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倫縣山西會館壁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由于會館建造年代久遠,長期受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壁畫出現(xiàn)多種病害,且處于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嚴重影響壁畫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在對壁畫病害詳細勘察的基礎上,從壁畫結構、制作工藝、病害類型及病害成因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防止各類病害進一步發(fā)生和發(fā)展,確保文物安全。
關鍵詞:山西會館;壁畫;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0.024
中國古代壁畫以其所依附建筑物不同而分為石窟壁畫、寺觀殿堂壁畫和墓葬壁畫三類,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的山西會館壁畫屬于寺觀殿堂壁畫這一類型。
1 山西會館概況
多倫全稱“多倫諾爾”,蒙古語義為“七個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我國古代北方東胡、柔然、庫莫奚、契丹等游牧民族都曾在此生活與活動,①元代為蒙古民族重要聚集區(qū)和政治中心,著名的上都城即在多倫諾爾之地。
多倫縣地處內(nèi)蒙古高原的南緣,陰山山脈的北坡,東與大興安嶺向西延伸的余脈銜接。因受陰山山脈、大興安嶺余脈以及渾善達克沙帶地形的影響,地貌類型較復雜,總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間低、南部高、北部低,由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為一寬緩的半環(huán)形盆地。②
山西會館所在的多倫縣城處于平原地帶,地形平坦,海拔約1415米。地質結構穩(wěn)定,周圍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有危害的地貌現(xiàn)象。城區(qū)內(nèi)無地表水體,距離最近的地表水體為東北側的閃電河,直線距離約10千米。多倫縣屬中亞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因受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氣候不夠穩(wěn)定,給原址保存的文物古跡帶來較大隱患。春季干燥多風,升溫快,天氣變化劇烈;夏季涼爽,熱期短暫,降水變幅大且不均勻,雨熱同季;秋季天氣轉冷快,常有旱霜凍;冬季寒冷,大風較多,常伴有雪。霜期短,晝夜溫差變化大,積溫有效性高,日照充足。
山西會館位于多倫縣縣城南,地理位置為東經(jīng)116°28'1.65″,北緯42°10'55.25″,南臨會館街,北側、東側及西側緊鄰居民平房。山西會館所處位置交通較為便利,西側距多倫縣城南一環(huán)線僅170米,距離G510僅1330米,距離多倫火車站4.7千米。
1745年(乾隆十年),山西商人在關帝廟建山西會館,為同鄉(xiāng)商人提供聚會、協(xié)商事務之所,③至今已有270余年的歷史。山西會館現(xiàn)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進院落,有牌樓三座,大山門、下宿、大戲樓、鐘鼓樓各一座、二山門、配殿、東西長廊、東西廂房、正大殿,計房屋百余間④(圖1),基本在院落中軸線上。
