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背景 目前我國存在嚴重精神障礙患病人群龐大與收治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多數患者長期生活在社區,因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該人群提供及時、有效的初級精神衛生服務具有重要意義。目的 了解2011—2021年北京市某社區新增與死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特征,為開展社區精神疾病防治提供參考。方法 于2022年1月,通過北京市精神衛生信息管理系統獲取某社區6類(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分裂情感障礙、持久性妄想性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信息,包括人口學特征、疾病情況和建檔情況。計算2011—2021年歷年的患病率、死亡率、生命損失年(YLL)率。以截至2010-12-31的患者信息為基礎數據,統計2011—2021年歷年新增與死亡患者信息。結果 2011—2021年歷年新增患者例數多于死亡患者例數,患病率從2012年開始逐年上升,至2021年達3.77‰。與基線時相比,2021年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更高,處于在職狀態者占比更高,≥60歲老年患者占比增加,精神分裂癥患者占比降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占比升高,未建檔期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2011—2021年新增患者212例:疾病類型以精神分裂癥(57.08%,121/212)和雙相情感障礙(36.32%,77/212)居多,發病年齡集中在19~45歲(65.57%,139/212),未建檔期以≤5年者居多(40.57%,86/212),中位未建檔期為8.5(15.5)年。2011—2021年死亡患者共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亡最多(86.67%,78/90),死亡年齡gt;60歲者占74.44%(67/90),死亡原因排在前3位的分別為軀體疾病(84.44%,76/90)、自殺(7.78%,7/90)、意外死亡(2.22%,2/90)。2011—2021年的YLL率為-0.250‰~1.436‰。結論 2011—2021年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新增多于死亡,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新增患者未建檔期縮短,死亡患者以老齡軀體疾病為主,應采取針對性措施應對前述變化。
【關鍵詞】 精神障礙;社區衛生服務;患病率;發病率;死亡率;生命損失年
【中圖分類號】 R 74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9
【引用本文】 孫旭海,石秀秀,趙崢崢,等. 2011—2021年北京市某社區新增與死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特征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23,26(19):2402-2407.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9.[www.chinagp.net]
SUN X H,SHI X X,ZHAO Z Z,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increased and deceased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a community in Beijing from 2011 to 2021[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3,26(19):2402-2407.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Increased and Deceased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a Community in Beijing from 2011 to 2021 SUN Xuhai SHI Xiuxiu ZHAO Zhengzheng HAN Jinxiang
1.Department of Mental Illnes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Des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120,China
2.School of Nursing,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mp;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144,China
3.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evention Department,Mental Health Care Institute of Xicheng District,Beijing 100035,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AN Jinxiang,Co-chief superintendent nurse;E-mail:hjxdsl@163.com
【Abstract】 Background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a large population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d insufficient capacity to receive and treat them in China. Most of these patients long-termly live in the community,so it is essential for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this population with timely and effective primar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a community in Beijing from 2011 to 2021,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bas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es. Methods In January 2022,information of registered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schizophrenia,bipolar disorder,schizoaffective disorder,persistent delusional disorder,mental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epilepsy or mental retardation accompanied by mental disorders) in a community of Beijing was obtained through Beijing Municipal Ment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nclud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disease status and the status of file creation. The yearly morbidity,mortality and years of life lost(YLL) r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years between 2011 and 2021. With the patient information up to December 31,2010 as the baseline,the information of newly increased and deceased patients from 2011 to 2021 was counted. Results From 2011 to 2021,the newly increased patients outnumbered the deceased ones,and the prevalence rat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2012,reaching 3.77‰ in 2021.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2021 presented the following features:higher education level,a higher proportion of employers,a higher proportion of 60-year-olds and older,a lower proportion of schizophrenics,a high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and a shorter duration of non-creation of files,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lt;0.05). During the period,there were 212 newly increased patients,and most of them suffered from schizophrenia(57.08%,121/212) or bipolar disorder(36.32%,77/212). The age of the first onset was mostly between 19 and 45 years(65.57%,139/212).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5 years or less of duration of non-creation of files was the most(40.57%,86/212),and the average median was 8.5(15.5) years. Among the 90 deceased cases,schizophrenic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ercentage(86.67%,78/90),and those aged over 60 years accounted for 74.44%(67/90). The top three causes of death were somatic disease(84.44%,76/90),suicide(7.78%,7/90),and accidental death(2.22%,2/90). The YLL rate fluctuated between -0.250‰ and 1.436‰ during the period. Conclusion The"period of 2011 to 2021 witnessed more newly increased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than deceased ones,an increased prevalence trend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a shortened duration of non-creation of files,and the aged as the major deceased group,and somatic diseases as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Targete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pe with the above changes.
