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理論是黨的建設理論的構成部分。1939年劉少奇所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在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史上具有極端重要的理論價值,它標志著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理論完成了初次的系統性構建。在這本著作中,劉少奇不但對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必要與可能、目標與性質、內容與原則、路徑與方法均做出了深刻且全面的理論論證,為黨員個體道德修養提供了一種有理可依、有法可循的指導方案,而且在知識、情感和意志三重維度上呈現出黨員個體道德行為的生成邏輯,從而最終實現了黨的總體性道德建設與黨員個體性道德修養的有效銜接。自此,中國共產黨具備了較為系統性的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理論,形成了宏觀上黨的總體性道德建設與微觀上黨員個體道德修養協同推進的道德建設方略。
關鍵詞: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道德建設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1.022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1-0127-06
“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就是在個體德行養成層面上,黨員作為主體參與黨的道德建設,自覺自為地在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行為等方面進行道德品質的自我塑造和自我錘煉,從而不斷增強道德認知和道德踐履的能力,最終在所思、所言、所行等方面適應黨內道德生活和道德要求,形成黨所倡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境界。從外延上看,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以歷史唯物主義道德理論為哲學基礎,從屬于黨的總體性道德建設,彰顯著黨的崇高道德理念、倫理規范和精神風貌;從內涵上看,它包含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必要與可能、目標與性質、內容與原則、路徑與方法以及黨員個體道德行為的生成邏輯等具體內容,是黨的道德建設在個人道德修養層面上的具體樣態。縱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道德倫理思想史,劉少奇于1939 年所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作為系統研究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的光輝典范,不但正式提出了“每個黨員都必須從各方面加強自己的鍛煉和修養”的理論命題,且對中國共產黨員自我道德修養的基本內涵做出了系列精辟論述,形成了完整的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理論,實現了黨的整體性道德建設與黨員個體性道德修養的有效銜接,促成了共產主義道德理想與黨員自我道德修養目標的有機結合,最終促使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理論體系呈現出從共產主義道德理想向黨的總體性道德建設進而向個體倫理價值升華的理論發展向度。
一、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道德修養的目的是指向人的完善。從這里可以引申出兩個問題,一是人為什么要完善,二是人的完善何以可能。這兩個問題,實際上也就是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問題。”[1]換言之,“個體為什么要進行道德修養”和“個體的道德修養何以可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理論得以建構的邏輯前提。
1.黨員個體道德修養具有鮮明的必要性
劉少奇從道德修養關涉黨員的整體素質和黨的整體建設的視角,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必要性。一方面,加強黨員個體的道德修養是有力推進共產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共產主義事業作為一項偉大而艱巨的解放事業,需要“長期地耐心地進行社會經濟的改造和思想文化的改造,才能肅清剝削階級在人民中的一切影響和傳統習慣等,并且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制度、新的共產主義的文化和社會道德”[2],由此決定了共產黨員只有具備互助、團結、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崇高道德素質才能贏得艱苦曲折的革命斗爭,也才能感召和團結人民群眾徹底戰勝強大且腐朽的剝削階級。另一方面,加強黨員個體自我道德修養是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需要。近代以來,中國道德倫理思潮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封建主義和自由主義等各類道德哲學各異其是、相互爭訟的總體樣態。在這種獨特的道德倫理文化背景熏染之下,黨員的道德信仰狀況和道德價值觀念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文化意識和倫理思想的影響。因此,加強黨員的道德修養是涉及黨有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進而推進中國革命事業的關鍵環節,正如劉少奇所言,“為了保持我們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的純潔,提高我們的革命品質和工作能力,每個黨員都必須從各方面加強自己的鍛煉和修養”[3]。顯然,正是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和當時中國復雜多樣的道德倫理文化狀況,構成了加強中國共產黨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必然要求。
2.黨員個體道德修養具有理論和現實的可能性
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論和共產黨員的革命主體地位出發分別論證黨員道德修養的理論可能性和現實可能性,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蘊含的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理論的根本特質。一方面,人性論是道德修養可能性的本體論依據,劉少奇以馬克思主義人性觀為基礎充分論證了黨員道德修養的理論可能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包含自然性和社會性雙重維度,其中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在此意義上,人性受到物質生產方式及其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的制約,因此,人類在改造自然界以及推進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歷史進程中能夠不斷獲得整全個性和普遍共性,從而達至道德自由與道德自覺的崇高境界,實現人性的復歸。