正殿是祀奉關公的主殿,殿前有抱廈三間,面闊五間,卷棚式,后堂硬山式。殿內(nèi)有三座泥塑像:正中端坐關羽,身著綠袍,手持胡須,面涂金色;左邊是懷抱寶劍全身披甲的關平,少年英武;右邊是手持青龍偃月刀的周倉,氣勢威猛。殿內(nèi)明間柁梁上還保留著各種人物故事、花鳥、禽獸圖案。⑤正殿東、西兩壁山花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壁畫,北壁無壁畫。正殿左右各有一處配殿,西配殿內(nèi)的壁畫幾乎全部被破壞掉,現(xiàn)僅存山花;東配殿三面墻壁上保留了大量壁畫,以關羽一生的故事為主線、單幅畫面的形式描繪了三國人物故事片段。
2 山西會館歷史沿革與保護管理歷史
山西會館于1745年(清乾隆十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
1822年(道光二年),重修會館。
1913—1914年(民國二年至三年),山西籍旅蒙商維修山西會館。
1956年,被多倫進修學校占用。
1965年,被多倫縣皮件加工制作廠占用。
“文革”期間,遭到破壞。
1987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多倫縣文物管理所正式駐山西會館辦公。
1995年,被列為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由多倫縣文化局作為施工甲方由河北省保定唐縣施工隊開始對山西會館進行修繕。
2002年,正式向游人開放。
2006年6月,山西會館與多倫縣興隆寺、娘娘廟(碧霞宮)、城隍廟、清真南寺、清真北寺、清真中寺、清真西寺及清代商號等古建筑一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⑥公布編號為Ⅲ-196。
3 山西會館壁畫分布及制作工藝
山西會館壁畫附存于正殿、東配殿和西配殿。正殿壁畫僅存于東、西兩壁山花,繪制內(nèi)容為花鳥水墨畫,在山西會館建立之初就已經(jīng)存在,保存狀況相對較好。西配殿壁畫只保存南、北兩壁山花,保存狀況相對較好。東配殿的壁畫附存于南壁、北壁、東壁三面墻上,中部以上部位壁畫保存狀況較好,中部以下部位壁畫被石灰覆蓋,雖然曾經(jīng)剔除過石灰覆蓋層,但因未完全剔除而使畫面漫漶不清;南北壁山花保存相對完整。
壁畫的制作材料和工藝特征不僅與壁畫病害有密切的關系,還是壁畫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重要科學依據(jù)。因此,研究壁畫工藝與材料是壁畫保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⑦山西會館壁畫從外到內(nèi)依次為顏料層-白粉層-地仗層-支撐體,制作工藝為傳統(tǒng)壁畫工藝,即先在墻壁(支撐體)上制作地仗層,然后涂刷白粉層,再由畫師在白粉層表面繪畫。
3.1 支撐體
山西會館壁畫支撐體均為青磚砌筑墻體,各殿四周墻壁以磚砌造,內(nèi)外壁平直,間有木柱。墻體地基有一定下沉,目前表面整齊,有較好的透氣功能和一定的抗震作用。
3.2 地仗層
壁畫地仗層下與支撐體黏結,上又是顏料層的載體。地仗層的性質是決定壁畫能否長期保存的關鍵因素之一。通常,泥灰地仗層中使用的植物纖維主要有谷物的秸稈、粗麻等,在靠近顏料層時常用細麻、棉花等細纖維。⑧經(jīng)現(xiàn)場勘查分析得知,山西會館壁畫地仗層分為粗泥層和細泥層兩部分,不同墻壁的壁畫地仗層厚度不一;粗泥層含有石英和長石,還添加有類似麥秸的加筋材料;細泥層厚0.1~0.5厘米,含有石英。
3.3 白粉層
地仗層和顏料層之間還有一層白色隔層,即白粉層。白粉層為彩繪的打底層,起到平整繪制區(qū)域、進一步改善繪制條件的作用,也為著色提供底色。山西會館的壁畫地仗層與顏料層之間包含白粉層,厚度約0.5毫米。
3.4 顏料層
顏料層是壁畫的精華,也是壁畫保護修復工作的重點研究對象。對壁畫顏料成分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在壁畫保護修復和考古研究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山西會館壁畫使用的顏料有紅、綠、藍、黑、白、粉六種顏色,紅色顏料為朱砂,綠色顏料為石綠,藍色顏料為石青,黑色顏料為炭黑,白色顏料為石膏,粉色顏料為鐵紅。
4 山西會館壁畫病害類型及病害成因
4.1 病害類型