【Key words】 Mental disorder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Prevalence;Incidence;Mortality;Years of life lost
嚴重精神障礙是指癥狀嚴重、對自身健康狀況或客觀現實不能完整認識的精神疾病,具有患病率高、復發率高、社會攻擊性較大、致殘率高等特征[1-2]。該類疾病不僅嚴重影響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3]。我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數量多,截至2021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為643萬例[4]。但目前,我國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服務資源總量不足(全國每萬人人均精神科床位數為1.12張)[5]?;疾∪巳糊嫶笈c收治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導致多數精神障礙患者長期生活在社區。有數據顯示,我國由社區信息系統規范管理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為572萬例,規范管理率為89.01%[4]。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該人群提供及時、有效的初級精神衛生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健康北京2030”規劃綱要》指出,加強精神障礙發生狀況、發展趨勢監測,完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機制,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6]。本研究對2011—2021年北京市某社區新增與死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發現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為今后開展社區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根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操作手冊(第三版)》,目前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共6類,分別為: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分裂情感障礙、持久性妄想性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7]。確診患者由具有精神科診療資質的醫療機構依據《精神衛生法》上報到北京市精神衛生信息系統,由居住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收,并通過系統建立電子檔案,納入社區管理。本研究于2022年1月,通過北京市精神衛生信息管理系統獲取某社區2011-01-01至2021-12-31 6類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資料。
1.2 研究方法 通過北京市精神衛生信息管理系統收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檔案信息,包括:(1)基本情況,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助(低保)情況;(2)疾病和建檔情況,如疾病類型、初次發病日期、建檔日期,以及死亡病例的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及說明等。將初次發病日期、建檔日期、死亡日期換算為發病年齡、未建檔期(首次發病距社區建檔的間隔時間)、死亡年齡。以截至2010-12-31的患者信息為基礎數據,統計2011—2021年歷年新增與死亡患者信息。
計算2011—2021年歷年的患病率、死亡率、生命損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率。(1)患病率=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數/社區常住人口數,其中社區常住人口數由社區街道辦事處衛生建設辦公室提供。(2)死亡率=當年死亡患者數/社區常住人口數。(3)YLL率=YLLs/人口總數=∑(預期壽命-實際死亡年齡)/人口總數。YLL指疾病導致未到預期壽命而發生早死所損失的壽命年數;根據2022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8.2歲[8]。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19軟件對導出的數據進行處理,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x-±s)表示,呈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R)〕表示,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患病率、死亡率及YLL率 2011—2021年新增患者例數多于死亡患者例數。2011年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78‰,從2012年開始逐年上升,至2021年達3.77‰。2011年的死亡率為2.80/10萬,2015年死亡率達到最高(12.50/10萬),2021年為9.20/10萬。2016年的YLL率最低(-0.250‰),2021年的YLL率最高(1.436‰),見表1。
2.2 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基本特征 2010-12-3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共288例,2021年在冊患者410例。2021年在冊患者中,男196例(47.80%),女214例(52.20%);年齡為17~90歲,平均年齡為(56.0±14.1)歲;精神分裂癥患者289例(70.49%),雙相情感障礙患者91例(22.19%),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9例(2.20%),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患者11例(2.68%),分裂情感障礙患者6例(1.46%),持久性妄想性障礙患者4例(0.98%)。2021年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況、疾病類型、未建檔期與基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性別、婚姻狀況、享受低保情況、發病年齡與基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2。
