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東臨上海,西瀕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蘇州主城區。在吳江梅堰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黑陶罐底部,已能看到明顯的“蠶紋”。可見4700年前,人們已經開始抽絲織絹,逐漸織就了吳江這一處“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作為江蘇民營經濟發展高地,吳江將續寫一根蠶絲創造的傳奇,以“敢”成就過去,也以“敢”開創未來,用“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擔當作為,不斷匯聚起創新創業創造的磅礴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吳江新實踐開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創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升級
“桂布白似雪,吳綿軟于云。”明嘉靖《吳江縣志》中明確記載:“盛澤……以錦綾為市。”清乾隆《吳江縣志》則稱盛澤為“邑中諸鎮之第一”的經濟重鎮。
從馮夢龍《警世恒言》中“土俗淳樸”“男女勤謹”的盛澤織綢機戶,到費孝通眼中不斷探索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子的江村農民,再到“不跟風、要領跑、創新求變”的盛虹密碼,吳江的民營經濟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內生力,早就有跡可循。近年來,地緣相近的蘇州、無錫、南通紡織產業逐步集聚、成群發展。2022年11月,蘇州市、無錫市、南通市高端紡織集群成功入選工信部第三輪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隊”。
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堅持“基金+人才+項目”全鏈條創新,做強重大科創平臺功能的產業發展思路,為吳江構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
集群并非產業簡單疊加,而是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在吳江,傳統龍頭企業帶頭聚力強鏈補鏈延鏈,聚焦“強鏈”打造優勢產業集群,聚焦“補鏈”增強產業安全性,聚焦“延鏈”拓展產業覆蓋面和價值端,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僅帶動蘇州紡織產業規模達到全國第一,更將吳江打造成了全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2023年出爐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恒力集團、盛虹控股集團再度雙雙上榜,足見吳江頭部民企的強大韌性和向上力量。恒力集團憑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依托上游大化工平臺優勢,著力轉型“從一滴油到萬物”的新材料產業生態,成為全球首家打通石化紡織行業全產業鏈的企業;盛虹控股集團依托煉化一體化、醇基多聯產、丙烷產業鏈項目構建的“大化工”綜合化學原材料供應平臺為基礎,向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化學、生物技術等多元化產業鏈條延伸的“1+N”產業布局,已全面形成國內獨有的“油、煤、氣”三頭并舉、“芳烴”“烯烴”雙線并進、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
持續創新的能力,是應對發展不確定性,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能力,作為全省民營經濟的領頭羊、蘇州智能制造的主要承載地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重要板塊,吳江加快以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全力打造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創新示范地。
2022年,吳江積極推進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中試基地投用和清華汽研院二期啟動建設,推動江蘇省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創新中心成為全市第二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隨著邁為股份獲評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吳江已擁有1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列全國區縣首位。
以邁為股份、博眾精工、賽伍科技為代表的“后起之秀”,在科技創新道路上為吳江產業發展貢獻著新鮮的血液和年輕的力量。
近年來,吳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聚焦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縱深推進人才創新創業“55352”工程,以一系列扎實舉措為廣大人才、企業家搭建更好的平臺,營造創新創業最優生態。
隨著人才、技術、成果、項目等創新要素的集聚,吳江充分發揮全省民營經濟領頭羊的根基優勢,身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戰略優勢,和國家級科技項目獎項的平臺優勢,在產業強、經濟強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奮力奔跑。
守正,深挖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經濟是城市的體格,人文是城市的靈魂。吳江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孕育形成了蠶桑絲綢文化、水鄉古鎮文化、千年運河文化、莼鱸詩詞文化、國學文化和江村富民文化等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賡續傳承中,吳江的傳統文化為社會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的同時,也生長出了各種各樣的全新表達方式。
漫步同里古鎮,游客不僅可以在南園茶社吃一碗甜茶,隔河遙望陳去病故居,還能到退思園體驗夜游項目,看著身著旗袍的演員在琵琶曲《聲聲慢》中翩翩起舞,借助現代技術,體驗一番江南的舊時愜意生活。
前往蘇州灣,則能看到吳江現代化的“文化地標”,蘇州灣數字藝術館實現了藝術內容、展陳手段、場館運營等全場景數字化創新,為市民游客帶來數字藝術世界的新奇體驗;蘇州灣博物館立足本土文化,推出了多場精品聯展;蘇州灣大劇院積極引進《只此青綠》《敦煌》《醒·獅》和楊麗萍2022版舞劇《孔雀》等精品劇目,同時通過自制音樂劇《蘇東坡》、招募100個素人演員演繹《我們的蘇州灣》、深挖以孟京輝為代表的藝術家IP打造演出季等方式,為市民游客帶來一場場文化大餐……
古今文化的交融,不僅豐富了吳江的市民生活,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當前,吳江正全面活化利用“太湖”“古鎮”“絲綢”“江村”等標志性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太湖文化、大運河文化、古鎮文化、垂虹文化、溇港文化等獨特的江南文化內涵,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和城市的“金字招牌”,以“數字+文化”為牽引,推動數字平臺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供給,塑造文化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隨著全區文化數字化建設工作的系統推進,京東方藝云、落蒂文化、元上跳動、甜橙樹影視等數字文化新興企業不斷在吳江集聚,它們以蘇州灣CBD為載體,聚焦數字顯示、虛擬直播、數字微電影、元宇宙營銷等技術,加快數字技術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和集成創新,塑造著“更江南”文化業態。
融會,守護綠水青山詩意江南
吳江地處蘇、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被賦予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重大使命。近年來,吳江區全力實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國家戰略,調結構轉方式、重環保優生態、惠民生促和諧,筑牢綠色本底,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吳江新圖景。
為加快構建“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主體的綠色制造體系,吳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積極推動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開展節能降碳和提質增效行動,全力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截至目前,吳江累計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19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家,綠色設計產品39個,在蘇州市范圍持續保持領先地位。
為充分保護和挖掘豐富的湖泊資源,區水務局按照“一湖一策、一湖一景”的原則,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治理和景觀建設,在全區不同區域分別建設各具特色的湖泊生態“中心體”,加快打造“特色各異、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產業集聚”的湖泊生態群落。全國首創的“聯合河長制”,為破解跨區域交界河湖治理難題提供了示范。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上,震澤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亮相,向世界展示震澤濕地的美麗生態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
隨著生態不斷變美,吳江大大小小的鄉村也構筑了江南韻、小鎮味、現代風交織共鳴的“新魚米之鄉”。吳江“曲水善灣”度假項目的水杉居和船塢民宿,如今是各大社交平臺上大熱的網紅打卡點,項目負責人表示,去年,水杉居摘得了國際建筑領域中的“奧斯卡”大獎,在讓鄉村更美麗、更現代的同時,整個項目開發以來,與村民產生了很多的合作,民宿、農家樂等業態有效提升了村民日常收入。此類嘗試在全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經濟,為全力打造“創新湖區”,建設“樂居之城”,增添了動能。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吳江充分利用兩省一市交界的優勢,加快形成四向協同的區域發展格局,向南與浙江結合,優勢互補;向東融入上海,利用上海高端資源的溢出效應,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向北,主動融入主城區的發展,加快市域一體化發展;向西攜手吳中區推動太湖湖區發展。首張跨區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證”、首張冠名“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營業執照、首筆長三角綠色生態貸率先破題……吳江在深耕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的路上,收獲了改革發展的一片“好風景”,也扛起了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先行探路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