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者+ 景泉 采訪者+ 王旭
景泉
教授級高級建筑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6 中國建筑設計獎青年建筑師獎獲得者。現任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建筑專業院院長,兼任住建部、民政部等多部委專家,北京、重慶、西安等地規劃委員會專家。同時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校外導師等職務。
對話景泉
1. 景泉先生,作為知名建筑師,您學習建筑、規劃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相關工作,主持重大項目,獲獎無數。您是童年就有一個建筑師的夢想嗎?是怎樣的契機讓您和建筑結緣?
我小時候學習國畫,美術對人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都是一種訓練。我的啟蒙老師曾說,如果你數理化的成績還行,今后可以當建筑師。我想,做建筑師的夢想可能從那時候就在我心里扎了根。但更重要的是,我后來學習經濟,學習規劃,以及在畢業之后的工作中,發現了一些需要補足的、相關的能力,促使我一直沒有停止過學習。我認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建筑這個行業如此,所有的行業皆然,我也愿意用“學習”與“奮斗”這兩個詞與所有的年輕人共勉。
2. 現如今,成為“斜杠青年”跨界嘗試各行各業,是年輕人熱衷的一種生活方式。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您是篤定地選擇了建筑這個行業,還是這個行業選擇了您?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職業,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都很難獨善其身。與其說“斜杠青年”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時代的要求,我覺得應當鼓勵跨學科、跨行業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每個行業、每個人要有跨界合作的態度,通過合作的方式打破行業壁壘,分享各領域前沿科學發現與最新科技成果,這樣才能激發創新活力,發揮不同資源的優勢,達到資源整合,產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從我個人來說,在建筑這個行業,我年輕時也有過一些波動。幸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師。比如崔愷院士,他對我要求甚嚴,這個“嚴”,不僅是嚴厲,更是指教育行為的嚴謹,教育思路的嚴密,成果要求的嚴格;我從崔院士身上,充分領會到建筑行業的博大精深,它是值得我認認真真做一輩子的事業。
我的職業選擇,和我的家庭背景也有關系。我的父親是一名大學老師,家庭氛圍對自己的影響也很大。所以,要問是我選擇了建筑行業,還是這個行業選擇了我,我想兼而有之,是歷史發展、時代發展、個人機遇等多方面的原因,讓我留在這個行業,今后我仍將在這個領域奮斗。
3. 建筑也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您和您的團隊完成了眾多精品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哪個項目留下過遺憾?
我們的作品呈現給大家時,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落實的細節,都希望它是盡善盡美的。我常跟團隊的同志們說,要像做自己家的裝修一樣,用心做設計,耐心盯工地,讓設計加持施工,施工還原設計。但建筑從來都是遺憾的藝術,大家盡力做的項目,實際上還是有大量的遺憾產生。如何按照崔院士所說,將錯就錯,把遺憾轉為閃光點,甚至是亮點,這又是一種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美學的進步,要順應國家和時代的要求,做出符合綠色建筑特征的新時代建筑,建筑師也要與時俱進地不斷進步。做出永恒的、美麗的、符合時代要求、人人都喜歡的建筑,這就是我的初衷。
4.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從您的工作經歷來看,您正好是在這個階段“躬身入局”并一直深耕規劃建筑行業。請從專業建筑師的角度談談,中國的城市化與其他國家的城市化比較,有什么特點?
盡管從業三十年,但我也只是這個行業的新兵。城市發展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九十年代后更是進入了加速推進階段,在幾十年之內,完成了其他國家一二百年走過的歷程。但客觀地說,我們的設計水準、施工的組織管理水平、施工的精準程度,以及集成整個工業化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國家只是達到60% 的城鎮化率,質量方面還需要幾代建筑師、工程師、施工組織者靜下心去做設計,去研究,去踏踏實實完成一個個項目,這樣才能使中國建筑的城市化發展走到先進的水平,使我們傳統的、積淀深厚的中國文化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進一步凸顯出它的價值和意義。
5. 如此快速及規模巨大的城市化,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必然也會帶來一些“城市病”。您覺得城市建設主要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呢?
我認為過去三十年快速城市化為城市帶來生態、文化、品質、特色、價值五個方面的危機。
生態方面,城市快速發展中大量地索取自然資源,造成極大的生態破壞。無序采挖形成的礦坑,如烙在大地上的“傷疤”;工礦開發造成的土地資源損毀、植被破壞、地表裸露、水土流失,最終形成土地荒漠化,這些都不利于未來可持續發展。文化方面,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拋棄了傳統文化的積累。習總書記曾指出,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由來已久,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當代建筑師應該牢牢抓住“中國式”的特征,清醒地保持建筑文化的獨立與自尊,推動建筑文化在中國文化序列中展現出獨特魅力和厚重底蘊。品質方面,建筑行業在快速城市化中走的是粗放型增長之路,設計模仿西方,忽略文化差異,施工組織中技術、設備簡單“疊加”,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成,還有項目招采中的低價中標,后期缺乏對工程質量的把控,這些都令城市建筑品質堪憂。至于特色和價值,一旦設計為資本所裹挾,就會形成千城一面,傳統中華文化的價值也無從談起。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這就要求各行各業都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重塑道德倫理、價值觀,真正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6. 通過您的實踐,您找到了哪些破解的方法呢?