正如馬克思所言,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因而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4]恰是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這種理論基礎,為黨員個體道德修養奠定了理論可能性,為此,劉少奇強調,共產黨員應該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并且要在社會斗爭中完成改造自己的任務,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5]另一方面,共產黨員作為革命的主體,既改造外部客觀世界又改造內在主觀世界,這種“改造活動”就是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現實可能性所在。劉少奇對此指出:“我們共產黨員,是近代歷史上最先進的革命者,是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現代擔當者和推動者。共產黨員是在不斷同反革命的斗爭中去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己的。”[6]顯然,同舊勢力舊思想的革命斗爭過程本質上也是共產黨員塑造自身道德品質和革命能力的過程。
二、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目標與基本性質
個體道德修養的目標在于養成道德人格。依據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邏輯,“道德人格是人的內在的道德品質的體現,是一個人長期鍛煉和修養的結果”[7]。以此推論,共產主義的道德人格決定著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目標和基本性質。
1.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目標
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目標,就是培育共產主義的道德人格,成為具備無產階級德性意識與倫理行為的先鋒戰士,肩負起推動共產主義運動不斷發展的歷史責任,正如劉少奇所言,“共產主義事業是我們的終身事業。我們終身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這個事業,而不是為了別的”[8]。進言之,共產黨員修養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而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為歷史唯物主義所證成的崇高社會理想必然內含一種道德理想,即恩格斯指稱的那種“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9]。顯然,這種標示人的道德自由與道德自覺的理想道德不能“一蹴而就”,相反,它必然要以無產階級革命道德為萌芽,需要黨員不斷增強自我修養和開展切實工作才能現實化為具體的道德現象。劉少奇由此認為,共產黨員要把自身“由一個幼稚的革命者,變成一個成熟的、老練的、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規律的革命家”[10],才能真正肩負起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為此,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目標不是把自身培養成古人所求的“圣賢君子”,而是培育無產階級的倫理意識和道德品質,成為能夠自覺自為地從事共產主義事業的先進分子。需要指出的是,道德信仰是道德人格的核心要素,“道德信仰不但描述了一種理想的人生道德境界,而且必然內涵一套特定的價值坐標體系,從而為個體提供一個整體性的行為目標和人生方向”[11],在此意義上講,共產主義道德信仰作為共產主義道德人格的構成要素必然現實化為黨員個體的道德目標和道德動機,進而展現為共產黨員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革命活動。
2.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性質
道德修養的基本性質,主要取決于行為者以何種思想原則和行為模式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無論在理論性質還是在社會性質上看,都不是中國傳統綱常名教所主張的內圣外王和君子儒士意義上的道德修養,而是用無產階級道德觀念戰勝種種非無產階級道德觀念的先進分子培養自身道德觀念與行為實踐的過程。劉少奇對此指出,我們在思想意識上的修養,“就是每個黨員用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去同自己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意識進行斗爭;用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去同自己的各種非共產主義的世界觀進行斗爭;用無產階級的、人民的、黨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去同自己的個人主義思想進行斗爭”[12]。質言之,中國共產黨黨員個體道德修養,是社會階級斗爭尤其是階級利益斗爭在黨員個體道德意識領域的反映。在此意義上講,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性質在于堅守無產階級立場,切實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的利益,并以此為基礎自覺展開思想斗爭,對自我進行道德反思甚至倫理批判,從而肅清自身存在的舊思想、舊習慣乃至一切不符合共產主義價值的思想萌芽,擺脫封建主義、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影響,最終培育純潔高尚的無產階級革命品質和道德風范,形成共產主義的道德信仰體系、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實踐。
三、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與基本原則
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就是個體依據某種道德理念及其指導下的行為來培育自身的道德素質,因而它在價值內核上指向個體追求的理想道德形態。在此意義上,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就是個體辨別、評價各異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行為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個體所追求的理想道德形態的基本原則。
