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明確了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實施途徑。“雙減”的推行,也讓勞動實踐教育能夠更好地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此背景下,作為農村中學該如何落實勞動育人?本著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德州市德城區王村店中學開展了勞動教育實踐和研究。我們經過調查發現,現在很多農村孩子不懂植物的生長規律,不賞花、不識葉,更缺乏對大自然的熱愛,缺乏對自然、土地的情感,越來越暴露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感恩與奉獻等美德的缺失。鑒于以上學情和學校擁有的地理資源優勢,我們提出了“根植家鄉、奉獻社會”的培養目標,通過開發“桃文化”、植物種植、動物養殖等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培養,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
“桃文化”勞動實踐課程群,包括桃樹種植課程、桃樹剪枝課程、桃花鑒賞課程、“畫筆下的桃花”美術課程、“研究果實結構”生物課程等。學校根據桃樹不同階段的生長習性給學生布置階段任務,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為保證課程的有效開發實施,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為課程開發提供充足支持。
環境資源。學校所在地是桃花之鄉,黃河涯鎮萬畝桃園是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學校周邊20余個村的農戶都在種植桃樹,黃河涯鎮每年都會舉辦桃花節、采摘節,吸引省內外游客。學校經常邀請桃樹種植能手到校指導;組織學生赴萬畝桃園進行“桃園尋芳”實踐活動。同時,學校本身占地近60畝,校園內種植桃樹近100棵,方便了課程的開發、研究和實踐。
教師資源。學校教師多數是本地人,很多教師有多年桃樹種植經驗,比如生物教師家中種有多畝桃樹,能很好地將學科知識與校本課程進行結合。學校開辟有勞動實踐基地,每周設有勞動實踐課,學生們在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蔬菜種植、花木種植等勞動實踐活動。學校還設有動物養殖基地,由教師指導學生研究動物的成長規律和生活習性。
家長資源。因很多學生家中種植桃樹,學校便在家長中發掘了多名桃樹種植能手,組織學生去這些能手家中的桃園參觀,學習桃樹種植,或邀請家長到校授課。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赴周邊的蔬菜大棚基地、動物養殖基地參觀,以此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培養勞動興趣。
課程資源。一是開發特色課程。如:語文組教師帶領學生發掘名著閱讀中與桃有關的內容,如“桃園三結義”“桃花源記”以及與桃樹、桃花有關的古詩詞,讓學生描寫桃,發掘桃的品格并將其升華成一種精神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餐廳研究以桃子為食材的菜品,了解桃的醫用價值和營養價值;美術教師從制作桃木手工作品、與桃相關的繪畫等方面開發美育課程;生物教師從學科課程角度開發研究桃樹的生長過程、花的構成、果實的構成等課程。二是開發節日課程。利用勞動節、國慶節、麥收、秋收等時間節點,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包括農忙時節下地勞作、農閑時節分擔家務等。
通過開發豐富的本土資源,王村店中學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體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培養學生不怕吃苦、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感恩、奉獻、熱愛家鄉等一系列優秀品格。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勞動教育并不是一句口號,勞動教育的開展和本土資源的開發能很好地扭轉“重知識、輕育人”“重分數、輕素質”“重說教、輕實踐”的現狀,對學生產生的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要遠遠大于活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