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遍地亂扔的玉米皮,經過這么一搗弄,就變成這么好看適用的小花籃、小拎包、小坐墊。這個技術學到手可真不賴,我們婦女在家就能賺個零花錢。”代云平熟練地擺弄著手中的玉米皮高興地說。半個小時不到,一個精致的小花瓶編織品就呈現在眼前。
代云平是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大井鎮大榆樹村一名普通村民,2019年,她和村里姐妹開始從事玉米皮手工藝美術產業,搖身變成“藝術家”,用一雙“巧手”開啟美麗幸福的新生活。2020年春節過后,受疫情影響,她和姐妹們不能在“婦女之家”相聚,切磋技藝,但宅在家中的她們通過電話、微信等形式,互相溝通交流,創新產品花樣,編織著新產品。據了解,疫情防控期間,宅家婦女們編織的產品有一半均已售出,人均收入800多元。這些往日拿回家燒火做飯或直接在地里粉碎的玉米皮,竟成了該鎮婦女發家致富的“香餑餑”。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村婦女就業,2018年10月,林西縣大井鎮經過多方考察,結合當地玉米種植面積廣,玉米葉產量大的實際,積極發展玉米皮手工藝產業,引導群眾特別是貧困戶“變廢為寶”,利用玉米皮“調制”增收致富“新佳肴”。
“我要努力把這門手藝學好,閑暇時間只要動動手就能給家里添收入,最主要是沒成本,家家都有原料,只要肯學就能掙錢。”大榆樹村村民張鳳蘭通過微信聯系到常來村里培訓的吉林省大安市指導教師,很快學會一種編織新花樣。自從有了這門手藝,張鳳蘭還真“上了癮”,沒事兒總是拿起玉米皮用心琢磨,在她家里,時不時就會出現一個新奇小制品。
據了解,該鎮除在大榆樹村發展玉米皮編織工藝外,還在東方紅村成功發展玉米皮貼畫工藝,此種工藝品主要以玉米皮為原材料,采用煮、曬、熨等多種方法,經過顏色處理、防腐、粘貼、護膜、裝裱等復雜工序,做成濕而不卷、燥而不裂的玉米皮貼畫,形成了“一村一品”玉米皮制作新格局。
走進大井鎮玉米皮手工制作精品展區,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玉米皮產品讓人耳目一新,《梅蘭竹菊》《春色滿園》《大展宏圖》等內容不同的玉米皮貼畫閃亮登場,花瓶、涼席、儲物筐等品種各異的玉米皮編織品蓄勢待發,時而還會有新作品入駐展區。這些精美的作品價格不等,少則幾十元,多則幾千甚至上萬元。由于是純手工制作,創作出一幅作品有時會耗時數月。單從人工成本上看,也注定了作品“不菲”的身價。其中一幅由老師和學員利用近一個月時間共同完成的《松鶴延年》貼畫作品深受市場青睞。“沒想到這原來不起眼的玉米皮,竟然能做出這么精美的貼畫,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畫竟然出自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之手,真是不簡單。”前來參觀的人們感嘆不已。
為將玉米皮工藝美術產業做大做強,開辟一條文化扶貧產業的新路徑,大井鎮牽頭組織培訓骨干、培育營銷人才,提高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公司化管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研發設計、分戶小作坊生產、統一商標標識、統一訂單回收的營銷模式,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為社會化大生產。定期開辦培訓班,幫助貧困群眾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目前,已累計舉辦培訓班53期,參與培訓的婦女、貧困戶、殘疾人150余人,編織產品10類1000余件。通過簽訂訂單和展會銷售等方式,打通產品銷路,促進農民增收。
思路決定出路,創新才能發展。如今,大井鎮正以打造“林西縣玉米皮工藝美術之鎮”為目標,堅持“依托市場,建設基地,創建品牌,帶動增收”的指導思想,最終形成“村村建基地、婦女為主體,高端做貼畫、創意新特奇,低端做編織、種類樣樣齊,回收有訂單、價格有保障,自己有銷路、鏈條要拉長”的產業發展格局,讓玉米皮工藝美術產業繪就“繁榮民族文化、實現鄉村振興、培育新興產業、提高農民收入”的美麗新畫卷。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