2.3 2011—2021年新增病例特征分析 2011—2021年新增患者212例,其中男84例(39.62%),女128例(60.38%);疾病類型以精神分裂癥(57.08%,121/212)和雙相情感障礙(36.32%,77/212)居多;發病年齡集中在19~45歲(65.57%,139/212),平均發病年齡為(35.1±14.4)歲,最小發病年齡為5歲,為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患者,最大發病年齡為82歲,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未建檔期以≤5年者居多(40.57%,86/212),中位未建檔期為8.5(15.5)年,其中未建檔期≤1年者26例(12.26%),見表3。
2.4 2011—2021年死亡病例特征分析 2011—2021年死亡患者共90例,其中男42例(46.67%)、女48例(53.33%),精神分裂癥患者78例(86.67%)、雙相情感障礙患者6例(6.67%)。死亡原因包括:因軀體疾病死亡76例(84.44%)〔心血管疾病41例(53.95%,41/76)、腦血管疾病10例(13.16%,10/76)、腫瘤9例(11.84%,9/76)、其他軀體疾病16例(21.05%,16/76)〕,自殺7例(7.78%),意外死亡2例(2.22%),無法歸類的其他死亡原因5例(5.56%)。死亡年齡≤60歲者23例(25.55%),61~75歲者32例(35.56%),≥76歲者35例(38.89%),平均死亡年齡為(69.2±13.6)歲。最低死亡年齡為33歲,死亡原因為自殺;最高死亡年齡為96歲,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歷年死亡患者例數及特征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國家對精神障礙防治工作愈發重視:2004年國家投入686萬元在全國開展“686”項目示范區建設,探索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化、規范化管理模式及工作機制[5];2009年社區嚴重精神障礙管理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體系,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軀體疾病患者一同享受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各地區為推進精神障礙社區防治工作、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相繼出臺多項舉措。北京市建立了精神衛生信息管理系統,通過網絡直報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進行隨訪指導,為患者提供免費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免費健康體檢、社區康復等,為患者家屬發放護理補貼等,這些措施為基層推進精神衛生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嚴重精神障礙具有同慢性軀體疾病相似的特征,如病程遷延、病情波動/反復發作、終生患病等;另一方面,該類疾病又具有獨特性,如起病年齡早(多為青壯年)、缺乏自知力、社會功能受損。起病年齡早意味著病程更長,家庭與社會經濟負擔更重;缺乏自知力意味著患者服藥依從性較低,難以依靠自身完成自我健康管理;社會功能受損意味著患者難以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難以融入社會。因此,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社區衛生服務重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全病程管理。新增與死亡精神障礙患者的變化特征反映了一個地區精神疾病發病趨勢及人口生存健康狀態,是開展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入口與出口。掌握入口特征可以為落實“三早”原則提供依據,幫助精神障礙患者盡早享受專業醫療服務、維持病情穩定;掌握出口特征可以采取應對措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預期壽命。
2019年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精神分裂癥加權終生患病率為0.6%〔95%CI為(0.1%,1.0%)〕,雙相情感障礙加權終生患病率為0.6%〔95%CI為(0.4%,0.7%)〕[9]。本研究結果顯示:社區歷年新增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均多于死亡患者,患病率自2012年后呈逐年上升趨勢,2021年的患病率達3.77‰,超過北京市3.6‰的平均水平[10]。2011—2021年患病率增加可能與國家加強對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監測與管理[3],基層精神障礙防治制度逐漸完善,患者檢出率提高[11]等因素有關。但也應注意到,這一變化反映了社區精神障礙發展有逐漸嚴重趨勢,應引起基層精神衛生工作者的注意,并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對2021年和基線時的患者特征進行比較發現:(1)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的患病率仍居于社區6類嚴重精神障礙前兩位,但精神分裂癥患者占比較基線減少,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占比增加;(2)與基線相比,患者年齡整體升高;(3)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基線;(4)在職的患者較基線增加。這表明2011—2021年社區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數量增加幅度較明顯,新增患者呈現年長患者居多、受教育程度較高、具備一定工作能力等特征,這些特征變化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恢復帶來一絲希望。但需注意到,中等文化水平(初中/高中)、無業/下崗等人口特征在11年中無明顯改變,且占據構成主導位置,說明研究中發現的變化對社區精神障礙患者整體人口學分布影響有限,因此對發現的變化特征解讀仍須審慎。此外今后仍應加大社區篩查與發現力度,盡早動員患者就診、確診。
