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李清照晚年經歷國破、家亡、夫死的三重打擊后,創作風格也轉變為凄愴婉轉。《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古今文人譽為“千古絕唱”。從不同角度充分研讀《聲聲慢》,了解學界論者關于本詞的多種論述。
[關" 鍵" 詞] 李清照;《聲聲慢》;婉約派
一、創作背景:時代動蕩,命途多舛
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能使我們更好地分析文本和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李清照(1084—1155),自號易安居士,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后人輯有《漱玉詞》《漱玉集》。李清照18歲時嫁給了著名的金石收藏家趙明誠,夫婦二人“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在這一時期,李清照的作品寫的多是天真爛漫、歡快甜蜜的“閨思閑愁”。而李清照在人生后期經歷了一系列打擊——44歲時北宋滅亡,與丈夫趙明誠共同保存的十余屋古玩和書畫由于戰火化為灰燼;46歲時丈夫病故,從此孤苦無依;后再嫁張汝舟,婚后李清照發現張汝舟原先的體貼入微只是假象,實際上是為了將自己的金石古玩占為己有,心中失望至極,幾番波折后與張汝舟離婚。
一生經歷了婚姻不幸、家國不幸的李清照,面對眼前的凄涼秋景,想到自己在南方孤苦伶仃,好似浮萍,內心痛苦萬分,于是在蕭瑟的秋日里提筆寫下《聲聲慢》,這首詞也因此寄托了自己層層疊疊的愁緒。
二、主題: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聲聲慢》中,有很多表達詞人情感的詞句如“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意象如“雁”“黃花”等,均圍繞著全詞的直接抒情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進行編排,進一步表達了其“愁情”,使得本詞在情感、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層次性的遞進。
(一)秋日之愁——萬物肅殺,蕭瑟凄涼
《聲聲慢》中最淺層的“愁”為秋景蕭瑟之下的愁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庭前踱步,正是“晚來風急”的秋日,看到“滿地黃花”零落,卻又“無人堪摘”,暗示自己青春消逝,人老珠黃好似這落地的黃花,天空中“舊時相識”的大雁,風送雁聲,又平添思鄉之情。“到黃昏”這個時候了,天漸漸暗下來,而這雨聲又是“點點滴滴”,突出秋雨打在梧桐上的聲音。聽覺上的刺激不知如何結束、何時結束,無休無止,讓李清照倍感蕭瑟凄涼。
(二)個人之愁——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詞人由眼前秋景聯想到自身的境況,經歷兩段婚姻而無果,人生已過大半卻仍無依無靠,都讓她生發出對自己的憐憫與愁情。首先是“乍暖還寒”的天氣,讓身體狀況本就不佳的她“最難將息”,即難以調養。酒不僅可以驅寒,還能助眠,更能激發靈感。李清照于是選擇飲酒,可“三杯兩盞淡酒”,抵不過晚風呼嘯的天寒,也敵不過心寒。“舉杯消愁愁更愁”,在“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中,這個“卻”字,表現了李清照情感的劇烈轉折,她原本只是因天氣多變、難以將息而產生傷感,遞進為思鄉思人的惆悵。
(三)家國之愁——國破家亡,山河破碎
劉大杰認為,“她抒的情,寫的恨,表面上看來是個人的,實際上是有一定的時代色彩和社會基礎的”。結合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寫下《聲聲慢》的時期是其暮年之時,當時她的首任丈夫趙明誠因病去世,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為人卑劣,她自己又因為故土被敵人占領而漂泊南方,內心自然會惆悵。此外,李清照是一位極具豪邁氣概和擔當意識的女詞人,其寫下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
因此,她也跳脫出僅僅抒發個人離愁別緒的窠臼,將自身遭遇與國家命運相連,將個人情感投射、擴大至同時代人民共同的情感——亡國之愁。高秋蘭、馬金龍認為,《聲聲慢》在這一方面突破了個人命運的狹隘,“相比于《虞美人》更加豐富”,這也是《聲聲慢》在意境上的高超之處。
上述時間、空間和情感的層次在《聲聲慢》中并不是生硬地堆砌,而是過渡自然、逐層遞進,具體層次如圖1所示:
三、藝術手法:層疊意象,自然真切
(一)白描手法,自然真切