1.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是形塑共產主義道德。從廣義上看,共產主義道德包含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理想道德,也包括無產階級的革命道德與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道德,因為“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這就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這也就是共產主義培養、教育和訓練的基礎”[13]。在此意義上,共產主義道德以人類解放利益為基礎,富有理想性、現實性和當代性特征,能夠而且必須成為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首先,共產主義道德超越了剝削階級的利益局限性,根植于人類普遍利益之中。在劉少奇看來,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的根基,就是要在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符合無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道德“不是建筑在保護個人和少數剝削者的利益的基礎上,而是建筑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的基礎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類、拯救世界脫離資本主義災難、建設幸福美麗的共產主義世界的利益的基礎上,建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上”[14]。其次,共產主義道德飽含一系列反映無產階級先進性質和革命性質的高尚道德品質。諸如:“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的革命品質”,“互助、團結、平等、友愛的革命精神”,“不因個人利益去卑躬屈節地屈從別人,同時又能為黨的利益忍辱負重”的榮辱感,堅持真理、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敢品質,以及“堅定的原則立場,光明、正直而嚴肅的態度”和“積極上進、獨立創造的精神”。[15]再次,共產主義道德涵蓋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尤其是中國道德文明精粹。劉少奇認為,共產黨員應該具有人類最偉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為此,對待優秀的中外道德文化遺產應當擇其善者而加以吸收,勇于繼承發揚中華先賢“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道德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事無不可對人言”的道德自覺。[16]
2.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
黨員個體道德修養奉行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一方面,集體主義道德原則要求保障無產階級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展現為黨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黨的利益和無產階級利益乃至人類的解放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劉少奇為此指出:“黨的利益高于一切,這是我們黨員的思想和行動的最高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在每個黨員的思想和行動中,都要使自己的個人利益和黨的利益完全一致。在個人利益和黨的利益不一致的時候,能夠毫不躊躇、毫不勉強地服從黨的利益,犧牲個人利益。”[17]另一方面,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并不主張否定個人的正當利益,也不主張把抽象化的集體目標凌駕于個人正當權益之上,相反,它堅持在群與己、公與私、義與利的倫理關系中設定合乎人的解放價值的利益協調原則,要求個人利益的實現以不損害集體利益為根本前提。顯然,集體利益作為對個體與個體之間共同利益的理論抽象,盡管在不同情況下有其獨特甚至各異的具體內容,但是從根本上講,它指向一種體現歷史發展趨勢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人類解放利益,這種人類解放利益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主要表現為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人民群眾利益和黨的利益。為此,劉少奇指出,“黨員的個人利益要服從黨的利益,為了黨的利益,還要求黨員在必要的時候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但是,這并不是說,在我們黨內,不承認黨員的個人利益,要抹煞黨員的個人利益,要消滅黨員的個性”,相反,黨要十分注意“保障黨員必要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和教育條件,使他們安心地熱情地工作”。[18]可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它是消除剝削從而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歷史進程的道德動力,在此意義上,黨員個體在加強自身道德修養過程中奉行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就是要求黨員在思想意識、情感養成與行為實踐中,始終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追求先公后私乃至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
四、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根本路徑和主要方法
路徑和方法是道德修養的中心環節。從“修養”的詞義上看,“修”指修身,“養”指養德,故此,“修養”即是遵循特定的修養路徑和有效的修養方法培育高尚的道德品格進而達至崇高的道德境界。由此可見,“道德修養”就是人們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對自身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仰以及道德行為的系統性培育。
1.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根本路徑
理論學習與革命實踐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的根本路徑。它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共產黨員要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不斷克服各式各樣非無產階級的思想觀念。作為一類具有實踐特質的道德活動,道德修養必須遵行一定的理論體系。如果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道德修養的效用只能是事倍功半。馬克思主義作為共產黨員考察社會現象和處理社會問題的科學理論,為其自身道德修養提供了正確方向;共產黨員只有站穩無產階級立場、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馬克思主義方法進行修養,切實強化理論學習,才能保證道德修養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劉少奇對此指出,“我們共產黨員不能把理論學習和思想意識修養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共產黨員,不但要在革命的實踐中改造自己,鍛煉自己的無產階級思想意識,而且要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改造自己,鍛煉自己的無產階級思想意識。”[19]二是共產黨員要廣泛開展革命實踐,主動投身到群眾運動中去接受人民群眾的教育和監督,從而成為兼具崇高思想道德素質和革命實踐能力的共產主義戰士。劉少奇對此指出:“我們的修養不能脫離革命的實踐,不能脫離廣大勞動群眾的、特別是無產階級群眾的實際革命運動。”[20]質言之,共產黨員的道德品格并非與生俱來,必須在革命實踐中歷經自我修養的長期過程才能形成。因此,共產黨員的道德修養既表現為生產實踐和革命實踐對道德價值觀念的構造過程,又表現為道德價值觀念塑造生產實踐、交往實踐和革命實踐的過程。在此意義上,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路徑是內在價值觀念與外在行為實踐的統一,是現實的理論化與理論的現實化的統一。
