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阿妹戚托”,彝語:“戚”意為“辦喜酒”,“托”意為“跳或舞”,彝族人俗稱“吉巴達”,漢語意為:“姑娘出嫁舞”,最初流傳于北盤江流域晴隆縣境內的三寶彝族聚居村寨,是依存于當地彝族婚俗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
彝族“阿妹戚托”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起源于何時,現無文字可考,據史料記載,北盤江流域的彝族人自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 )從云南遷徙到此地時,其婚嫁習俗中就有“阿妹戚托”。
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國各地彝族都有特色鮮明的舞蹈,而“阿妹戚托”則為該區域彝族的特色舞蹈,流傳范圍基本限于北盤江流域這支被稱為白彝的彝族族群中。“阿妹戚托”的舞步跳躍、歡騰、輕快、舒展,動作連貫,結構嚴謹,矯健有力。“阿妹戚托”舞蹈的表演內容與當地彝族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基本的動作就是其現實生產、生活的再現。“阿妹戚托”通過肢體動作形成的舞蹈語匯,展現了當地彝族同胞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以及當地彝族人特定的審美意識和精神觀念,是當地彝族人世代相傳的無字“教科書”,在當地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阿妹戚托”最初只出現在當地彝族人的婚禮中,后來也在彝族人的“火把節”“彝年節”等節日中出現。
在長期的流傳和演變中,逐步形成了12個基本的舞蹈動作。
“阿妹戚托”是一種群體性舞蹈,可以女人跳,可以男人跳,亦可以男女混合跳;跳時無特定的音樂伴奏,但可以和歌而舞。其傳承方式沒有特別的形式,愿意學習者尋找會跳者學習即可,在別人跳“阿妹戚托”時一旁習之亦可。所以,舊時當地彝族人中會跳“阿妹戚托”的人很多,但如今受到當代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彝族青年大多外出務工以及文化觀念的轉變,其傳承文化生態變化很大,學習“阿妹戚托”的人日趨減少,其傳承受到嚴重影響,現今當地彝族村寨能熟練掌握舞蹈技能的只有數十人。雖然“阿妹戚托”現今已經進入校園進行現代傳承,但傳承的功能和意義卻難以完全體現,傳承仍然瀕危,需要采取進一步的保護措施。
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在北盤江流域的呈現,對于當地彝族人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影響,一個彝族姑娘如果沒有“阿妹戚托”這一禮儀性舞蹈表演而出嫁,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出嫁”。而且“阿妹戚托”是一個彝族文化展示的綜合體,其文化的影響力直接關系到當地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阿妹戚托”還是中國彝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黔西南州文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