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viation Logistics Course
——Take the Example of \"Organization of Car and Railroad Containerized Transport as a Freight Forwarder\"
LI Xiaolong," ZHAO Huaizhi," LIU Nan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Beijing Vocational Transportation College, Beijing 102618, China)
摘" 要: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特別在防疫保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領域內課程具備開展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優勢。以物流運輸領域課程為例,尋求“思政”與“知識”的價值契合,提出了課程思政目標、實施路徑和設計原則,形成了“1234”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闡述了在內容切入、素材選取、教學模式、評價方法等方面研究與實踐,為相關領域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物流運輸;課程思政;有機融合
中圖分類號:F506; G712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9.039
Abstract: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a basic, leading, and strategic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prevention of epidemics and supply, and the courses in the field have rich connotations and unique advan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courses in the field of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as an example, we seek the value fit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m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gram.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1234\" of the cours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resented, an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nt introduction, material selection,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thod are elaborat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次會議使課程思政的內涵、要求、地位、作用得到了明確。2020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闡述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和內容重點。經多年研究與實踐,業內普遍達成以下共識: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2]。
1" 研究背景綜述
近五年,全國高校廣泛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研究工作,基本形成了“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總體格局[3],有關專家學者發表大量相關研究成果。截至2022年11月14日,在中國知網采用篇名“課程思政”檢索,共檢索期刊文獻超過1.8萬篇,研究覆蓋高校課程思政基本問題識讀、課程思政路徑與模式、課程思政的改進研究等。如張大良闡述了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建設認識與意見[2];趙文平對高職專業課程的思政功能生成邏輯、結構及條件進行研究[4];劉淑慧就“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可能性、可行性進行分析[5]。這些研究,對于教育管理部門、高校更有效支持課程思政統籌規劃、整體設計、全面建設,對于一線任課專業教師豐富和提升課程思政認識、教學經驗與能力,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雖然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是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實踐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入地開展研究與實踐。縱觀已有成果,現階段課程思政研究至少還有兩個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一是現有研究更多傾向于從教學原理與理論出發開展課程思政研究,鮮有學者從行業特征、專業特色、崗位要求等視角深入研究專業內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這影響了研究成果在同專業教師中的借鑒和推廣價值。二是現有大部分課程思政研究更加關注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重構、學習效果評價等難點、堵點則涉及較少,這可能會影響或延緩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的徹底解決。以學院高職航空物流專業核心課程《作為貨運代理組織汽車和鐵路的集裝運輸》為例,深度挖掘提煉課程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著力探討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踐。
2" 課程介紹
2.1" 課程基本情況。《作為貨運代理組織汽車和鐵路的集裝運輸》是航空物流專業核心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路、鐵路國內運輸市場,掌握公路零擔、整車運輸和特種貨物運輸、鐵路運輸的業務流程,勝任公路運輸運營、調度、客服和公路、鐵路運輸代理等崗位工作。課程作為“胡格教學模式”本土化的教學改革課,貫徹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以資訊—計劃—決策—實施—反饋—評價六階段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為基礎,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學生非專業能力、職業素養、道德品行。顯然,課程思政就是非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因此,本課程已有教學改革成果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已為思政內容有效融入和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課程思政價值。本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價值。從教學內容上看,課程涉及的交通運輸與國民經濟、民生保障有著極其重要的聯系,蘊含豐富的思政素材。十八大以來,我國從交通大國躍居交通強國,在業內多個領域創造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教育意義顯著。此外,交通運輸業在戰疫情和保通保暢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涌現了很多優秀人物、感人故事,自然成為課程思政的“活教材”。可見,本課程可提供大量貼近生活、有情有趣、易于感知的思政素材。因此,深入研究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內在聯系,實現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有機精準融合,制定并實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方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價值性和示范性。
