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這一任務下特別強調了要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發揮課堂教學作用、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建設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是推進和深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究竟應“教什么”?學校如何構建科學、系統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如何組織教學?要想回答以上問題,首先應厘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涵。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的教育活動,相較于其他學科教學和教育活動,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教育目標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既面向全體學生,也關注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通過多種教育手段和方式,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教育原則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建立在“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之上,而是遵循價值中立的原則,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的基礎上與學生平等地溝通、交流,不以方向性的價值觀念評判是非,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偏好,進行自主選擇、自我調節、自我決策,最終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同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注重學生心理的發展、調適和矯正。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建設
目前,我國各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已初步建立,但課程內容建設有待進一步優化。在系統化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學校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牢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避免教育內容的德育化和學科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批評說教”,更不是“行為矯正”,帶有德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解決當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困惑和問題。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學校德育的補充,以固有觀念評價說教學生,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也無法發揮其教育功能。有的教師把心理健康課上成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課和學科理論教學課,生搬硬套各種專業名詞、概念,缺乏實效性,不能滿足中小學生現實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形式可以活動課為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性、體驗性、互動性,強調學生的自我感受和內心體驗。
二是構建符合當前學生心理發展實際的教育內容。當前社會處于快速發展和急劇變遷的時代,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樣,新的時代背景下,學生也會產生新的發展訴求,如果照搬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會出現跟不上、跟不緊甚至脫離當下學生發展實際的局面。因此,課程內容必須匹配學生實際的心理需要,必須貼近學生真實生活。例如,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真實訴求,并采取專題討論、團體輔導等課程形式,圍繞“學業壓力”“情緒管理”等成長話題進行討論,加強課程的針對性,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是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現實中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容易出現“重問題解決、輕積極教育”現象,這是由于其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較為片面,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是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問題學生加以矯正,把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當作工作的主要方向,對在教學中培育全體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的認識不足、作為不夠。因此,在課程設置時,除了要有心理咨詢與指導的課程模塊以外,還應設置帶有“積極屬性”的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
四是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系統化建設。目前,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存在嚴重割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是各學校自主開展,往往是由一個或幾個主題教育活動替代,可能出現涵蓋不充分、要素不全等問題,甚至存在內容重復或倒掛等問題,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門對于不同學段的課程內容體系建設目前也處于探索階段,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是長期處于“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因此,需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全學段的一體化課程建設,確保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均能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
反思與建議
積極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體系的建設,是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實全過程育人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模塊全面覆蓋、重點突出。根據《綱要》與《行動計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樹立自助、求助意識,認識心理異常現象;增強心理健康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學會理性面對困難和挫折,開發自我心理潛能;運用心理調節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綱要》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六大主題模塊。教育部2021年7月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將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寫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中小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應在不同的學段和年級做到覆蓋全面、突出重點,抓住學生發展的主要方面,在發展關鍵期解決關鍵事項,次要方面的內容可以適當的方式融入課程教學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
二是構建相互銜接、螺旋上升的課程內容體系。《行動計劃》指出要將心理健康工作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積極推進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已成為教育領域的主要發展戰略之一。不同學段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要合理過渡,構建相互銜接、螺旋上升的課程內容體系。為此,可在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 “三全育人”理念,建立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制度,研制覆蓋小學到高中各學段的課程大綱與課程標準,將心理健康教育“普適內容標準”和“學段內容標準”有機統一,將課程內容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地串聯起來。學校要有的放矢地銜接各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發展性心理和行為問題。
三是靈活統整課程建設與學生發展。首先,要貫徹發展性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要將重點放在發展性問題上,教師要“教”在學生發展的前面,關注學生即將面臨的發展“危機”,幫助學生不斷完善人格品質、逐漸完成社會化。其次,要與時俱進,充實、更新、整合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發展特征,從生活中找資源、從學生中找課題,并將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賦予各課程模塊新的內涵。同時,也要跟進心理學前沿研究,做好時效性與科學性的密切結合。再次,要將問題解決與積極教育并舉。積極教育是積極心理學在教育情境中的應用,其與問題解決并不沖突,學校可圍繞豐富主題,對積極心理學的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既注重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也要著力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最后,還應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制和課程規劃上下功夫,將課程內容配置到每一學期、每一單元,甚至每一節課,讓教材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有力抓手,讓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