清代沈謙在《填詞雜說》中評說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意在說明李清照的詞用字精練巧妙,能恰如其分地狀物抒情。她寫“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可看出其語言自然真切,讀來“平淡而有味”。
宋代黃庭堅提倡“無一字無來處”,重視對典故的借用轉化,而李清照認為詞應“別是一家”,更強調詞的曉暢易懂。《聲聲慢》上闋以十四個疊字開篇,有層次地表現了詞人朦朧迷茫的失落感,定下了詞人無處可尋又無法自拔的傷感基調;詞的下闋中的“到黃昏、點點滴滴”,也正好與開頭十四字的疊字首尾呼應,過渡順暢,自然真切,在時間、空間和情感上都做了層次性的推進。沈祖棻在《宋詞賞析》中評價,李清照的《聲聲慢》“由于心中有無限痛楚抑郁之情”“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動人”。
(二)意象層疊,情感充沛
周嫻認為,《聲聲慢》這首詞是李清照通過對黃花、梧桐、落葉、細雨等多個意象的描繪,以“尋尋覓覓”動態起筆,言愁之情狀;以“愁”字收筆,一層又一層地說愁,直抒胸臆,寄托她這一生的復雜情感。例如,“滿地黃花堆積”表面上是寫秋天黃花掉落一地,深層次上則是感嘆歲月逝去,年輕容顏不再,自己生發出“暮去朝來顏色故”的愁情。再如“梧桐更兼細雨”句,自古以來秋雨、梧桐本就是詩詞的常用意象,著實讓人感覺到“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蕭瑟凄涼。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李清照《聲聲慢》中正是通過層層疊疊的意象,以哀景襯哀情的手法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表達了其愁上加愁的情感。
(三)對比描寫,側面烘托
柳文耀在《李清照詠物詞淺議》中寫道:“李易安的鋪敘則以善于抓住事物某一本質特征展開多側面渲染烘托,又委婉蘊藉見長。”
李清照在《聲聲慢》中運用了多處對比描寫,例如寫天氣“乍暖還寒時候”,即為“暖”與“寒”的對比,點出“似暖實寒”的內心境況;再如說天空中的大雁是“舊時相識”,則是“過去”與“現在”的今昔之比,讓人回憶起“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時李清照的閨怨閑愁,再看現在孤苦孀居之境,更生一番悲愴憐憫之情;還有“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兩處,暗含詞人從白天捱到黃昏、熬到天黑,心中苦悶愁情不斷加重,直至無以復加,才迸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四、語言特色:韻律多變,唇齒留香
上文所說李清照善用白描手法和意象,因而造就了其自然有味、感情充沛的總體特點,《聲聲慢》中更體現了韻律美的語言特色。
這首詞多用舌聲字(舌音)及齒聲字(齒音),押入聲韻,產生“冰泉冷澀弦凝絕”般嗚咽頓歇的效果,又運用四聲、疊字、平仄的變換使讀者在朗讀時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受。
南宋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評價《聲聲慢》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時說:“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夏承燾先生也曾在《唐宋詞欣賞》中寫道:“《聲聲慢》是李清照詞中特別講究聲調的一首名作。”在這首詞中,詞人用了許多的舌聲字,如“淡”“地”“堆”“獨”“得”“桐”“到”“滴”等 ;用了許多的齒聲字,如“尋”“清”“凄”“慘”“戚”“乍”“時”“將”
“息”等。李清照有意借助這些舌聲字和齒聲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增強作品的韻律美,讓人讀來唇齒留香,余味無窮。
五、鋪敘手法:愁思不絕,逐層遞進
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亂,不久北宋滅亡,后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難,境遇悲慘,時代背景和個人際遇的悲慘,加上眼前秋景的蕭瑟,形成了貫穿全詞的愁情。層層疊疊的意象,是《聲聲慢》文本的一大特點,也是其鋪敘手法最明顯的體現。
同樣寫“愁”,同樣用鋪敘手法寫愁情,柳永的《雨霖鈴》包括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后多個層次。盧紅認為,“從結構上看,《雨霖鈴》的內容非常飽滿,也包括景物描寫、情節描寫、心理描寫等諸多角度,但主要是依時序鋪敘離別的場面和情景,層次之間呈現出清晰的遞進關系,體現了鋪敘之‘敘’的特點。”她認為《聲聲慢》中的抒情層次和敘事層次都是并列關系,時、空是模糊的,層次中的意象孰先孰后沒有區別,可以隨便調換。好比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極盡所能地豐富菜品的品類,至于菜品的位置變化和陳列過程,沒有過大的影響。
