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探究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過程中縣域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機制,以湖北省62個縣(市)為研究樣本,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選取市場、經濟、產業結構、人才和政策5個條件變量,從組態視角進行深入分析。結果表明,單個條件變量無法直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而需要通過組態形式來協同作用。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有5條,可以歸納為4種模式,分別是市場導向型、經濟與產業結構雙重驅動型、全面發展型以及政府投入和產業結構促進型。經濟、市場和產業結構是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變量,其中以產業結構最為重要。
關鍵詞:區域創新能力;fsQCA;條件組態;縣域經濟;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124.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7-0247-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7.04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ounty reg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taking 62 counties(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fsQCA) was used to select five condition variables of market, 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talent and policy, and in-depth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ngle condition variable could not directly improv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but needed to be synergistic through configuration. There were five paths to improv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which could be summarized into four models, namely market-oriented, dual-driven econom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inp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on. The economy, marke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the core variabl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whic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fsQCA; condition configuration; county economy; Hubei Province
新中國成立早期,毛澤東同志就發出了“向科學前進”的明確呼聲,鄧小平同志隨后提出改革開放時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全面實施創新引領發展戰略到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同步提升,從此,開始了向科技強國邁進的新征程。黨的十八大提出《國家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戰略綱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創新的關鍵地位進一步凸顯。
目前學術界針對科技創新領域的研究對象以省份與市區為主,針對于縣和縣級市的研究并不多見。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困難也在縣域”[1]。縣域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是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目前國內外學者大多從單一變量視角分析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而忽略了各變量之間的交叉影響,使之結果不具有全面性。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諸多因素,需要從整體的角度審視對象之間的內在關系。為克服單變量視角的不足,本研究采用fsQCA定性分析方法,從整體角度組態分析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
1 文獻綜述
目前,區域創新能力是經濟、社會、科學和管理領域廣泛研究的焦點。對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研究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能夠從創新的角度探索中國地域創新發展差異,以解決目前區域創新發展失調問題[2]。在研究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力特征時,專家認為區域創新能力受到資金和人員投入、智力資本、產業集群、社會資本、創新環境和外商直接投入等6方面因素的影響[3]。陳磊等[4]從科技服務業入手,認為可以通過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產業、基建、政策等因素推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郭卉[5]基于大數據時代特征,認為大數據通過提升技術創新,鑒定區域科創治理基礎,強化區域科創產業的發展基礎以及提高區域雙創水平,促進產業科技創新性升級。區域創新能力不僅僅反映在直觀的科技服務業與數據上,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研究認為人力資本、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環境負擔等因素都能影響交通基建領域創新能力[6]。在研究整體影響因素的同時,有部分學者針對個別影響因素做出重點介紹。李臘梅等[7]認為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因素,人才集聚水平越高,區域創新能力越強,并且科技人才集聚可以通過政府對科學技術支出的增加進而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國外有學者認為創新網絡規模與產業協同集聚對區域創新效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是區域創新影響因素中的主要方面[8,9]。
