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浮竹徑鳥聲開,夢里秋桐飛滿臺。欲借長空呼白鶴,青霞又過此山來。
英子點評:
煉字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創造性的表達,尤其是以凝練為主要特點的古詩詞,煉字更為重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是古人煉字的佳話。煉字傳神,全詩生輝。這種煉字,不是刻意而為,而是根據所寫對象,選擇富有活力的詞語。這些詞語也不一定要多奇特,而是要恰到好處。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再普通不過,然用在此句卻貼切自然而傳神。林峰老師的這首絕句氣韻流暢,煉字用詞足見功夫,毫無雕琢之感。他僅僅選用了常見的“浮”“開”“飛”“借”“呼”“過”“來”等動詞,就營造了青霞洞清幽縹緲而空闊曠遠的意境,虛實相生,動靜相宜:以“浮”寫“煙”,摹煙之靜態,以“開”繪鳥之聲,打破“鳴”“唱”等用詞窠臼,更見鳥的蘇醒之狀與雀躍之態;“飛”化“秋桐”之靜為動態,“飛滿臺”足見爛漫之境;“借”巧妙地融入自我,景中有我,對青霞洞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憑一“借”字,彰顯人之力量,大氣渾然;再著一“呼”字,白鶴翩然于長空之景,似“呼之欲出”,達到主客觀的高度融合;“過”“來”以擬人手法,狀青霞之靈性,緊扣題目,畫龍點睛,大自然的出塵飄逸、和諧美好,盡展無遺。“白鶴”與“青霞”,不僅同為脫俗之意象,而且色彩鮮明,相互映襯,至臻妙境。
另外,此詩摹景有序,層次井然,畫面感強:“竹徑”至“秋桐”由面到點,點面結合;進而轉至“長空”,從下到上,“青霞又過此山來”再從上到下,參差有致,章法嚴謹而不失靈動,以28個字呈現了青霞洞的美好景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張金英,網名南國英子,筆名英子。70后,粵人居瓊。傾心詩詞創作、評論與理論研究,創辦《英子評詩》公眾平臺。現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評論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教育培訓中心高級研修班導師、海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兼會刊《瓊苑》執行主編、《儋州文苑》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