經(jīng)詳細測量調查,山西會館壁畫總面積為64.11平方米,其中東配殿壁畫面積為43.79平方米,西配殿壁畫面積為6.16平方米,正殿壁畫面積為14.16平方米。壁畫主要病害有地仗層脫落、地仗層酥堿、顏料層脫落、顏料層粉化、起甲、水漬、空鼓、裂縫、錯位、劃痕、煙熏、覆蓋、污染等(圖2)。
東配殿北壁壁畫病害以空鼓、裂縫、酥堿、地仗層脫落、顏料層脫落、顏料層粉化、起甲、劃痕為主,壁畫下半部分涂刷白灰,滿壁灰塵覆蓋。
東配殿東壁壁畫病害以空鼓、裂縫、錯位、歷史加固、顏料層脫落、地仗層脫落為主,壁畫下半部分涂刷石灰,滿壁灰塵覆蓋。
東配殿南壁壁畫病害以空鼓、裂縫、酥堿、地仗層脫落、顏料層脫落、顏料層粉化為主,壁畫上部邊緣被石灰覆蓋,下半部分較大面積涂刷石灰,滿壁灰塵覆蓋。
東配殿北壁山花病害以水漬、起甲、顏料層脫落為主,滿幅灰塵和煙熏覆蓋。
東配殿南壁山花病害以顏料層脫落為主,滿幅灰塵和煙熏覆蓋。
西配殿山花病害主要為顏料層脫落、整幅煙熏和灰塵覆蓋、動物糞便污染。
正殿山花病害主要為顏料層脫落、起甲、整幅灰塵覆蓋、水漬。
山西會館壁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由于山西會館建造年代久遠,長期受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壁畫存在多種病害。東配殿東壁空鼓區(qū)域的壁畫最危險處離開支撐體已有3.5厘米的距離,長時間與地仗脫離,受自重影響可能會徹底脫落,壁畫的保存岌岌可危。壁畫正在受多種活動性病害共同作用,且這些病害處于不斷發(fā)展狀態(tài),嚴重影響壁畫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極大地損害了壁畫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及其長久保存,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實施保護修復,防止各類病害進一步發(fā)生和發(fā)展,以確保文物安全。
4.2 病害成因
山西會館壁畫主要存在的病害類型包括文物建筑結構性殘損導致的壁畫裂縫、影響壁畫穩(wěn)定性的空鼓、顏料層不同程度的脫落和粉化、不當剔除石灰覆蓋層導致的人為損害和動物損害等。結合多倫縣自然環(huán)境和山西會館文物建筑管理與使用情況,可以將影響山西會館壁畫病害的主要成因歸結為以下幾類。
4.2.1 建筑結構
因墻體出現(xiàn)局部下沉,導致壁畫出現(xiàn)開裂與空鼓。經(jīng)現(xiàn)場勘查,山西會館壁畫存在一些錯位裂隙,部分區(qū)域伴隨出現(xiàn)空鼓病害,多在立柱附近。山西會館壁畫出現(xiàn)縱向錯位是因為建筑柱網(wǎng)曾經(jīng)發(fā)生過歪閃,立柱將壓力傳給了墻體,墻體包裹立柱位置土坯較薄,導致壁畫墻體開裂。雖然建筑沉降目前基本穩(wěn)定,但裂縫因未進行勾邊和修補處理,邊緣處不斷脫落。空鼓區(qū)域的壁畫最危險處離開支撐體已有3.5厘米的距離,長時間與地仗脫離,受自重影響可能會徹底脫落。幾近脫離支撐體的壁畫目前雖已進行支頂處理,暫緩了脫離的危險,但仍存在較大風險,支頂壁畫急需實施修復,其余空鼓病害部分也需做進一步的治理。
4.2.2 壁畫制作工藝
壁畫的制作材料和工藝特征與壁畫病害有密切關系。地仗層材料理化性質差異和環(huán)境溫濕度條件等原因,使壁畫地仗層與支撐體之間的拉結力逐漸變?nèi)酰陂L時間的應力作用下,壁畫地仗層會局部脫離支撐體而形成空鼓和錯位病害,如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病害會不斷發(fā)展,甚至有脫落的危險。
4.2.3 自然環(huán)境影響
壁畫保存中自然環(huán)境對其影響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水的影響。由會館內(nèi)初步勘察情況可知,壁畫中水分來源有房檐處漏水、滲水和大氣中濕熱氣體,位置在靠近山花的椽望、梁柱等部位。屋面漏雨導致的較多水跡,是由降水透過屋面及泥灰層而作用于壁畫表面,由此形成水漬泥漬病害。壁畫部分區(qū)域由于雨水長期沖刷,導致顏料層褪色或區(qū)域性剝落。由于殿宇修繕,漏雨問題基本解決,壁畫表面水漬問題暫不發(fā)展。環(huán)境中水汽吸收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形成的酸對壁畫表面和石灰層產(chǎn)生化學作用。
