流動隊形,大于或等于4拍的視為固定隊形。由圖1及視頻顯示,大多數隊伍的隊形變換次數多,以組合隊形為主,隊形轉換較為流暢。羅馬尼亞隊和阿塞拜疆隊以單一隊形變換為主,固定隊形和流動隊形數量相似,但羅馬尼亞隊的走位之大,流動性極強。韓國和意大利隊的隊形多出現聚攏分散的編排,構圖清晰,數量豐富;匈牙利、德國隊多以就近走位為原則;羅馬尼亞、意大利、阿塞拜疆、芬蘭隊則以大隊形為主。
總之,多元的隊形變換能帶來良好的藝術效果。但許多隊伍的隊形相似性大,變化幅度較小,需進行更具趣味性與創(chuàng)意性的編排。有氧舞蹈作為中國的優(yōu)勢項目,在隊形編排上較為復雜,數量豐富,對比賽場地的利用較均衡,要在保持優(yōu)勢的同時開發(fā)新穎隊形。
3.4 空間層次分析
通過隊員的身體所處高度為其劃分出三個垂直維度空間,分別是A地面、B站立、C騰空。前八名隊伍在空間層次運用的次數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韓國、羅馬尼亞和芬蘭隊總次數均達10次及以上,而烏克蘭和匈牙利隊則只有2次及以下。其中A-B-A和B-C-B的層次組合運用最為頻繁(見表3)。
韓國隊在編排中所有垂直空間維度都有涉及,高低層次明顯,視覺效果佳;對比之下,匈牙利和烏克蘭隊則略為遜色。阿塞拜疆與德國隊的變換次數相同,但前者融入了雙人配合與托舉,較有視覺沖擊力;后者則采用前后的高低層次變換,整體略顯單薄。大多數隊伍都使用動力性配合轉換層次,其中以雙人配合為主。
總之,部分隊伍重視垂直維度空間層次的編排,但也有的空間設計較為單調,必要的垂直維度層次疊分對于提升隊伍的藝術表現力有著重要作用。中國隊在第二風格中的空間層次變化相對復雜,立體感強,需繼續(xù)發(fā)揮優(yōu)勢編排。
4新規(guī)則下針對我國有氧舞蹈項目的提分優(yōu)化對策
4.1" 提高音樂速率,注意貼合編排主題
音樂是有氧舞蹈的靈魂,在編排時要注意合理設計第二風格穿插的時間,可大膽嘗試多風格音樂,同時第二風格音樂最好能為大主題服務,且良好的音樂剪輯、銜接和音效設計等能為隊伍添彩。中國隊的動作質量向來很高,但藝術分仍有進步空間,相比于第一風格,中國隊在以往第二風格的音樂節(jié)奏相對較慢,風格特質不夠明顯,未來可采用節(jié)奏快、特色鮮明的樂曲,新規(guī)則下還需多考慮音樂的知名度和傳唱度。
4.2" 加強全面舞蹈能力的訓練,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舞種
在日常訓練中,應讓運動員多接觸并學習不同舞種,增強他們對于多種類舞蹈的實力和專業(yè)知識,以更好掌握并詮釋第二風格舞種。多舞種的融合編排或是第二風格設計的大方向,舞種的選擇應根據成員的氣質、能力、成套主題等進行,同時,需強調動作的一致性訓練。在新規(guī)則下,可嘗試民族特色舞蹈或小眾舞種。在歷屆比賽中,中國隊的第二風格都為街舞,后續(xù)或可編創(chuàng)國風舞蹈或其他融合舞種,敢于創(chuàng)新與突破。
4.3" 使用多元的隊形排列,提高復雜性與新穎性
隊形的編排需結合動作來進行,給裁判呈現出清晰的構圖。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隊形變換的路線,特別是要加強隊形編排的新穎度,避免重復出現相似度高的隊形圖案,提高創(chuàng)編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新性。我國在此方面能夠做到均衡利用比賽場地,放大隊形,畫面流動感較強,但隊形變換多以就近原則進行,需加強對隊形構圖的創(chuàng)新度。
4.4" 注重對空間層次的運用,增強畫面立體感
編排中可增加對垂直維度空間層次的轉換,結合背景音樂、主題和動作等做到對場地的最大化利用。多元的層次設計和合理的動力性配合可增強隊伍的藝術表現力,而空間層次的合理轉化也是增強其的重要部分。中國隊在層次的利用上較為豐富,可增加動力性配合的編排,嘗試多元的層次組合。
5" 結論
(1)在新規(guī)則導向下,大部分隊伍仍采取街舞舞曲作為第二風格的音樂,類型豐富、節(jié)奏歡快且鼓點明顯,BPM值較大。此部分的編排多出現在成套的2/3處,且音樂與動作創(chuàng)編貼合成套主題的隊伍得分較高。
(2)第二風格中運用的舞種多樣,動作風格與成套主體具有較鮮明的對比,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Jazz、Waacking、Breaking和Hip-hop,多舞種在第二風格中的融合編排或是未來的創(chuàng)編趨勢。
(3)多數隊伍能完成較多次的隊形變換,其中以組合隊形為主,銜接過渡良好,但稍微欠缺創(chuàng)意性,應增強新穎度。
(4)隊伍在垂直維度的空間層次運用次數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各參賽隊傾向通過動力性配合來完成層次的轉換,其中A-B-A和B-C-B的組合運用較頻繁。
參考文獻:
[1] 司海穎,崔智怡,趙婧怡等. FIG新規(guī)則導向下競技健美操集體項目成套創(chuàng)編研究[J].體育世界,2020,(1):114-115.
[2] 楊華旭.國內外優(yōu)秀健美操選手有氧舞蹈項目成套編排研究——以2019年世錦賽與全國錦標賽前三名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4):240-241.
[3] 鄭紫亞,馬凌波,張中印.2011年世界大運會有氧舞蹈前三名成套動作對比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3,35(5):52-55.
[4] 鄒淼.健美操比賽有氧舞蹈項目編排因素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20(7):18-19.
[5] 李敏.2018全國健美操冠軍賽有氧舞蹈成套動作編排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9):253-254.
[6] 宋平.第15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中國代表隊成績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1):70-75.
[7] 施麗娟,張雪怡.第14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有氧舞蹈成套動作藝術性特征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5):245-247.
[8] 蘇婷,鄭凱生.健美操有氧舞蹈動作編排研究——基于2018年健美操世錦賽有氧舞蹈前八名成套動作[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02): 62-68.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重點建設學科科研能力提升項目(2022ZDJS003)。
作者簡介:毛伊晴(1999—),女,碩士研究生,初級-無,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
通信作者:杜熙茹(1971—),女,博士,正高級-三級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