3" 課程思政總體設計
3.1" 明確思政目標與理念。結合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大綱中的育人要求,深入分析與課程有關的思政元素,課程團隊形成了本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思路:以培養愛國愛黨、經世濟民、德法兼修為課程思政總目標(見圖1所示),以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融合為實施路徑,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針對性為設計原則。明確了課程思政理念、目標和基本原則,對于系統、順利開展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3.2" 課程優化與重構。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根據研究與實踐經驗,課題團隊得出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的模式:梳理課程知識要點、挖掘思政元素,根據已有教學內容設計、融入思政教學,利用思政元素優化重構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延展性,實現課程知識體系的有效更新、推動二者相互作用、同向同行。如把本課程“零擔貨物運輸業務—貨運調度”學習任務由原來的2課時增至3課時,分別在課前、課中引入央視紀錄片“貨運顛簸路”、中物聯發布的《2021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等思政素材,引導課前學生自學,課上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深刻理解貨運司機的辛苦與奉獻、掌握貨運司機隊伍特點,培養學生奮斗精神和經世濟民的態度,幫助學生更全面掌握調度工作的要點,更好更快適應調度崗位工作。
4" 程思政實施方案
課程思政作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需要形成系統、科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課程團隊按照:明確育人要求→分析課程內容→挖掘思政素材→優化知識傳授→設計思政案例→更新教學方法→完善學習評價→總結反思提升的課程思政開發與實踐路徑形成了“1234”課程思政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是指以“物流業助力疫情防控”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課前+課后”兩融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形成性評價、描述性評價、自我評價”三結合的評價模式,“國情、民情、行情、溫情”四個維度的思政資源全覆蓋,如圖2所示。
4.1" “物流業助力疫情防控”作為一個切入點。講好中國故事,即是思政課程,也應是課程思政的重要任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物流運輸企業、從業者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為社會安定、經濟穩定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課程團隊以“戰疫情,保民生,物流運輸在行動”為主題收集了20余個與運輸業助力疫情防控有關的案例,如“抗疫至暗時的逆行者——卡車司機,8條硬漢組成了這支運輸突擊隊”;“江蘇:凝聚抗疫‘貨運力量’”;“保供!成都‘郵遞小哥’每天穿14個小時防護服,運送物資進封控社”;“經濟日報:全國鐵路加強運力保暢通”等,分別作為思政素材貫穿課程各教學單元,通過這些平凡而偉大的故事,著力使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4.2" “課前+課后”兩融合。自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TED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后,“翻轉課堂”開始成為全世界教育者關注的熱點[6]。“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前利用視頻、文本等資源自學有關課程內容,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時間主要用于廣泛交流和深入討論等。該教學模式能將思政元素自然、恰當地引入在師生、生生交流研討過程中,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本課程采用“翻轉課堂”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教學模式,運用生成性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而非被動接受,通過有目的課前閱讀、學習、探究,課上分享、討論、演講,將思政目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公路貨物運輸認知—運輸道路認知”學習任務中,課前布置學生在學習通平臺帶著目標觀看《超級工程:中國路》視頻,在課中組織學生回答問題、深入研討,使學生在了解我國公路、鐵路運輸行業基礎設施現狀,并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增強“服務社會、成就自我”的奉獻精神。
4.3" “形成性評價、描述性評價、自我評價”三結合。課程思政學習評價是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備受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主要難點在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頓悟中習得,很難通過某門課、某節課就得到明顯的提高,傳統只重結果的考核評價方法難以得出客觀結論。課程團隊秉承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為評價目標,構建了以形成性評價為評價模式、以描述性評價為評價結語、以自我評價為重要補充的課程思政評價模式,力爭更加客觀描繪學生思政學習“畫像”。該模式注重收錄反映學生思政學習經歷、經驗的實證材料,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認識、行為舉止等方面的點滴成長,及時給予質性評價與激勵。如對于未認真完成課前思政任務的學生可在學習通平臺私信反饋:“課前任務學習要更加認真,學材能夠幫助你更清晰掌握‘公轉鐵’政策意義和實施成果,相信你的回答可以更全面”的點撥與提醒,又如對于課堂表現有明顯進步的學生,可以給予:“今天課堂表現積極、思考深入,對國際班列線路有了良好的認識,表達了較強的愛國情感,希望再接再厲、知行合一”的激勵與肯定評價。由此引導學生加強總結與反思、糾正思想錯誤和偏離,促使學生最終達成課程思政目標。
4.4" “國情、行情、民情、溫情”四個維度全覆蓋。課程思政不是空洞、抽象的說教,要緊貼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專業實踐,要提高學生的時事關注度和對社會現象的判斷、分析能力,增加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愛國情愫[7]。同時,由于物流行業在經濟和生活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大勢,將個人成長與祖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尤為重要[8]。課程團隊從我國交通強國發展方向、物流運輸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從業群體生存狀態,有情義、有溫度、有愛的業內故事四個方面收集、分類、加工思政素材,形成了“國情、行情、民情、溫情”四個維度思政資源全覆蓋。將國家戰略、行業發展、熱點時事、感動故事引入課程,使學生樂于接受、勤于學習,學有所獲、學有所感,體現了專業課思政育人功能。
5" 課程思政實施實例介紹