2)區域創新能力作用研究。區域創新能力作用與影響因素關系密切,作用機制是在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做出的進一步深化研究[3]。楊勝利等[10]研究發現科技創新能力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既促進經濟發展又促進產業進步,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很大程度受到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姜亞鵬等[11]認為,區域創新能力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重大影響。宋映鉉等[12]從區域創新力量與知識產出之間的關系入手,以空間為切入點發現應根據不同城市和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達到正向效應最大化的政策目標。
3)區域創新體系理論構建及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英國的Cardiff在20世紀末首次提出區域創新體系,此后國內外學者相繼展開研究。Cooke等[13]國外學者將區域創新體系分為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認為在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時,兩種因素都會產生作用。國內學者王德起等[14]通過構建包括“承載-集聚-行動-產出-輻射”5個子系統和3個循環動力機制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模型,運用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京津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運轉水平進行實證分析。郝英杰等[15]研究發現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關鍵,不僅需要區域產業知識基礎和學研知識基礎相互匹配、協調發展,而且需要4個區域創新環境子系統的服務與支持能力能夠匹配創新主體知識基礎的增長情況。區域創新理論體系的構建往往伴隨著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目前尚不存在固定的評價指標體系。王利軍等[16]基于創新價值鏈的概念,建立新的工藝創新、研發創新、市場創新、知識創新、產品創新的五階段創新價值鏈模型,從創新價值鏈的視角構建了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齊亞偉[17]從創新環境、創新產出和創新投入3個方面評價了中國地方經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區域創新能力已有大量研究,并取得豐富研究成果。在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過程中,缺乏從整體視角研究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從整體角度出發,克服單個因素帶來的片面性弊端,總結區域創新能力各方面影響因素。
2 研究方法與設計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重點關注條件組態與結果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采取整體觀點并執行案例級別的比較分析,其中每個案例都被視為條件變量的“組態”。QCA分析的目的是通過案例間比較發現條件組態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回答諸如“哪個條件設置產生預期結果”“哪個條件設置不產生預期結果”之類的問題[18]。其中,QCA按變量類型分為csQCA(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mvQCA(多值定性比較分析)和fsQCA(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fsQCA方法,原因如下:
1)由于fsQCA具有質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雙重屬性,使得fsQCA具有更大的優勢,在可能情況下, 應該采用模糊集方法校準定距或定比變量, 不應該人為地把定距、定比變量簡單處理為類別變量[19]。
2)該方法對樣本量的要求不高,本研究針對湖北省縣域創新能力進行研究,樣本數量符合該方法的要求,可有效彌補無法進行大樣本研究的不足。
3)由于fsQCA可充分挖掘條件變量中復雜的協同關系,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眾多,各種組合方式產生的影響效果也不相同,通過該方法能明確各因素間的排列組合對結果的影響,符合本研究目的。
2.2 變量選取
本研究選擇區域創新能力作為結果變量,考慮到數據可獲取性和完全性,條件變量分別為市場、經濟、產業結構、人才和政府支持。以2019年湖北省62個縣級行政區域(因數據缺失,故仙桃市和巴東縣未納入統計)為研究樣本,其中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來自《2020年度湖北省縣域創新發展報告》,其余數據均來自《中國縣域統計年鑒》。變量情況如表1所示。
1)市場。市場能促進貿易并促成社會中的資源分配,高的市場化程度能夠為區域創新提供一個活躍且發達的市場環境。市場化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有顯著的誘惑作用,兩者呈正相關[20]。本研究選用市場作為第一個條件變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一個區域消費品市場的總規模,因此將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作為市場的測度指標。
2)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個“乘數效應”。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重要因素是該地區的GDP。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有賴于社會經濟環境的改善與區域經濟水平的發展[21]。本研究使用地區GDP作為經濟指標。
3)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變動體現在新興行業形成和落后行業淘汰這兩個方面,這種變化一方面使得新興行業擁有更多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也會對其他行業造成生存威脅。產業升級要實現新突破,就必須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技人員、科技經費投入以及效率的提高,這些必然會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提高科技貢獻能力[22]。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產業結構的衡量指標是由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附加值與GDP的比值來確定的[23]。
4)人才。近年來,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信息傳輸產業、軟件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為新興廠商服務的營銷單位迅速擴大、人員增長、行業壯大。由區域經濟空間與產業集群構成的區域經濟系統內大量的高質量人力資本的集聚,使得區域內企業獲得最新知識和技術更加便利,有效激發企業創新意識,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整體水平[24]。本研究以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
