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件是否一定要精美?
作為教學工具,課件在現代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對于課件是否一定要精美的問題存在著一定爭議。有人認為,制作精美的課件可以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過于注重課件的精美性可能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忽略了教學的本質。
不少年輕教師熱衷于制作精美的課件,講臺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使用精美的課件可以掩蓋教學技能不足的尷尬,甚至在公開課的場合下,展示課件制作水平,以顯示對課程的重視。這種表現往往能夠獲得評委的好評和學生的喜愛。然而,這種提升教學形象的方式是否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我們深思。
有時候,精美的課件往往會成為課堂中的主角,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課件的框架之中。整堂課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出彩而出彩。甚至有些公開課,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也被事先編排好了。這樣的課堂,不僅缺乏讓學生思維發散的機會,也無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難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作為一名從教十余年的語文教師,筆者越來越相信,一個有經驗、有想法、為學生著想的教師不應該被課件所左右,因為課件只是輔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工具,而不是教學的主角。真正的好課不在于課件的精美程度,而在于教師的個人能力、教學實力、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教學目標的明確性,以及在課堂上組織、運用知識的能力。
簡言之,如果教師的組織能力好,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課堂就不會混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如果教師的知識儲備充足,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強,這樣的課堂就容易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愛上學習,培養出會思考問題、能解決問題的人。相反,如果教師的教案設計混亂、授課思路不清晰,學生在課上如墜云里霧里,聽了一節課之后依然不知道教師的教學重點是什么,那么即使課件再精美,課堂效果也肯定是不理想的。概言之,課件只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輔助工具,并不一定要制作得特別精美。當然,在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上,制作精美的課件可以起到輔助學生理解的作用,但這并不是必需的。
作為教師,擁有深厚的教學實力才是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課件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不應該本末倒置。教學實力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注重知識儲備、提升個人表達能力和改進教學方法。
總之,適當地運用課件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但不應過度偏重課件的制作和呈現,而忽視了教學的本質。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教育科技和體育局 文奇
該出“件”時方出“件”
早在幾年前,筆者就針對過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問題寫過一篇小文,叫作《賽課,別讓華麗外袍迷亂了眼》。現在重讀此文,仍有著現實意義。看看如今的賽課,有時候就是賽教師制作和利用課件藝術的課,課件貫穿了課堂始末,教師和學生成了圍著課件轉的陀螺,忙而亂。
課件一旦成了“華麗的外袍”,教師就成了思與行的傀儡,學生便成了承載知識的容器,思維受到限制,創新被遏制。筆者認為,無論是賽課還是平常課,使用課件都要節制,從運用時長到運用頻率,都要有個上限,該出“件”時方出“件”,絕不能再讓“華麗外袍”迷亂了眼、擾惑了心、限制了思。
課件要在“增效處”閃身。記得有一位名師這樣告誡我們:“語文課堂應該拒絕熱鬧。”其實,不僅僅是語文課堂,其他學科的課堂也應拒絕熱鬧。課堂“太熱鬧”看似很活躍,其實是“非常態”,容易流于虛浮,容易渾水摸魚,容易限制思維……“熱鬧”的表象遮蓋了“虛擬”的本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說的是一個人在獨立思考的時候才會有“思維的狂歡”。一些以增加“熱鬧度”為宗旨的課件,不但無法錦上添花,反而貽害不淺。我們的課件要為課堂教學服務,要為提質增效閃身——這個“閃身”不同于“現身”,她如同羞答答的小姑娘,迅速一閃就藏身一旁,而不是長居不走的“老賴”。比如,語文課的第一課時常常有“解決字詞”這一環節。一篇課文中往往有很多字詞,如果執教者逐一抄寫到黑板上,會浪費很多寶貴時間,教學效率會大大下降。此時,教師借助課件的形式呈現內容,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為學生掌握每個字詞的音形義提供了便利。再比如,以課件呈現數學應用題,也節省了執教者抄寫的時間,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課件要在“點睛處”發聲。使用課件,除了可以幫助師生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習效果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點睛明旨”。張僧繇畫四龍于壁,為什么不敢點睛?因為“點之即飛去”。我們的課與一些名師的課最大的區別在哪里?主要在于名師的課跌宕起伏、搖曳多姿,關鍵之處點睛明旨、生動有力,而我們的課卻平淡無奇,少有波濤洶涌的氣勢。在大起大落之時、在驚心動魄之處,一語點睛,一景明旨,簡直不是“技術”的操作,而是“藝術”的修煉。因此,教師可以對課件“委以重任”,讓其擔當“點睛”的使者。比如,在執教《窮人》一課時,當教學環節發展到最后,聽到桑娜描述鄰居的艱難之狀時,同樣富有同情心的漁夫囑咐桑娜將鄰居的兩個孩子抱過來,桑娜拉開床簾,說了一聲“他們在這里”。此時,教師若不失時機地打開課件,播放一曲鏗鏘有力、感人肺腑的《愛的奉獻》,聲像結合的場景,怎能不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呢?