2.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
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集中體現在三個維度:首先,要設定明確道德修養的參照標準。欲成德性,必須從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作為革命導師天然地具有道德示范作用,是全體共產黨員學習和模仿的道德典范,因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作為具體可感的人,其言論、著述和事跡具有豐富的思想道德意蘊,體現著崇高的道德覺悟和道德境界,以之為修養標準是具體可感而又現實可行的,為此,劉少奇號召共產黨員要“把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一生的言行、事業和品質,作為我們鍛煉和修養的模范”[21]。其次,要特別注重反省與慎獨。進德貴于自省,與道德楷模相較而反躬自身,才能去其所短,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為此,劉少奇引用“吾日三省吾身”號召黨員要勤于自我反省,在反省中消解自身封建綱常倫理道德的思想殘余和個人利益至上的自由主義道德因子。同時,他強調共產黨員應把“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方法,通過自我要求與自我監督來培育道德信念與道德情感,即便在個人獨立開展工作和缺乏組織有效約束的情況下也須嚴格要求自己的思想與言行。再次,要善于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黨員依據共產主義道德原則評價他人和自我的思想言行進而增進修養層次的科學方法,受到了劉少奇的高度肯定,正如他所言,“如果不發展黨內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就不能正確地教育黨,教育階級,教育群眾”,然而“不負責任的批評和議論,可以引起黨內無原則的糾紛和不團結的現象,而黨的缺點和錯誤卻不會因為這種不負責任的批評和非組織的議論而得到改正”。[22]顯然,只有負責的、正式的、對黨和他人有益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提升黨員個體道德修養能力與發展黨的偉大事業。總之,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為道德典范、注重反省與慎獨、善于批評與自我批評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黨員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體系。
五、道德修養理論蘊含的道德行為的生成邏輯
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建構出的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理論,在知識、情感和意志三重維度上呈現出了黨員個體道德行為的生成邏輯,回答了個體何以生發道德行為的關鍵問題。劉少奇對個體道德行為生成邏輯的理論詮釋同時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哲學中“智”“情”“意”共同催生道德行為的思想主張。
1.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體系是構建黨員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
知識體系是建構價值觀念的基礎條件。不同性質的知識建構不同的價值觀念,只有符合歷史唯物主義階級立場和思想原則的知識體系才能為構建黨員個體道德行為奠定基礎。一方面,《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闡明了黨員個體道德知識的兩種來源:一是來源于理論學習,劉少奇為此特別強調共產黨員要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好學生,“認真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和實質”[23],“學習不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進行不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修養”[24]是一名共產黨員能否成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決定要素;二是來源于革命實踐,劉少奇認為一些黨員“雖然讀懂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籍,但是,不能把這些書籍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和結論當作行動的指南,運用到活生生的具體實際問題上去……他們決不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25]。另一方面,《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詮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知識體系構建黨員個體道德行為的過程,即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進而指導行為實踐的過程,劉少奇為此強調共產黨員必須不間斷地參加革命實踐,去增加感性知識,積累實際經驗,同時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進而去指導革命實踐。[26]質言之,共產黨員只有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接受革命道德乃至共產主義道德的理論、原則、規范和準則,才能自覺進行道德修養,才能發自內心地信仰共產主義和自覺肩負革命任務,最終形成共產主義道德人格。
2.無產階級情感和人民情懷是構建黨員個體道德行為的動因
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生活與實踐對道德情感具有構造性作用,道德情感是激發道德行為的內驅力。這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倡揚人對道德情感的主體性,堅持從實踐出發把道德情感分析建立在人與外部世界相互關系的基礎之上,進而呈現道德情感所具有的客觀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并由此闡明道德情感并非人們偶然爆發的自然情緒而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實踐中通過修養、積淀逐漸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感情。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情感是個體道德行為的重要動因,引導與規范著個體道德行為。具言之,一方面,道德情感是影響個體行為的基本變量,人們評價行為現象或做出道德選擇往往受內在情感的鉗制,在特定情況下甚至取決于個體的情感狀態;另一方面,道德情感是構成個人道德素養的重要部分,榮辱感、正義感、責任感與使命感作為道德情感的主要構成要素,相互融合進而引導個體的價值選擇和行為實踐,并由此決定個體道德修養的基本狀況。《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蘊涵著濃厚的無產階級情感和崇高的人民情懷。劉少奇指出,“我們共產黨員的修養,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養。我們的修養不能脫離革命的實踐,不能脫離廣大勞動群眾的、特別是無產階級群眾的實際革命運動”[27],黨員要通過修養使自己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28],“無產階級不能只是自己解放自己,它必須爭取一切勞動人民的解放……必須同廣大勞動人民建立密切的聯系……必須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29],黨員個體道德修養的“唯一目的又是為了人民”[30]。顯然,這類論斷充分揭示了黨員對無產階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構建其道德行為的重要原理