任何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一代代當地人與地方環境不斷互動,逐漸孕育出當地獨特的文化傳統,當地人的性格甚至是飲食,都包含了對于地方自然、文化的解讀。所以我們這一代建筑師,應該像崔愷院士所倡導的,堅持本土設計,從而讓城市、讓建筑真正做到在地生長。
所謂“在地生長”,是基于場地,從生態、文化與人本的維度出發尋找思路,再用現代建筑的科技語言表達出來,創造出建筑獨特的意境。
對于復雜建筑,設計并不是尋求確切方案,設計本身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即一個清晰、嚴謹、自覺的理性主義創作過程,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在建筑設計開始之前的場地記憶,在建設過程中業主、設計師、施工方賦予空間的內涵,以及建設完成之后,真實的使用者對空間的利用。讓建筑在地域文化中“生長”,需要對建筑所在地域的傳統營建智慧進行挖掘與現代演繹,也意味著對地方建筑中所包含的地方知識和文化傳統予以挖掘和使用。
另外,一個建筑在特定的場所中“生長”,在適應地域性、時代性和技術創新現代性的同時,與文化事件、群體記憶或民族情感也有關聯。這些由空間、材料、色彩、結構等產生的情感及思想的共鳴,也包括我們中國人追求的詩畫中的境界及中國精神。
7.2020 年10 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首次寫入我國五年規劃,其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輪的城市更新,與之前的舊城改造有什么不同?
“舊城改造”與“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規劃中的一體兩面,看著相似,實則不同。過去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存在以資本至上為目標的問題,抹掉了城市原有的記憶和文化。但新一輪的城市更新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空間,它是一個資源整合、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城市從原有的土地經濟轉為空間經濟,從現有的粗放型發展轉為精細化發展,城市更新不是為城市涂脂抹粉,而是要以繡花功夫,使城市風貌提升、產業活力煥新、人文特色延續,真正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
8. 從2004 年做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的設計開始,您已陸續完成多個重慶的項目,對重慶的研究不可謂不深。重慶的城市更新特點與難點是什么?請分享一例令您印象深刻的重慶設計項目。
重慶在一個來自平原的建筑師眼里,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它的立體化城市特點和山水人文特點都極其鮮明,讓人印象深刻。但這種獨特的城市特征,造成市政設施鋪設困難。例如重慶地形比較復雜,如何處理好坡道的關系,如何解決好交通、生活、產業發展等問題,成為重慶城市更新的難點。同時,任何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利用地型高差、豎向空間,是建筑師在平原項目中很少用到的設計理念和方式,處理好了,它就能脫穎而出,形成與眾不同的閃光點。
2022 年,在崔愷院士指導下,我們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通力合作,完成了重慶市規劃展覽館遷建項目。這個項目因地制宜,基于既有建筑,梳理功能,復合空間,結合提升。在城市更新的視角下,項目不僅停留在建筑改造自身的層面,還更多關注建筑與周邊公共環境一體化的城市更新關系,使規劃展覽館真正成為“市民的空間”“市民的建筑”。文化上,我們將重慶地域空間進行提煉解讀,以步道、重檐作為凝練的地域空間符號,在既有建筑上加建“山城步道”公共步行體系,并以展現“山城屋檐”意向的金屬外幕墻為步道提供遮陰。改造后的規劃館,在沿江面成為山地與公共建筑空間的連接體,縱向打通由濱江步道到泰昌路的上山動線,橫向串聯起彈子石廣場周邊綠地多標高慢行系統。
深入挖掘、潛心設計,找到并凸顯出重慶山地城市、山水城市的特點,我認為這就是重慶未來要走的城市更新之路。
9. 您和您的團隊目前在重慶繼續的項目有哪些?它們有什么特點?
我們在重慶有近二十年的積累,目前還有一些項目正在落實中。比如朝天門片區的改造,1.6 公里江岸線的改造已經進入關鍵時期。在崔愷院士指導下,我們希望既能還給重慶人民一個記憶中的朝天門,也能使這個片區的發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
當然在改造中,也離不開政府合作和地方支持,我們在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合作中,重點聚焦朝天門廣場,設計遵循“順應自然、尊重歷史、傳承文化、寫意當代”的原則,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生態、文化、人本出發,塑造“山水之門、人文之門、開放之門”,彰顯重慶城市人文地標的底蘊和風采。
另外還有金佛山游客中心、重慶少年活動中心等項目也在推進中。總之,在重慶的項目,我們不求數量多,但質量一定要做好,我們希望這些項目能契合重慶山環水繞,既是山城,又是江城的特色,做出不同以往的創新點。
10. 作為當代優秀建筑師的代表,面對當下建筑行業的環境,您最想對年輕的建筑師們說什么?
當前的外部環境對每一位建筑師都是一種考驗。我希望青年建筑師們能本著自己對這個專業的熱愛,堅持學習、悉心鉆研,并從中獲得物質和精神的所求。希望每一位建筑師,在當下的新時代,能夠結合建筑與科技、建筑與規劃、建筑與園林、建筑與藝術,多維度、多角度、大跨度地進行研究,為中國建筑、為世界的美好未來而奮斗!
編輯+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