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工作中常常有苦難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副科中的副科”,既不參與期末的考核,又沒有明確的教學任務,全憑教師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平日里,心育教師幾乎沒什么“存在感”,因為學校還停留在“用成績說話”的發展模式,所以心育教師就變成了學校里的“打雜工”,有時負責實踐活動,有時負責德育工作,還有的直接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總而言之,為了應付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心理健康這門課程必須存在,但礙于現實中的種種因素,心育教師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很少有機會投身于課程建設和專業發展,導致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雞肋”。
就拿筆者來說,在學校的身份是“資源教師”,這一身份實則是一個“筐”,里面裝著心理健康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勞動課、科學課等“無關緊要”的“副科”課程。在教學中,筆者面臨課時不足的困難。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原本應是一個循序漸進、成體系的課程,旨在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心理品質、解決成長中的困擾,如今卻陷入“形式主義”,課時被嚴重壓縮,成了應付檢查的“表面工程”,或是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之后的“應急之策”,很難實現其真正的教育功能。雖然學校明確規定心理咨詢室要有值班教師,但被安排的值班教師在值班時段有其他課務的會優先執行其他課務,因為心理咨詢室的值班不算課時。除了課時不足,課程安排也經常被隨意打亂。我曾經聽到一位同行抱怨,上學期他的心理健康課莫名被暫停,原因是學校領導認為心理健康課不用參加考試,而體育會在升學考試中占據一定分數,便把所有的心理健康課變成了體育課。當然,為了應付教體局的檢查,學校還是做足了“表面功夫”,甚至將心理健康課打造成了“特色課程”。對于心育教師而言,這是何其悲哀的現實!
此外,作為不被重視的學科,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很難實現專業成長,更何談實現職業理想、取得成就。就筆者所在區域的心育教師隊伍建設而言,很少有學校能夠配備一支有教研能力和課程建設能力的專職教師隊伍。對于“半路出家”的兼職心育教師而言,不僅要承擔本職教育教學工作,還要見縫插針地為全校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工作負擔加重了,工作的成就感卻降低了,因為這些工作在領導眼里“不值一提”,只不過是“捎帶腳”的事。由于編制或崗位名額的限制,心育教師通常只能單打獨斗,即便有志于此,也很少有機會參與專業研討和培訓,只能自己摸索著學習、實踐,有時涉及專業的心理學和醫學知識,根本無處求教。筆者也遇到過類似情況,比如想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卻阻礙重重,除了要面對領導模棱兩可的態度,還要盡可能從專業角度為學生解答疑惑,而這一過程缺少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支持,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拳腳無處施展、專業無法精進,這無疑令心育教師感到迷茫——我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是重視的,每年都會組織全市范圍的線上心理測評。出發點雖好,但在執行時卻存在不少問題——因為測評結果關系到學校榮譽,所以結果異常的學生常常會被當眾指出,心育教師也會因此被責難,認為其工作不到位;如果沒有測出心理異常的學生,學校就會覺得萬事大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真正關注的“如何有效利用測評結果為學生提供針對性輔導”“如何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問題很少得到回應和支持。
——江蘇省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李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