實際上,《聲聲慢》中也有敘事和情感上多個維度的層次遞進。開頭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蘊含著“動作—結果—感受”的層級,拋開意象和鋪敘手法不談,這十四個疊字本身就不能隨意調換。
同時,詞中“愁”情在時間、空間兩方面呈現出多層次的遞進和變化。在時間上,由能看見天上大雁、院內黃花的白天,轉而至“到黃昏”“怎生得黑”的傍晚時分,形成了“白天—傍晚”的層次;在空間上,更是由喝著“三杯兩盞淡酒”的住所里,到“滿地黃花堆積”的庭院中,再到“守著窗兒”的室內,形成了“住所—庭院—房內”的層次。甚至在單一層次的內部也有著不同的視角變化,“雁過也”是抬頭望向天空看到的景象,“滿地黃花堆積”是低頭看見地面的景物,俯仰之間的蕭瑟之景,更能體現出詞人李清照的悲傷心境。由此,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形成了敘事層次的遞進關系,又進一步地促成了抒情層次的情感變化——由天氣多變的傷感,轉而形成思鄉思人的惆悵,最后上升到了無休無止的愁情。雖然沒有《雨霖鈴》中的明顯的時間變化,但在這樣的層次遞進中顯示出易安居士的委婉蘊藉、纏綿愁情。
六、結語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詞中運用了大量層疊的意象,形成了自然有味、感情充沛的總體特征,敘事層次和抒情層次上有著遞進關系。品讀《聲聲慢》,要從其時代動蕩、命途多舛的創作背景入手,在層疊意象、自然真切的藝術手法和韻律多變、唇齒留香的語言特色中,把握“怎一個愁字了得”的主題,感悟李清照堅韌孤高的偉大靈魂。
參考文獻:
[1]李清照. 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2]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王國維. 人間詞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唐圭璋. 詞學論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徐培均. 李清照[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夏承燾. 讀詞常識[M]. 北京:中華書局 , 1981.
[7]周嫻.以《聲聲慢》為例賞析李清照的詞作風格[J].文學教育(下),2021(12):11-13.
[8]鄧小磊,馬達晟.淺論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貫徹:以《聲聲慢》教學為例[J].新課程研究,2020(27):128-130.
[9]高睿,李景梅.《聲聲慢》深度教學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4):72-74.
[10]楊增笑.《聲聲慢·尋尋覓覓》賞析[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2021(10):27.
[11]高珍,李樹澤.《聲聲慢》課例賞鑒[J].語文教學通訊,2018(Z1):50-54.
[12]馬芳芳.群文閱讀在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聲聲慢》的比較閱讀為例[J].中學語文(下旬),2022(3):17-18.
[13]" 魏鵬.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以“李清照:命運遭際與才女愁情”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3):41-42.
[14]陳媛媛.李清照《聲聲慢》文本解讀十年文獻綜述[J].語文學刊,2015(3):54-55.
[15]盧紅.《雨霖鈴》與《聲聲慢》鋪敘手法之比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25):28-29.
[16]孫文燕. 怎一個“愁”字了得[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7]王浩琳. 高中語文宋詞情境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18]譚偉紅. 李清照的詞學思想[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蒙娜路莎(2003—),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在讀。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