5)政府支持。政府在產業發展中能發揮引導作用,產業政策是政策引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式[25]。地方政府可以在科技政策、基礎設施和資金配置方面擁有更大的權力,并可以在推動各地區創新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26]。本研究使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作為政府支持的衡量標準。
在結果變量的選取上借鑒薛宏剛等[27]、陳志強等[28]的研究,將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作為結果變量區域創新能力的測度指標。
2.3 數據校準
數據校準是將案例信息轉化為集合隸屬度的重要步驟[29]。QCA必須首先轉換為一個復合隸屬度,從而衡量數據或案例是否屬于特定集合。要使得變量的值在0至1的范圍內調整,需要根據數據中實際值的分布選擇一個反映中間程度的值。本研究參考Fiss[30]將“完全隸屬”(95%)、“中間點”(50%)和“完全不隸屬”(5%)設定變量集合的3個錨點,對樣本進行校準。校準結果如表2。
3 實證分析
3.1 單個條件變量必要性分析
使用fsQCA軟件參考一致性值來判斷是否存在必要條件,一致性大于0.9是生成結果的前提。由表3可知,所有條件變量的一致性均低于臨界值0.9,由此可見本研究選取的條件變量均不是區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條件。
3.2 組態分析
采用fsQCA軟件對縣域創新能力提升的條件組態進行分析,將原始一致性閾值設置為0.85以保證組態的解釋力度,案例的頻率閾值設置為1。獲得3種解:復雜解 (不納入任何邏輯余項) 、中間解 (僅納入符合理論方向預期和經驗證據的邏輯余項) 、簡約解 (納入全部邏輯余項而不對其合理性加以評估)。具有良好合理性的中間解不僅不允許消除必要條件,而且復雜程度適中,在QCA研究中被認為是報告和詮釋的首選。其中簡約解與中間解同時出現的條件是核心條件,只有中間解出現的條件是邊緣條件[31]。組態結果(表4)顯示,5條路徑中每條組合解的一致性均大于0.8,能夠很好地解釋結果變量,覆蓋度本身并無參考意義,但較低的覆蓋度表明給定的組態并非常見,本研究的覆蓋度為0.589。
通過觀測組態路徑分布,結合湖北省縣域發展現狀,共5種路徑歸納為4種模式,由于路徑1和路徑2都有核心條件——市場,故將其歸類為1種模式。
1)市場為導向型。該模式有2條路徑,分別為路徑1和路徑2,其縣域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在路徑1中,市場為核心條件,加之相對發達的經濟,即使產業結構沒有特別優化,相關人才以及政策也有待加強,但其區域創新能力依舊得到有效提升。它主要著眼于市場需求,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高科技融合發展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市場和經濟能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區域縣(市)主要以宜都市、枝江市、當陽市為代表。宜都市入選2016年湖北省惟一的全國100個縣市,被科技部確定為2018年首批創新縣(市),其科技創新能力在湖北省名列前茅。宜都市通過構建雙創園區,在對接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堅持“人產城”融合發展,圍繞高精尖產業,以市場化手段打造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和小微科技企業孵化平臺,進一步提高其區域創新能力。
在路徑2中,同樣以市場為核心條件,但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一般,而人才成為其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該路徑代表城市有應城市、京山市、云夢縣等。京山市入選2019年華中百強縣(市),排名華中第35位,湖北省排名第8位,其區域創新能力功不可沒,其經濟發展水平雖不如路徑1中的縣(市),但在留住人才以及人才引進上屢出奇招,不僅在大學生實習和就業中給予補貼,而且在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甚至在院士的引進上都擁有相應獎勵,這為人才創造出更好的環境,使得京山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強,人才的集聚為京山市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分割的作用。觀察路徑1和路徑2發現,政策因素沒有發揮充分的導向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當地政府對創新活動的投入力度以及對創新政策的實施強度相對不夠,但其間接影響依舊不可忽略。
2)經濟和產業結構雙重驅動型。該模式對應路徑3,經濟作為該路徑的核心條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創新能力不可分割,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更能滿足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條件,可以通過促進產業集中度來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同時,產業結構作為同樣重要的核心條件,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產業結構的優化為創新提供原動力以及基礎條件,使得企業對新知識和新技術擁有更高的需求。在這種條件下,即使政府直接資金投入較少,市場環境和人才貯備也不甚良好,其區域創新能力也能取得長足提升。該路徑的代表縣市為谷城縣、嘉魚縣等。
近幾年,谷城縣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堅持部門協調、企業主體、社會參與,促進“產學研”緊密合作。為打通新技術和產業互聯互通的“最后一公里”,鼓勵產業創新密集區的建設,聚集新思想,促進經濟與科技深度融合。通過加快形成以工程技術活動為重點的新型企業,包括研發、設計、生產,提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創新和創新實踐,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嘉魚縣堅持科技發展理念,致力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各項措施力度,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發展速度、規模產值占比和統計基數上均實現顯著增長。嘉魚縣委、縣政府先后公布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嘉魚縣中小企業技術進步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這一舉措推動嘉魚縣在產業結構上更加優化,搭上經濟發展的這架馬車,帶動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3)全面發展型。該模式對應路徑4,在這種路徑中縣市的各方面發展相對均衡,市場需求強大,市場體系完備,經濟相對發達,人才資源相對豐富,產業結構相對優化,區域創新發展的自適應能力較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良好的市場體系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吸引更高素質的人才,而高素質人才帶來新知識、新技術又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加快了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進程。其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反作用于市場需求擴大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這種良性循環使得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得到提升。