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頌》為大型交響京劇《大唐貴妃》的主題曲。《大唐貴妃》是根據楊貴妃的故事,結合梅派劇目《貴妃醉酒》《太真外傳》改編而成。《梨花頌》作曲者是楊乃林先生,根據對曲作者楊乃林先生的訪問可以了解到,這是一首“臨危受難”創作出來的作品,可見歌曲誕生的艱辛以及楊乃林先生的才學豐厚。
一、音樂特點
(一)音樂特征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這首詩是他和他的好朋友陳鴻、王質夫一同出游時,根據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白居易以優美的場景描寫襯托兩位主人公的愛情,講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凄涼的愛情故事。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梨花頌》的歌詞的最早形式,后又經詞作者翁思再的加工,最終確定,呈現出來的歌詞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二)作品分析
歌曲《梨花頌》的曲子從譜面來看結構嚴謹,是A宮民族調式,能夠非常明顯地看出曲子的結構。
從譜面可以看出,引子部分開始右手進行旋律的演繹,其多變的節奏與左手穩定的兩組四個十六的節奏相互對比,相互襯托。旋律優美、婉轉,一代風華楊貴妃的形象逐漸出現在聽眾的腦海里,為接下來歌曲的進行與故事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見圖1)。
進入歌詞部分后,同樣是右手進行旋律的演繹,與左手穩定的兩組四個十六的節奏相互對比,相互襯托,這是非常規整的樂句結構,具有典型的中國音樂古典特征。“梨花開,春帶雨……”從初春帶雨的梨花開始,這場戲正式敲鑼開場了(見圖2)。
景色吟唱完畢,接著便是對楊貴妃內心掙扎的演繹。剛開始依然是右手進行旋律的演繹,與左手穩定的節奏相互對比,相互襯托。接著歌詞進行到“道他君王情也癡”,從這個地方開始,左右手的演奏開始發生變化,柱式和弦也發生明顯改變,但是緊接著左右手又變成了之前的模式。這也從側面表現了楊貴妃的心情變化,感慨在心頭難以消解(見圖3)。
音樂進行到結尾部分,左右手的演奏再一次出現了變化。頻繁使用上下行音階,將音樂的情緒推向高潮,扣人心弦。最后的漸弱記號,也暗示著風華絕代的楊貴妃的香消玉殞(見圖4)。
《梨花頌》的情感復雜而深厚,通過對鋼琴譜的分析可見一斑。但僅憑鋼琴,還不能充分詮釋、表達《梨花頌》的深厚情感。在舞臺上演出時,樂隊、舞美及燈光的結合,將會在視覺和聽覺方面給觀眾帶來無與倫比的享受,展現出另一番景象。
二、演唱處理
(一)咬字與氣息
1.唱腔
對于每首作品的演繹都要從咬字開始,而氣息是基礎。這首音樂作品在音樂形式上將戲曲與現代民族聲樂進行了完美融合。鑒于《梨花頌》的創新性,為了更好地演繹這首作品,演唱者需要深入了解京劇。
在京劇演唱的過程中,要掌握四個要素:字、氣、勁、味。這里說的“字”就是咬字要字正腔圓,切勿含糊不清;“氣”,就是演員在演唱過程中要正確運用氣息的力量,把氣息作為工具,而不是唱歌的阻礙;“勁”,就是人們常說的“勁頭”;“味”,就是唱腔的味道,也就是其帶有的特色,所以相應地,不同的歌曲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味”,這也要求演唱者提前了解作品特點。
對于沒有京劇功底的人,想要唱好京劇或者說唱出京劇的味道,就必須要了解潤腔。“潤腔”的概念也許大家并不熟悉,但是只要聽過京劇或是稍微接觸過一些的,都會感覺到京劇有自身特有的一種唱腔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京劇的腔調里有一種彎彎繞繞的“花腔”。所以要想唱好這個作品,演唱者就要在原有民族聲樂唱腔的基礎上加入一些京劇的“味道”,對唱腔進行一定的處理,這也是作品演繹是否有“味道”的關鍵之處。京劇的裝飾音大約有四種,包括倚音、顫音、滑音、腦后音。在一部作品中,裝飾音不僅可以更好地表達情感的變化,還可以為旋律增光添彩,使作品更加豐富。在上面的譜例中,當演唱者唱到“質”和“棄”這兩個字的時候要注意,這兩個字都是加有裝飾音的,添加裝飾音不僅可以使情感更加豐富,還能使旋律更加流暢,使歌詞與旋律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演唱者在演唱時,還要注意字正腔圓和氣息的正確運用,使作品的呈現更加完美。
2.咬字
一首歌演唱的好壞,咬字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字正腔圓”便是咬字的原則。想要唱好一首歌,就要了解每一個字的發音。一般來說,漢語中一個音節主要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想要咬字過關,普通話必須先過關。演唱者可以對著鏡子觀察嘴巴,進行練習,先從a、e、i、o、u這五個元音開始練習,等到可以準確歸韻,再開始練習簡單的字詞。其中重要的是每一個字的尾音都要在一條線上。
在唱歌時,每一句的歌詞都要有字頭,在我國的京劇的唱腔中也是一樣的。京劇唱腔中也需要字頭,如果沒有字頭,唱腔整體就會變得“虛”,歌詞也容易聽不清楚,所以要多加注意。但是字頭不是說清楚就可以了。在說一個字的時候,如果用力過度,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噴”的現象,這樣非常不利于氣息的循環。有的時候,演唱者因為太過注意字頭,于是從張口的那一刻,腔體就開始僵硬或者唱腔位置過低。所以演唱者在演唱字頭時要注意分寸,對于字頭的演唱要做到準確。