②溫濕度。溫度對壁畫的作用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間接通過水分凍融產(chǎn)生的應力作用,另一類則表現(xiàn)為直接的熱脹冷縮效應。通過建筑結構和現(xiàn)場測溫可以看出,山西會館東配殿壁畫存在水鹽運移問題。水進入支撐體,溶解了膠結物中的鹽,由于殿內(nèi)特殊的溫濕度環(huán)境,蒸發(fā)時水中的鹽緩慢作用到壁畫內(nèi)部和表面,形成酥堿病害。溫度影響主要反映在熱脹冷縮方面。壁畫顏料層、白灰層、地仗層、磚砌體和梁柱木構件之間熱膨脹性能存在一定差異,在溫度升高與下降過程中膨脹與收縮存在微小差異,而北方地區(qū)夏季溫差較大,此作用長期積累,導致壁畫與內(nèi)部墻體間產(chǎn)生剝離形成大面積空鼓乃至剝落、顏料層脫落和點狀脫落等病害。酥堿病害集中在壁畫底部位置,水鹽運移及鹽類的重結晶引起的鹽害是造成壁畫發(fā)生酥堿的根本原因。應按照酥堿壁畫修復工藝操作流程脫鹽、加固,增加地仗層的內(nèi)聚力和強度,消除因酥軟導致壁畫顏料層片狀和地仗層塊狀脫落的隱患。
③光照。光照可以促使有機物老化分解。殿內(nèi)壁畫緊靠窗戶,但因為東配殿與西配殿非坐北朝南,因此光照影響不大。關公殿雖是坐北朝南,但現(xiàn)存壁畫分布在東西兩壁山花,自然光線不能直接照射,因此對壁畫的影響也不大。
4.2.4 動物破壞
在室內(nèi)增設吊頂之后,東、西山花壁畫和屋面被整體性封閉,吊頂內(nèi)部形成有利于動物生存的環(huán)境,大量鼠、蝙蝠、鳥類等動物糞便和蛛網(wǎng)黏附在壁畫表面,病害分布范圍較廣,尤其以墻壁高處和山花等部位相對較重,嚴重影響壁畫的觀瞻性。糞便所含的大量油脂會對顏料層造成極大傷害,應及時清除。
4.2.5 人為破壞
近代以來,山西會館文物建筑損毀比較嚴重,大量附屬建筑被毀,建筑本體缺乏日常維護和整體修繕,導致早期出現(xiàn)屋面漏雨嚴重等問題。筆者通過訪談多倫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對山西會館的使用、改易和修繕狀況有了初步了解:1956年,被多倫進修學校占用;1965年,被多倫縣皮件加工制作廠占用。為適應新功能,對山西會館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室內(nèi)改造,其中不利于壁畫安全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西配殿與關公殿墻壁上的壁畫被鏟除,現(xiàn)僅存山花部位的壁畫,而東配殿的壁畫則用石灰膏將南北兩壁和東壁壁畫全部遮蓋,直到“文革”結束后修繕時才予以剔除、清理部分石灰層。
②室內(nèi)曾經(jīng)加建吊頂。
③近代的修繕工程缺乏針對壁畫保護修復的專業(yè)指導,剔除白灰覆蓋層時對壁畫產(chǎn)生了二次損傷。
④因日常辦公和生活需求,使用者曾在墻體之上粘貼、掛設或安裝各種服務設施,如粘貼紙張;因取暖問題也曾在墻壁上掏出一個圓洞,安裝爐筒。另外,當年的使用者在壁畫表面遺留的鐵釘長期未被去除,多數(shù)保留至今。覆蓋白灰層和加建吊頂過程中,除了建筑材料對壁畫的直接接觸造成病害之外,各種工具和材料對壁畫畫面的磨損、刮擦、碰撞和擊打也造成更嚴重的病害。近代的修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建筑和壁畫的文物原狀,但由于措施不當,剔除白灰覆蓋層時,少量壁畫顏料層被同時剝落,壁畫表面被劃傷。
5 結論
我國古代壁畫由于自身制作材質較為脆弱,加之自然和人為因素破壞,存在多種病害,如果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壁畫將會很快損失殆盡。多倫縣山西會館壁畫存在空鼓、裂縫、酥堿、地仗脫落、顏料層粉化脫落、起甲、煙熏、畫面覆蓋等病害,且一處壁畫同時存在多種病害。根據(jù)前文中病害成因的分析和總結,裂縫、空鼓和酥堿病害有進一步發(fā)展的趨勢,危及壁畫的長期保存,修復工作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原則,按照科學合理的保護程序和標準進行。