該路徑的代表縣市為公安縣和武穴縣。作為全省首批部署的14個創新型縣(市、區)之一,公安縣堅持以“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為主題。以科技創新帶動具有孵化、升級和發展潛力的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戰略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取得良好成效。公安縣以“綠色家居、醫藥健康、智能制造、循環造紙、清潔能源”為主題的5個產業為主,同時伴有“農副產品加工”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新興產業為雙翼的“511”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完善10大產業鏈,落實產業鏈“鏈長制”,共同推動以促進產業鏈內企業發展、招商引資、人才引進、項目建設以及技術改造五大重點問題。五大主導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經濟穩步上升,在各大指標均衡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區域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
4)政府投入和產業結構促進型。該模式對應路徑5,在這種路徑中由于外部市場環境并不理想,經濟相對不太發達,人才也相對匱乏,但產業結構良好,政府對于科技創新的直接資金投入也十分充足,這使得區域創新能力依舊穩步提升。該路徑的代表縣市為房縣。房縣在2020年正式退出貧困縣,其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高,但房縣縣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不斷踐行和深化“科技是生產的主要動力”的要求,鼓勵創業創新。全面實施縣級創新發展戰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創新房縣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2018年房縣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本年財政一般公共支出的1.65%,創新激勵基金184.9萬元,專利發展專項資金26.9萬元,同時縣政府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究院或與高校院所共建校企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科技創新創業機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些措施有力地鼓勵了技術創新,推動了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3.3 穩健性檢驗
采用集合論的角度,將一致性閾值改變為0.8,得到了6條路徑,但基本的路徑情況和對應的縣(市)與闕值改變前保持基本一致,證明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本研究從組態視角出發,以湖北省62個縣(市)為樣本,選取市場、經濟、人才、政府支持和產業結構5個條件變量,運用fsQCA方法,探討5個條件要素如何協同實現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主要結論如下:
1)從單個條件的必要性分析可以看出,不能通過單個變量的提升來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充分條件是幾個條件變量組合的結果,具有很明顯的多因共存和多重路徑的基本特征。因此地方政府如果希望提升地方區域創新能力應從組態視角出發,對于任何一個縣域,想要提高其區域創新能力都不能僅僅只發展單一要素,必須通過地區內各要素之間的結合與互動來達到其目的。
2)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建議模式有4種,分別為市場導向型、經濟與產業結構雙重驅動型、全面發展型以及政府投入和產業結構促進型。各區域創新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交疊和互動而形成不同的組合模式,若該地區各方面發展都較均衡,各種創新資源能夠相互配合協同作用,可為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但這只是較為理想的情況下,而大部分的縣域并不能在所有要素的發展上做到足夠均衡。對于這些區域就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來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不同縣(市)地方政府需結合自身發展特點以及區域優勢,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最優的模式路徑來提升其區域創新能力。
3)在5條路徑中,以市場、經濟和產業機構為核心變量的頻率最高,其中產業結構更是多達3次,說明產業結構優化對于縣(市)的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作用更顯著,同時市場和經濟的完備和發展也能對縣(市)區域創新能力提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各縣(市)政府應重點從市場、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進行政策補貼和引導,以此提升自身區域創新能力。
4.2 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縣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載體,也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基礎單元,其創新能力狀況影響到縣域經濟發展質量。針對縣域創新能力提升,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是要強化協同創新。單個條件無法有效促進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在縣域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 需要以組態視角來看待區域創新能力,綜合考慮相關因素之間的匹配與互動。二是要強化政策引導。經濟水平良好、市場需求豐富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對于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較大,而政府對于科創方面的直接資金投入強度有待提高,需要進一步發揮政策要素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的引導和積極作用。三是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推進人才匯集是保障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舉措。如何柔性引才、打造人才創新基地是當前提升縣域創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四是要客觀選擇創新路徑。不同縣(市)自身資源條件和發展基礎各不相同,其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路徑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照本研究提供的4種模式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5/24/content_5196268.htm,2017-05-24.
