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教育部頒發相關文件以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走過20余年的歷程,特別是近幾年,學生心理健康愈加受到重視,許多地區和學校從理論與實踐層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初步建立了各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但總體而言,當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而廣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生存、發展境遇是對這些問題的集中映射。
有教師表示,作為不需要進行學業考核的“副科”,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往往取決于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現狀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相關調查亦顯示,教師專業性不足、專人不專用、工作內容界定不清晰、發展渠道不暢通等問題,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困擾,使得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長期處于“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了“2025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比例達到95%”“中小學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鼓勵配備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暢通教師發展渠道”等要求。
面對新要求,本期“專題報道”聚焦中小學心育教師面臨的教育教學困境,剖析其“專業化”背后深層次的發展障礙,探求根本性的破解之道,并呈現可資借鑒的創新文本,以期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