教師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學方案,既是對融入的內容、時點、方式、方法等根據學科知識特點、教書育人規律進行的科學合理設計,也是對課程內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以確保知識教育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統一[9]。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模式如圖3所示,具體舉以下三個例子。
在防疫戰疫育人方面,如在進行“特種貨物運輸業務—生鮮易腐運輸”教學過程中,舉例“特殊運力—駐鄂部隊為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為武漢市民配送生活物資”,“貨車司機武漢疫情期間為前線供應醫療物資的大貨司機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以及在“鐵路運輸業務—鐵路運輸特點”教學過程中引入“抗疫一線" 鐵路貨運開啟上海物資保供‘第二戰線’”,“江西:鐵路貨運‘綠色通道’防疫運輸兩不誤”等實例,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反思。在掌握冷鏈貨物防疫規范、鐵路運輸的比較優勢等同時,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認同感、職業操守。
在知國情增自信方面,如“公路零擔貨運認知”課前,教師要求學生學習交通運輸部《2020交通運輸統計公報》,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公報進行討論,通過一串串官方統計數據了解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強國建設偉大成就,增強四個自信;又如在學習“鐵路運輸業務—鐵路運輸類型”前,觀看“中歐班列”、“中亞班列”有關視頻、研讀《中歐班列發展報告》”,分享我國鐵路國際班列發展中的篳路藍縷、崢嶸歲月,不但使學生掌握重要鐵路貨運類型和認知重要國際班列,還使學生認識到其在沿線國家貿易與交流合作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更加增強了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培養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
在法律教育與職業道德方面,如“整車貨物運輸業務—雙班運輸”課前發布《勞動法》有關學習任務,課中組織學生討論“一天超過8小時工作算不算違法”、“你認為一天工作多少小時合理”,“夜班應該怎樣安排更合理”等問題,并在課后設置有關案例作業,不僅使學生掌握“雙班運輸”安排方法,同時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友善正義、公道辦事的職業道德素養。又如在“零擔貨物運輸業務—填寫托運單”講授環節,引入某企業貨運訴訟案例,引發學生討論,不僅使學生掌握托運單填寫關鍵點,認識到其法律作用與價值,更加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深化對法治理念、契約精神的認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6" 課程思政實踐成效
6.1" 實現了思政育人。課程團隊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課程知識圖譜,凝練課程思政目標和課程思政切入元素,將學生關注的熱點時事、故事等導入教學內容。學生普遍反映在學習和研討過程中一次次感受到“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黨和國家一直切切實實地為人民謀幸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勞動創造價值、實干成就夢想”,感受到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疫精神,立志將不負韶華、為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奮斗。
6.2" 提升了教學效果。課程思政內容的引入,豐富了教學內容、優化了評價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一系列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內容討論、探究,學生更加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自覺學習意識得到提高,自學能力、思辨能力得到加強。在與學生的交流反饋中,學生反映不僅獲得了專業知識、堅定了理想信念,同時拓展了專業視野、學會了思維,縮短了理論和實際的距離,明確了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擔當是物流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6.3" 提高了教師思政能力。“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教師要把自我修養和參加教育培養結合起來,努力在明道、信道的基礎上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10]。在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課程團隊通過思政元素挖掘、分類,思政素材收集、加工,思政經典集體學習研討,有效提升了思政理論水平、師德修養,增強了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履職能力。
7" 課程思政實踐反思
7.1" 推動思政資源庫建設。建設專業思政資源庫,既可以給專業教師提供資源和方法,又可以讓教師根據實際課程需求靈活應用。然而建立專業課程思政資源庫需要從培養目標到課程體系進行全面梳理,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且縱深不足。此外,物流也是“交通運輸”板塊的關鍵組成,占據了“交通運輸”的半壁江山,建設高職物流專業資源庫,也能為高職交通運輸類、財經商貿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和支撐。
7.2" 加強專業思政研究。當前相對具體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而言,專業思政的系統研究鳳毛麟角。考慮到專業與課程相輔相成的關系——專業建設統籌課程建設、課程建設以專業建設為依托的關系[10],僅從某門課程角度開展研究與實踐不利于同專業教師形成共同的課程思政理念、共識和方法。因此,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關系的研究將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晶,胡潔.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Z]. 2016.
[2] 張大良. 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 中國高教研究,2021(1):5-8.
[3] 韓憲洲. 課程思政的發展歷程、基本現狀與實踐反思[J]. 中國高等教育,2021(23):20-22.
[4] 趙文平. 高職專業課程的思政功能生成邏輯、結構及條件——基于課程思政的視域[J].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1,30(6):54
-59.
[5] 劉淑慧. “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5-17.
[6]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46-51.
[7] 李孟君. “一二三四”課程建設模式在高職思政課中的構建與運用[J]. 職教論壇,2013(6):82-84.
[8] 許遠,侯旭暉. 《國際貿易與實務》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J]. 營銷界,2021(18):81-82.
[9] 韓憲洲. 課程思政方法論探析——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8(2):1-6.
[10] 韓憲洲. 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著力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2):1-6.