(附記:本文為多倫縣山西會館壁畫保護修復項目前期研究成果,本文的相關基礎資料由多倫縣文物保護中心提供,前期勘查數(shù)據(jù)由內(nèi)蒙古壁畫保護中心完成,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
注釋
①梁妍.多倫:萬里茶道上的塞外明珠[J].百科知識,2022(26):67-72.
②賽娜.內(nèi)蒙古多倫縣“三生”空間適宜性及其管制對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21.
③烏云格日勒.清代邊城多倫諾爾的地位及其興衰[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2):79-86.
④⑤谷建華.多倫縣山西會館[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99(2):86.
⑥諾爾古建筑群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總占地面積2028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211平方米,分布在橢圓形7平方千米的多倫舊城區(qū)內(nèi),該建筑群包括山西會館、興隆寺、娘娘廟(碧霞宮)、城隍廟、清真南寺、清真北寺、清真中寺、清真西寺及清代商號共九個建筑組群。諾爾古建筑群建筑年代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至清光緒年間,建筑群形制以清代建筑風格為主,兼有蒙古族地域特點,見證了多倫諾爾作為蒙漢間經(jīng)濟商業(yè)重鎮(zhèn)之一的繁華。
⑦許宏生.古代壁畫保護修復設計方案內(nèi)容探析[J].甘肅科技,2017,33(21):44-46.
⑧麻慧.大同新榮區(qū)碓臼溝龍王廟壁畫調查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2,13(2):73-75.
參考文獻
[1]谷建華.多倫縣山西會館[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99(2):86.
[2]烏云格日勒.清代邊城多倫諾爾的地位及其興衰[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2):79-86.
[3]郭宏.古代干壁畫與濕壁畫的鑒定[J].中原文物,2004(2):76-80.
[4]任月海.內(nèi)蒙古多倫史料與研究[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15.
[5]許宏生.古代壁畫保護修復設計方案內(nèi)容探析[J].甘肅科技,2017,33(21):44-46.
[6]麻慧.大同新榮區(qū)碓臼溝龍王廟壁畫調查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2,13(2):73-75.
[7]高秀華.吉林永平寺廟址出土彩繪顏料及工藝研究[J].北方文物,2013(3):50-54.
[8]賽娜.內(nèi)蒙古多倫縣“三生”空間適宜性及其管制對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21.
[9]梁妍.多倫:萬里茶道上的塞外明珠[J].百科知識,2022(26):67-72.
【作者簡介】烏蘭圖雅,女,碩士,文博館員,長期從事壁畫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
李俊林,男,本科,文博館員,長期從事壁畫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
康貴彬,男,本科,文博副研究館員,內(nèi)蒙古壁畫保護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壁畫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