對新增212例患者信息進行分析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121例)多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77例)及其他4類精神障礙患者(14例)例數之和;女性患者(128例)多于男性(84例);發病年齡以19~45歲青壯年為主(65.57%)。未建檔期反映了患者首次發病到接受社區建檔的時間間隔,與未建檔期相關的是未治期(首次發病到首次治療的時間間隔,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研究發現,精神障礙患者DUP越長,精神癥狀越嚴重、社會功能越差、總體結局越差[12-14]。因此,多個國家強調需要縮短DUP,對精神障礙患者“早發現、早治療、早管理”。如英國發布了《到2020年實現更好地獲得精神衛生服務》,要求50%以上的首發精神疾病患者在轉診到接受早期干預服務的2周內開始治療[15];一項調查顯示70.7%的精神障礙患者DUP在1年以內[16]。作為DUP的延伸,較長的未建檔期會給患者帶來同樣問題,本社區新增患者未建檔期≤5年者占比為40.57%,高于基線(19.10%)及2021年的整體水平(31.22%),其中未建檔期≤1年患者26例(12.26%);未建檔期≥16年的患者占比為29.25%(62/212),低于基線(44.79%)及2021年的整體水平(33.17%)。說明近11年來社會各方推動患者早期發現、治療與接受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中位未建檔期為8.5(15.5)年,說明該指標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一方面,今后應通過社區篩查、宣傳教育、基層多部門信息共享等方法盡早發現疑似或潛在患者,動員其就診以明確診斷,縮短發病到就診時間;另一方面,應加強醫院-社區精神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借助網絡直報功能盡早將確診患者信息流轉至屬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其納入社區管理,縮短患者就診、確診到社區建檔時間。
對死亡的90例患者信息進行分析發現:6類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中,精神分裂癥死亡例數最多(78例)、占比最大(86.67%),這與北京市的調查結果一致[17],可能與精神分裂癥患者基數較大有關;≥60歲老齡患者的死亡例數最多(67例)、占比最大(74.44%);社區死因順位依次為軀體疾病(76例,84.44%)、自殺(7例,7.78%)、意外死亡(2例、2.22%),與深圳市調查結果一致[18]。死亡率排在前3位的軀體疾病依次為心血管疾?。?1例,53.95%)、腦血管疾?。?0例,13.16%)及腫瘤(9例,11.84%)。歷年患者死亡率為2.80/10萬~12.50/10萬,YLL率為-0.250‰~1.436‰,但2011—2021年中10年的YLL率超過0,說明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壽命低于居民人均預期壽命。YLL率越大,意味著由于嚴重精神障礙所致的壽命損失年越多,且會造成較大的疾病負擔。一項對中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由精神障礙造成的疾病負擔位居慢性病第2位,是導致健康壽命損失年的三大原因之一[19]。這提示基層精神衛生工作應貫徹全病程、全方位管理理念,精神疾病防治不僅需關注精神癥狀控制與社會功能恢復,還應關注患者軀體疾病進展。精防醫生應與全科醫生在社區層面建立聯絡會診制度,及時、規范化指導患者參與健康體檢,對于≥60歲的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應增加體檢頻次;應將共患軀體疾病患者及時轉介至全科醫生處;健康教育應盡早介入,以矯正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對于自殺問題,精防醫生在隨訪中應更全面、細致地了解患者病情,必要時可從社區、鄰居、家屬等多方收集信息,及早發現患者的自殺風險因素,并開展及時干預。
綜上,本研究對2011—2021年社區新增與死亡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部分信息進行整理,發現如下特征:(1)從2012年開始,近10年社區患病率呈緩慢上升趨勢;(2)精神分裂癥與雙相情感障礙仍處于6類嚴重精神障礙前兩位,但雙相情感障礙患者11年中增幅明顯,老年、受教育程度高、具備一定工作能力的患者在11年中明顯增加;(3)相較于基線,新增患者11年中短未建檔期(≤5年)患者數量增加;(4)死亡原因以老齡、軀體疾病為主,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壽命低于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針對上述特征,建議社區多部門聯動,采取多種措施減緩患病率上升趨勢;落實“早發現、早診斷”原則,縮短未建檔期,確?;颊弑M早享受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對老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應增加健康體檢頻次,有條件的社區應建立精防醫生-全科醫生聯絡會診制度。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1)數據來源于同一社區,不適宜做出普遍性推論,今后開展研究應采集來自不同形態的城市、農村社區的數據;(2)對歷年數據進行分析,并未發現不同年份間的信息點存在差異,新增與死亡患者特征未發現趨勢性變化,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今后應盡可能增加樣本數量。
作者貢獻:孫旭海提出概念,收集數據,負責論文撰寫與修訂;石秀秀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趙崢崢參與數據收集,負責查閱文獻;韓金祥負責制定研究總體目標,并負責文章審校;所有作者確認論文終稿。
本文無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姚豐菊,張偉平,張瑞嶺,等. 河南省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治療現狀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1):2702-2708.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06.
