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深圳市鹽田區實驗學校構建了全路徑的課程體系,實行五育融合,致力于培養完整的人、幸福的人和面向未來的人。
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曾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是孩子成長的底色,重視體育就是重視孩子的未來。在深入推進學校體育改革和體教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健康第一”理念,高度重視體育學科建設、體育課程改革落實、體育特色項目發展、體育社團精品打造等多方面的工作,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汲取能量、塑造自信、健全身心、以體交友,并將體育作為促進青年教師溝通、協作的重要媒介,用體育活動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促進教師發展。
硬件與軟件并用
近年來,學校辦學規模日益擴大,班級數由36個擴展到50個,校園300米的操場不能同時容納這么大體量的學生。為解決體育大課間操場容量不足的問題,保證學生的鍛煉時間,學校將原有校園道路鋪上藍色塑膠,改建成校園環形跑道,同時安排初一、初二年級大課間與初三年級大課間錯峰活動,積極推行數字化誠信跑步和其他體育活動。
此外,學校建設了少年體育學院,通過學院制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度。為弘揚體育精神,學院邀請“攀登英雄”張梁、電影《攀登者》原型夏伯渝等體育名人作講座,并開設新興運動項目,如水上賽艇、攀巖、棍網球等供學生選擇,開展多彩班級普及體育活動。這樣,不僅對標了中考體育的考核要求,也增加了學生的體育興趣,開闊了體育視野。
為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喜歡的體育項目,學校開設了豐富多彩的社團課程。目前,學校共有54門社團課程,其中,攀巖、賽艇、跆拳道、定向越野、棍網球等項目在市區享有盛名。以賽艇為例,學校聘請專業人員指導,組建了校賽艇隊,同時和周邊社區、大梅沙水上賽艇訓練基地、深潛水上賽艇基地、華大運動公司等合作,充分利用專業運動員的隊賽經驗,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相關賽事。在深圳市第十屆運動會賽艇比賽中,學校以團體總分537分的優異成績獲得競技體育組第一名,并在21個項目中摘得10項冠軍;同時,7名隊員被評為“體育道德風尚獎運動員”,教練謝麗刁獲評“優秀教練員”。賽艇隊展示出的英姿風采,讓現場觀眾見識了體育強校的實力,更領略了“鹽實人”愛拼敢贏的體育精神。
除了校外賽事,學校也十分重視校園運動會的開展,并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如校園運動會設計了開幕式、班級展示、體育隊展示,設置了引體向上集體比賽、集體跳繩、定點投籃集體項目、迎面接力、拔河比賽、踢毽子比賽、仰臥起坐集體賽以及五子棋、圍棋、魔方等比賽項目。運動會中,學生不僅參加比賽競技,也參與比賽服務,擔任裁判和義工,負責執裁、溝通等工作。同時,學校鼓勵學生在班級區域展示個人才藝,例如,學生可將架子鼓搬到班級大本營進行演奏,為班級制作賽程表、繪制海報和班旗等,以此賦予學生“社會角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學改革與課程創新
學校構建了“一心雙環三過程”的體育課程體系,即堅持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為中心,將課程實施科學性和高效率作為“雙環”的目標導向,新角度、深層次探究“教會、勤練、常賽”三個過程的體育教學。體育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師為主導”,真正回歸“學生主動學”的體育課堂本位,回歸鍛煉的本真,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強調分層訓練、有效訓練。在“賽”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鞏固“學與練”,并將“學與練”超水平發揮。
針對不同年級,學校體育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初一側重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初二側重讓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初三則與中考接軌致力達成檢驗。體育備課由年級備課組長牽頭,主要探討年級教學內容、教學中的科學系統訓練等問題,包括排查特異體質學生、了解任教班學生身體素質、制定一生一策等。在體育作業設計中,學校以學生練習卡為抓手,針對跳繩、體能鍛煉、耐久跑、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實心球這六項制作了打卡表,按照不同學生的練習項目設置,做到一人一表、一周一查、一月一測,將體育鍛煉真正落實到每一天。
在落實“天天運動”的同時,學校也倡導“人人鍛煉”。為此,學校大力普及、開展跳繩運動。主要措施包括:在大課間推行跳繩活動;在個別誠信跑班級內開展“8”字繩活動;開設“跳繩進班級”相關課程,在每班的體育課中安排6—8課時的跳繩運動,外聘教練員輔助指導速度跳繩的訓練,讓每一個學生會跳繩、掌握正確的跳繩方法;初三年級開展中考跳繩沖刺訓練課程。此外,學校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跳繩測試和比賽,如年底開展班級跳繩普及測試賽;利用體育節開展跳繩班級聯賽、“8”字跳繩比賽、學生一分鐘跳繩PK賽;在“天天跳繩”軟件上發布跳繩任務,鼓勵學生線上練習、比賽;等等。
通過普及跳繩運動,學生的行為習慣發生了明顯變化——學生變得大膽樂觀,敢于面對鏡頭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跳繩技術,并在體驗“失敗—反思—自我糾正—行動—成功”的自我突破和自主成長中,提升了承壓能力、抗挫能力。體育教師、班主任也樂于在大課間活動時融入學生,與學生一起流汗、一起歡笑,哪怕是簡單地為他們搖搖繩,對學生也是很大的鼓勵;有時教師還會跟學生比一比,其他學生就在一旁鼓勁助威。跳繩提升了師生親密度,拉近了師生關系。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也延伸至課堂,帶來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體樹人實踐的思考
“愛拼敢贏”是學校的校訓,也是全體“鹽實人”一直堅守的精神文化——區排球賽上,校男子排球隊面對強敵,不屈不撓,發揚“女排精神”,敢打敢拼,增強了“鹽實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初三的師生勤奮訓練,惜時如金,在體育中考的戰場上屢戰屢勝、屢創新高;學校體育節中,處處都能看到奮力奔跑的少年與竭力吶喊的“粉絲”;攀巖墻上,追風少年們勇攀高峰,斬獲國家、省、市、區級各類獎項790多項……“愛拼敢贏”的校訓,隨著以體樹人的實踐刻在了“鹽實人”的骨子里,讓每位師生都野蠻體魄、強健靈魂。
學校不一定要有噴水池,但一定要有操場;學校不一定要有水泥廣場,但一定要有給學生打滾的草地;學校不一定要有只讀書的“乖仔”,但一定要有奔跑的孩子。以體育人,校長必須眼中有人,把學生作為校園主角,給師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好的體育鍛煉平臺、更高的體育欣賞水平、更多的賽事參與機會,從而讓體育真實發生、真實育人,真正促進和成就學生更好的發展。
體育強則學校強,體育興則學校興。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是新時代最優雅的生活方式。教育不能太短視、功利,對于學生的培養,要帶著人文思考和關懷。對于今后的體育工作,學校將一手抓群體運動促普及,做大“分母”,一手抓特色體育項目,做強“分子”,拓寬學生體育考試之外的發展空間,并將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品質生活納入長遠規劃,讓各行各業都有我們的學生,讓藝體項目成為他們的終身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