課件要在“疑難處”救場。書籍影視展示出的古代英雄豪杰個個身懷絕技,仗義疏財,在別人最苦難的時候,驀然出場,伸出正義之手,懲惡揚善,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課件正如這些英雄豪杰,氣宇軒昂,浩然正氣,哪里需要哪里去;“點睛處”發聲,“疑難處”救場,來而無聲,去而無影,速戰速決,從不拖泥帶水。以語文課學習為例,其疑難之處表現在哪里?在描述久遠年代的內容里,在描寫異域風情的情節里,在刻畫龐大物件、表述復雜程式的寫實里……因其聞所未聞,因其不可思議,因其悱而不發,課件便可充當救贖之“英豪”。比如,《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寫了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和現實的毀滅,讓人感慨萬千。對圓明園昔日輝煌景觀的認識,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而僅靠課文的語言描述,很難呈現出昔日圓明園清晰的立體構象,在學生的頭腦中也很難形成整體的畫面。這時候,執教者通過課件將圓明園雄偉的盛景投放出來,并配上恰當的音樂加以渲染,給學生歷歷在目、如臨其境的親近感,效果定然非常好。
寧缺毋濫,濫而不安,濫而愈亂。課件雖好,并非越多越好。運用之妙,關乎一心。何處必須用,何處不可多用,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灣林學校 林凡瑞
按“件”授課要打破“毛毛蟲效應”
按照課件講課確實能夠順利達成教學目標,但也容易讓師生陷入“思維定式”的圈套。所謂的“思維定式”也稱“慣性思維”。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式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式是束縛創新思維的枷鎖。
課件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的,但學生的思維具有發散性,并不會與教師的思路完全吻合。因此,教師只要牢記教學目標就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到達目標的道路并非一條,這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寫法是一致的。
法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圍不遠處撒了一些毛毛蟲比較愛吃的松針。這些毛毛蟲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但凡毛毛蟲的“思路”稍微開闊一點都不會導致悲劇發生。這不跟我們上課時按部就班地使用課件是一個道理嗎?教學過程中,偶爾拐個彎,哪怕稍微浪費一些時間,只要不偏離教學目標大方向,同樣會實現目標,甚至偶遇柳暗花明的驚喜。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擺脫課件束縛,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創新中實現教學目標呢?我們可嘗試以下幾種做法——
設置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考查的知識點覆蓋面廣、綜合性強、靈活度要求高,可以幫助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狀態。在課件中適量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能促使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解決策略,以靈活新穎的發散性思維擺脫“課件定式”。
暫時擱置。擱置并不是放棄,只是在學生回答課件中的某個問題超出預設時,將課件原有問題先暫時做個封存,多聽聽學生的看法,借助學生的觀點做總結點評,這樣就容易跳出預設思路,引導學生采取新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
嘗試放松。循規蹈矩地按照課件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教學,會讓整節課都是一種緊繃的狀態。如能在觸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幻燈片播放中放下緊張,多與學生互動,多引導學生思考,多與學生談論,勢必會讓師生進入無意識的放松狀態,問題的答案往往也會不期而至。
關注問題走向。問題走向就如同走路,教師定的目標是向東,但恰巧學生是“路盲”分不清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帶領過程中留給學生試錯的機會,允許他們在知識的迷宮中溜達一會兒,甚至“隨心所欲”地跟著學生的思維走一走、轉一轉。只要教師方寸不亂,終究能夠帶領學生找到正確的方向。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教學中,只有勇于突破思維定式,充分調動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應培養學生善于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讓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
——北京一零一中大興分校 張穎
提 問
我們常常在公開課或者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精美的課件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教師順利完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有時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教師和學生會按照課件的順序按部就班地教和學,無法充分發散思維、創新表達。針對這一現象,煩請專家和同行們支招。
——江蘇省常熟市報慈小學 顧老師
《教育家》雜志8月第1期的“先行者”欄目報道了一位年輕有為的“95后”地理教師袁曉,他獨創的三維立體板畫征服了稚氣未脫的風華少年,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學生在奔赴山海間領略地理的浪漫,追求詩和遠方。這給了我許多啟示:假如每位教師都可以如此專注用心,一方面扎根學科沃土,一方面拓寬時空領域,那么事事可成、人人可為,長此以往,皆能成為獨樹一幟的“教育家”。
羨慕著、感嘆著,一組“課程創生力”的專題報道深深吸引了我,專題首先聚焦一線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涵蓋行政管理、課程開發與定位、時間分配等諸多方面。這些聲音的發出者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不滿足于因循守舊的當下,而是百般努力地投身時代滾滾洪流,乘風破浪、一往無前。這是職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朝一日破繭成蝶、登峰造極的關鍵。之后便是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針對教師自我成長、教學環境創設、成功途徑等方面提出了極具沖擊力的建議,對于初學者,完全能夠模仿學習、不斷精進,對于經驗老到的教師亦有良多啟迪。
《教育家》雜志定位高、立意遠、影響廣泛,是局長、校長等教育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同時兼顧一線教師的工作實際,在平凡瑣碎中樹立人人心向往之的時代典范。
——河南省濮陽市第一中學 張理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