[2] 王 鵬,高妍伶俐.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差異的實證研究——兼評各地區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J].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1):121-128.
[3] 王建民,王艷濤. 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研究述評[J]. 經濟問題探索,2015(12):185-190.
[4] 陳 磊,杜寶貴.科技服務業何以激發區域創新“一池活水”——基于中國內地31個省級區域的fsQCA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18):31-38.
[5] 郭 卉.大數據產業對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影響[J].科技視界,2022(5):37-39.
[6] 雷淑珍,王 艷,高 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影響了區域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21):24-33.
[7] 李臘梅,劉 宏.科技人才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實證分析[J].中國西部,2022(2):72-83.
[8] MIN S J,KIM J,SAWNG Y W.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network size and public Ramp;D investment on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0,155. DOI:10.1016/j.techfore.2020.119998.
[9] AMITI M. Location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versus comparative advantag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4):809-832.
[10] 楊勝利,馮丹寧,段佳柯.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6(1):1-10.
[11] 姜亞鵬,伍思蔓.區域創新能力對外資空間集聚的影響研究——以長江經濟帶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1(16):34-35.
[12] 宋映鉉,李順成.區域創新力量對區域知識產出的影響——以中部地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1):29-35.
[13] COOKE P, MORGAN K. The associational economy: Firms,regions and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4] 王德起,何皛彥,吳 件.京津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機理及效果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0):53-61.
[15] 郝英杰,潘杰義,龍昀光.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知識能力要素協同性評價——以深圳市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7):130-137.
[16] 王利軍,陳夢冬,龐雅倩.基于創新價值鏈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構建[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1(12):73-75.
[17] 齊亞偉.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及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5,34(4):84-90.
[18] RIHOUX B,RAGIN C C. 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M].Thousand Oaks:Sage, 2009.
[19] 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20] 暢瑞丹,劉媛華.數字金融對區域創新水平的激勵效應[J].科技和產業,2022,22(1):141-148.
[21] 李 婧,譚清美,白俊紅.中國區域創新生產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靜態與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7):43-55,65.
[22] 蔣天穎,華明浩,許 強,等.區域創新與城市化耦合發展機制及其空間分異——以浙江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4,34(6):25-32.
[23] 李 紅,曹 玲.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1,37(24):101-105.
[24] 王 琦,陳 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空間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學,2008,28(2):145-149.
[25] VERGRAGT P J ,BROWN H S. Sustainable mobility: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ocietal learn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 (11-12):1104-1115.
[26] 馮南平,楊善林.產業轉移對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分析——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動態,2012(8):70-74.
[27] 薛宏剛,王 浩,管藝潔.政府引導基金能否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4):68-77.
[28] 陳志強,田美娟,張紅梅.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能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嗎?——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7(24):218-219.
[29] 張 明,杜運周.組織與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應用:定位、策略和方向[J].管理學報,2019,16(9):1312-1323.
[30] FISS C P.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54(2):393-420.
[31] 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