3.勇于革命敢于實踐的意志是構建黨員個體道德行為的動力
任何一種道德行為都以行為者的意志為目的為動力。一般而言,意志是個體自覺設定目的,并依據目的來規制行為方式、克服各類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進言之,意志變現為目的和目的的實現,其中,“目的”標示意志的主觀性,“目的的實現”則標示意志的客觀性,在此意義上講,意志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是知與行的統一,而意志所具有的現實化的內在驅動力就是意志的實踐特質。《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方面闡明了道德意志激發道德動機進而導向道德行為的作用,亦即實現共產主義的“目的”和從事革命運動的實踐作為激發黨員個體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動機,是共產黨員自覺加強共產主義道德修養的內驅力;另一方面,強調了黨員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勇氣,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正如劉少奇所言,我們同志只要真正有決心,真正自覺地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崗位,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并且始終不脫離當前無產階級和一切勞動群眾的偉大而深刻的革命運動,努力學習、鍛煉和修養,那末,不斷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質是完全可能的。[31]由此可見,共產黨員只有具備勇于革命敢于實踐的意志,既能從實現共產主義的動機出發敢于開展革命實踐,又能在革命實踐中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嚴格檢討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是否完全適合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否完全適合于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利益,才能最終生發出真正的共產主義的道德行為。
結 語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形成了系統性的黨員道德修養理論。它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部從黨員個體的角度論述黨的建設的著作,不但在黨的思想理論史上具有極端重要的地位,而且對新時代提升黨員道德修養和加強黨的建設也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習近平指出,“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贏得民心。全黨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儉修身,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32]。顯然個體層面上的黨員道德修養同群體層面上的黨、國家和社會的道德建設一樣具有淳風化俗的重要作用,也同樣深刻影響著黨的執政合法性、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社會和諧穩定。以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為線索,劉少奇將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與個體修養相結合而形成的黨員道德修養理論、李大釗將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與中國革命相結合而形成的道德革命理論、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與政黨建設相結合而形成的黨的道德建設理論,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理論的基本框架。換言之,李大釗、毛澤東和劉少奇對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的主要理論貢獻,在于分別促成了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與中國革命中的道德革命、中國共產黨的道德建設、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道德修養的有機結合。在此意義上,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整體道德建設與黨員個體德行修養的有效銜接,推進了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理論從宏大而向精細發展的邏輯進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理論的基本框架的成形。
參考文獻
[1] 唐凱麟,陳睿瑜.試論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對傳統道德修養理論的繼承與超越——紀念劉少奇誕辰110周年[J].倫理學研究,2008(6):50-53.
[2][3][5][6][8][10][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3-124,103,98,98-99,129,99,121,133,131-133,132-134,130-131,135-136,112,101,104,159,107,115,106,119,101,112,118,109,105.
[4][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00.
[7] 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69.
[11] 金德楠.道德信仰對道德行為的建構效用及其界域——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核心議題之一[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27-32.
[13] 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2.
[32] 習近平.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6-30(2).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