(二)情感表達
1.歌唱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聲樂演唱是演唱者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將歌曲編創者的創作意圖再度展示的一種方式。演唱者對詞曲的理解、情感的釋放等都決定了這首作品的好壞。歌唱者在演唱時營造出來的氛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感染觀眾,讓大家一起參與到演出中,使所有人都沉浸在音樂中。這才是從事藝術行業的人真正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個人在那里孤芳自賞。歌唱是能夠直白地表達人類情緒的一種方式,感人的歌曲能夠催人淚下,歡快的歌曲能夠使人忘卻煩惱。和樂器演奏相比,歌曲是通過演唱者的演唱,將歌曲中最真摯、最樸實的情感傳達給聽眾,演唱者自身就是樂器,亦可以說是“武器”。如果將精湛的歌唱技藝比作一件華麗的衣服,那么充沛的情感表達就是這件衣服的靈魂。如果一首歌曲失去了靈魂,那么它的意義就失去了大半。因此,歌唱者在演唱時要反復思考,將歌曲與自己的思想感悟融合,賦予歌曲新的靈魂,從而進行二次創作。
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歌唱者情感充沛的演繹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演唱者的演唱都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這種感染力能使聽眾在欣賞的過程中結合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在心中進一步轉化從而形成自己的感受。這在一定程度能夠提高大眾審美,讓聽眾對于真、善、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提高社會人民群眾的音樂素養有一定影響。而想要做到這些,歌唱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感染自己,只有感染自己,使自己的內心有了觸動,才能進一步感染別人。
2.《梨花頌》的情感表達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梨花開了,細細的春雨打濕了嬌柔的花蕾,惹人憐愛。隨著時間的流逝,梨花也凋落了,破敗的花瓣掉入塵泥,而春天也隨著落花一起結束了,可這皆是天命所為,難以抵擋。歌詞雖是描寫春天,但每一處都表達了對生活的無可奈何,為唐玄宗和楊玉環凄美的愛情故事拉開序幕。楊玉環就像春雨里的梨花,令人愛憐。她的消逝也如春天一樣,來了又去,是那樣叫人意氣難平。而對唐玄宗無畏的愛使她甘愿赴死,令人感慨萬千。演唱者在演唱時一定要知曉這一歷史背景,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像說話一樣,向聽眾道出所要演唱的每一個字,字句清晰、情意深重地將聲音與曲詞融為一體,用歌聲將這浪漫而又凄美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為接下來的故事作好鋪墊。
“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癡。”楊貴妃是真的深愛著唐玄宗,“此生只為一人去”便是她的愛情誓言,而楊貴妃堅定不移地認為唐玄宗對她亦是如此,這便是“道他君王情也癡”。在演唱這一句的時候,演唱者要在凄美憂愁中帶著一些希望,情緒不能過分悲傷。
“天生麗質難自棄,天生麗質難自棄。”“天生麗質難自棄”是楊貴妃臨死前對自己寶貴生命和美麗容顏的無限留戀,也是對唐玄宗真摯愛情的難以割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今將要死去,從前的所有都要拋卻,“難自棄”表現出了無限的不舍。演唱者演唱這一句的時候要表現出惋惜與哀怨。
“長恨一曲千古迷,長恨一曲千古思。”前半句說白居易《長恨歌》的內涵極其豐富復雜,由此導致了后世之人莫衷一是的種種猜測。有人認為《長恨歌》是諷喻詩,表達的是政治主題。“千古思”指的是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以及由此引發的慘痛教訓值得人們思考。這段雖美好卻又荒唐的婚姻不僅葬送了男女主人公自己,更葬送了大唐帝國的一代盛世。聽眾在替楊玉懷與唐玄宗惋惜時,不得不感嘆命運無常、因果循環,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慎重思考。這就是“長恨”,這就是永久的撕心裂肺的痛,這就是后世之人應該牢記的教訓。如果說之前唱的是楊貴妃,那么最后這一句是為當今的人唱的,演唱者要表現出悲嘆,又要去警醒世人不要再做糊涂事,讓悲劇再次發生。
這首歌是一段悲劇故事,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基調,切勿表現得過于輕松活潑。
(太原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胡紫明(1998—),男,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