[2]鄭富豪,曾昭楠,熊端華,等. 福州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現狀研究[J]. 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19,9(4):62-65.
[3]徐彩娟,汪胤,方政華,等. 2016年湖南地區重性精神障礙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4):778-782.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1.04.023.
[4]張五芳,馬寧,王勛,等. 2020年全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治療現狀分析[J]. 中華精神科雜志,2022,55(2):122-128.
[5]文紅,王丹,楊先梅,等.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社區管理治療述評[J]. 四川精神衛生,2014,27(6):481-485.
[6]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健康北京2030”規劃綱要》的通知[A/OL].(2017-09-15)[2023-03-17].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1905/t20190522_60543.html.
[7]李長明,董燕敏.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操作手冊[M]. 3版.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8:208-215.
[8]中國政府網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 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22-07-12)[2022-08-09].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6s/202207/51b55216c2154332a660157abf28b09d.shtml.
[9]HUANG Y,WANG H,WANG B,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 Lancet Psychiatry,2019,6(3):211-224.
[10]王勛,馬寧,吳霞民,等. 2018年全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治療現狀分析[J]. 中華精神科雜志,2020,53(5):438-445. DOI:10.3760/cma.j.cn113661-20200622-00290.
[11]莊思琪,苗春霞,張洪永,等. 2016—2020年徐州市嚴重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1,22(8):592-597. DOI:10.16506/j.1009-6639.2021.08.005.
[12]RAN M S,XIAO Y Y,CHUI C H K,et al.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 and outcome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China:14-year follow-up study[J]. Psychiatry Res,2018,267:340-345. DOI:10.1016/j.psychres.2018.06.043.
[13]CECHNICKI A,CICHOCKI O,KALISZ A,et al.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 and the course of schizophrenia in a 20-year follow-up study[J]. Psychiatry Res,2014,219(3):420-425. DOI:10.1016/j.psychres.2014.05.046.
[14]MURRU A,CARPINIELLO B. Duration of untreated illness as a key to early intervention in schizophrenia:a review[J]. Neurosci Lett,2018,669:59-67. DOI:10.1016/j.neulet.2016.10.003.
[15]Department of Health. Achieving better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y 2020[EB/OL]. [2023-03-17].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mental-health-services-achieving-better-access-by-2020.
[16]COTTER J,ZABEL E,FRENCH P,et al. Prolonged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a problem that needs addressing[J]. Early Interv Psychiatry,2017,11(3):263-268.
[17]徐秋月,許瑩,閆芳. 2015—2018年北京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死因分析[J]. 首都公共衛生,2020,14(5):250-252.
[18]彭小冬,金冬,周志堅,等. 深圳市2008—2017年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死亡報告病例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8,32(9):738-740.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8.09.006.
[19]ZHOU M G,WANG H D,ZENG X Y,et al. Mortality,morbidity,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2019,394(10204):1145-1158.
(收稿日期:2022-11-16;修回日期:2023-03-22)
(本文編輯:王鳳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